第十一章 为国争光
师部会议室的空调嗡嗡作响,陆远志坐在硬木椅上,背挺得笔直。对面的赵铁柱副师长正在翻阅一份文件,眉头紧锁。
国际侦察兵竞赛,赵铁柱终于开口,由十七个国家参加,地点在俄罗斯高加索地区。中国队需要五名队员,我推荐了你。
陆远志的心跳骤然加速。国际比赛——这意味着他将代表中国军人站在世界舞台上。
报告首长!我一定全力以赴!
赵铁柱将一份资料推过来:别急着表态。看看往年的比赛视频再说。
屏幕上开始播放去年比赛的集锦:陡峭的冰壁,幽深的丛林,泥泞的沼泽...参赛者在极端环境中挣扎前进,有人因低温症退出,有人摔断骨头,甚至有一名印度士兵差点坠崖身亡。
死亡率3%,致残率8%,赵铁柱冷静地陈述,这不是演习,是真正的生死考验。现在,还有兴趣吗?
陆远志的目光落在屏幕上一名中国队员身上——那人在暴风雪中仍坚持前进,最终因严重冻伤失去三根手指。
报告首长!更有兴趣了!他的声音坚定有力。
赵铁柱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下周一到特种作战旅报到,开始集训。
走出师部大楼,陆远志才发现手心全是汗。五月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肩章上,他深吸一口气,摸出手机拨通了陈峰的号码。
国际侦察兵竞赛?陈峰在电话那头尖叫,你小子走狗屎运了!
还没最终确定,陆远志压低声音,得通过选拔才行。
放屁!赵副师长亲自点名,还能有变数?陈峰兴奋地说,等着,我和李翔今晚给你庆祝!
挂断电话,陆远志犹豫了一下,又拨通了另一个号码。响了三声后,一个清亮的女声传来:医疗所,林小芳。
是我,陆远志。他突然有些结巴,我...我被推荐参加国际侦察兵竞赛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什么时候走?
下周一。
今晚来医疗所一趟,林小芳的声音依然专业冷静,需要做一些体检和预防接种。
傍晚的医疗所已经没什么人了。林小芳穿着白大褂,在药品柜前忙碌。陆远志安静地站在门口,看着她纤细的手指熟练地挑拣药品。
坐下。林小芳头也不回地说。
体检很全面,从心肺功能到血液检查,甚至包括心理评估。林小芳全程专业而疏离,只有在测心率时,陆远志的心跳突然加速,她才挑了挑眉。
紧张?
不...是...陆远志的喉结滚动了一下。
林小芳放下听诊器,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高寒地区专用药膏,防冻伤的。顿了顿,我父亲在西藏服役时研发的配方。
陆远志接过盒子,两人的手指短暂相触,又迅速分开。
谢谢。他轻声说,我会带回来的。
不用带回来,林小芳转过身整理器械,用掉最好。
这句话如此熟悉,让陆远志心头一热。他鼓起勇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这个...送给你。
布包里是一枚弹壳打磨的吊坠,顶部钻了小孔,穿着红绳。这是他利用无数个休息时间一点点做成的。
林小芳接过吊坠,在灯光下仔细端详。弹壳被打磨得发亮,上面刻着一个小小的五角星。
谢谢。她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我...会戴着的。
两人沉默地站了一会儿,直到外面的哨声打破了宁静。
我得走了,陆远志后退一步,陈峰他们等着给我呢。
林小芳点点头,在他转身时突然说:活着回来。
这句话像一句咒语,伴随着陆远志度过了接下来地狱般的集训。
特种作战旅的训练基地比钢刀连还要严苛十倍。每天十八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包括极寒环境适应、高山攀登、多语言通讯...陆远志的手指很快布满冻疮,膝盖因持续负重而肿胀,但他一声不吭。
集训第三周,他们迎来了毕业考核——七十二小时不间断综合演练。陆远志的小队被投放在一处模拟境外战场的环境中,没有任何补给,全靠自己生存和完成任务。
第二天夜里,暴雨倾盆。陆远志潜伏在敌方指挥部外的泥沼中已经六小时,等待最佳突袭时机。就在他准备行动时,热成像仪显示正在处决一名——他的队友。
按照比赛规则,他应该继续任务,牺牲队友。但陆远志想起了边境任务中牺牲的武警,想起了父亲说的军人要有血性...他改变了计划,冒险救出了队友,虽然最终任务,但保全了整个小队。
愚蠢!教官在总结会上咆哮,战场上感情用事会害死所有人!
陆远志站得笔直:报告教官!战场上放弃战友会毁掉整个军队的灵魂!
出乎意料的是,当晚他被叫到指挥部,赵铁柱和苍狼都在那里。
你的选择很有意思,苍狼把玩着一把军刀,为什么救队友?明明知道会任务失败。
陆远志思考了一下:因为...军队不是一个人组成的。今天我能放弃队友,明天队友就能放弃我。这样的军队,打不了胜仗。
苍狼和赵铁柱交换了一个眼神。
通过,苍狼突然说,准备出国吧。
出发那天,机场送行的人不多,但陆远志还是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林小芳站在候机厅的角落,脖子上隐约露出红绳。他想过去道别,却被领队叫住了。
全体集合!准备登机!
十小时的飞行后,他们降落在俄罗斯一个偏僻的军用机场。高加索山脉像巨人的脊梁横亘在天际,即使五月,山顶依然白雪皑皑。
比赛基地设在山谷中,十七个国家的代表队已经到齐。美国海豹突击队、俄罗斯阿尔法小组、英国SAS...这些都是世界顶尖的特种部队,而陆远志他们只是普通的侦察兵。
看,中国派了童子军来。一个高大的美国队员嘲讽道,他的队友们哄笑起来。
陆远志装作没听见,但暗自记下了对方的编号:US-07。赛场上见真章。
开幕式后是装备检查和适应性训练。陆远志仔细调试着每一件装备,特别是那把国产新型狙击步枪——这是他的强项。
嘿,中国小子。一个声音从背后传来。陆远志转身,看到US-07站在那儿,借个火?
陆远志掏出打火机递过去。US-07点燃香烟,深吸一口:第一次参加?
知道去年中国队成绩吗?US-07吐着烟圈,倒数第二,仅比印度强点。
陆远志握紧了手中的枪托:今年会不一样。
US-07大笑:我喜欢你的自信!我叫麦克,海豹六队的。
陆远志,中国人民解放军。
两人简单交流了几句战术心得。麦克炫耀了他们的新型夜视仪,陆远志则展示了国产步枪的精妙设计。看似友好的对话下,是暗暗的较劲。
比赛第一天是极限体能:负重三十公斤,在海拔三千米的山地行军二十公里,中间设置十处障碍。出发时气温零下十五度,寒风像刀子一样割着脸。
陆远志的小队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不争最先,但求最稳。到第十五公里时,优势显现——许多前期冲刺的队伍开始体力不支,而中国队仍保持着均匀的速度。
最后一道障碍是垂直冰壁。陆远志作为攀登专家打头阵,冰爪在阳光下闪着寒光。爬到一半时,上方突然传来惨叫——一名俄罗斯队员失手坠落!
千钧一发之际,陆远志单手抓住固定绳,另一只手猛地伸出,在半空中截住了那名队员。冲击力几乎把他的肩膀拉脱臼,但他咬牙坚持,直到其他人赶来支援。
cпacn6o(谢谢)!获救的俄罗斯大汉紧紧抱住陆远志,你是真正的战士!
这个小插曲让中国队耽误了十五分钟,最终获得第三名。美国队第一,俄罗斯第二。麦克在终点等着陆远志:为了救对手耽误比赛,值得吗?
陆远志活动着疼痛的肩膀:战场上没有敌人,只有对手。
第二天的精准射击在暴风雪中进行。能见度不足五十米,靶子随机出现在各个方位。陆远志的手指因昨天的救援而冻伤,扣动扳机时钻心地疼。
但他屏息凝神,将疼痛转化为专注。枪声在风雪中有节奏地响起,一个又一个靶子应声而倒。最终,他以98环的成绩夺得第一,比第二名麦克高出5环。
怎么做到的?麦克难以置信地问。
陆远志想起爷爷的故事——朝鲜战场上,爷爷曾在零下三十度的环境中潜伏一天一夜,只为等待最佳射击时机。
耐心,他简单地回答,和信念。
第三天是敌后渗透,也是最危险的项目。各队需穿越十公里的敌占区,避开巡逻队和监控,抵达目标地点获取情报。这片区域不仅有组委会设置的,还有真实的野兽和自然险境。
陆远志小队选择了一条非常规路线——沿着结冰的河道前进。冰层随时可能破裂,但这样能避开大部分巡逻。
行进到五公里处,他们发现美国队正被一队追击。按照规则,可以坐视不理甚至借机超越。但陆远志再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
掩护他们!他下令小队占据有利地形,向开火。
美国队因此得以脱身,而中国队则陷入苦战。最终他们虽然完成了任务,但用时比美国队长了近一小时。
赛后,麦克找到陆远志:为什么帮我们?我们是对手。
陆远志擦着枪:战场上,军人首先是人。
麦克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伸出手:不管比赛结果如何,你赢得了我的尊重。
比赛最后一天是综合演练,模拟人质营救。各队需在复杂环境中定位恐怖分子据点,解救人质并安全撤离。这个项目占分40%,将决定最终名次。
陆远志在勘察路线时,偶然发现某国队员行为异常——他们不像其他队伍那样专注比赛,而是频繁地记录地形和设施位置。更奇怪的是,其中一人手腕上有个特殊的纹身:一只秃鹫。
他悄悄用微型相机拍下了这些细节,然后专注于自己的任务。综合演练中,中国队表现出色,以第二名的成绩完成,仅次于俄罗斯队。
最终颁奖典礼上,中国队获得总成绩第三名,创造了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当五星红旗在异国他乡升起时,陆远志的眼眶湿润了。
明年还会来吗?麦克在送别时问。
一定。陆远志与他握手。
回国的飞机上,领队——一位特战旅的中校——查看了陆远志拍下的可疑照片,脸色立刻变了:这个纹身...是组织的标志!
秃鹫?
一个国际恐怖组织,中校压低声音,他们可能借比赛之名来侦察地形。这些照片很有价值,回去后立即向情报部门汇报。
陆远志望向窗外翻滚的云海,突然意识到,这场竞赛的意义远不止于奖牌和荣誉。作为军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
飞机降落在首都国际机场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接机人群中。林小芳依然站在不起眼的角落,但脖子上那根红绳格外醒目。这一次,陆远志径直走向她。
我回来了。他说,声音因疲惫而沙哑。
林小芳的目光落在他冻伤的手指和消瘦的脸颊上,轻轻点头:欢迎回家,兵王。
在回部队的大巴上,陆远志得知自己被破格提拔为少尉,并获推荐参加特战队的选拔。窗外的景色飞速后退,新的挑战在前方等待。但他不再畏惧,因为身后有战友,有祖国,还有那双明亮的眼睛。
喜欢铁血忠魂:扞卫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铁血忠魂:扞卫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