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五虎将”的源起与赵云的特殊地位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武将群体如璀璨星辰闪耀于历史长空,而蜀汉的“关张赵马黄”五虎将组合,无疑是其中最令大众耳熟能详的存在。
提及蜀汉武将,“五虎将”的名号几乎是人们的第一反应,它指的是为蜀汉集团立下赫赫汗马功劳的关羽(云长)、张飞(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马超(孟起)、黄忠(汉升)、赵云(子龙)五位大将。
不过,若从正史角度审视,蜀汉其实并没有“五虎将”的明确说法,反倒是曹魏有着“五子良将”的正式提法——“太祖(曹操)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一般认为,“五虎将”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的讲史评话。在《三国志平话》卷下,就有“皇叔封五虎将”的小标题,此后,宋元杂剧中也频繁出现“五虎将”的身影。
到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正式提出“五虎大将”的组合,并且凭借其广泛的传播力,将这一概念深深植入大众心中。
当然,“五虎将”并非凭空捏造。魏晋史学家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列于一传(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其排序仅次于《诸葛亮传》。在对五人进行并传的同时,陈寿还给出了一番评论:“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马超阻戎负勇……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
从陈寿的评价来看,赵云虽能担当蜀汉卫将军的职务,称得上是蜀汉的“爪牙”之将,但在个人军事能力和所立军功方面,确实稍逊于关羽、张飞等其他四人。
正是陈寿对五人的这种定位与认可,为后世文艺创作者提供了创作的根基。在明代的《三国志演义》里,“五虎将”被打造成为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
这一文化符号的形成,也与“五虎将”在演义中被赋予的鲜明个人形象和精彩戏剧传奇紧密相连。
关羽能于万军之中刺杀颜良,斩首后从容而归,其军帽镶嵌,还曾撕下敌方赤德袍,威震华夏;张飞在当阳桥断后,一声怒吼吓退曹军,入川后又义释严颜,在巴州大败张合,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马超大战潼关,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险些将其击杀;黄忠老当益壮,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赵云于长坂坡七进七出救主,汉水空营吓退曹军……
这些武将们的高光时刻与英雄壮举,经由各类文艺作品的广泛传播,早已为国人所熟知。要知道,蜀汉因国力相对弱小,且地处偏僻,不太受统治者重视,文献资料也难以搜集。
陈寿就曾吐槽道:“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我们如今所知晓的“五虎将”的事迹,或许只是他们武勇生涯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高光时刻,已然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所以我们所熟知的“五虎将”形象,与历史上《关张马黄赵传》中所记载的真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历史人物往往存在三种形象:历史上的本来面目,称为历史形象;小说、戏剧和文学艺术中的呈现,称为文学形象;民间信仰、民众风俗以及一般人心目中的模样,称为民间形象。
我们普通人接触最多的,大多是“五虎将”的民间形象。这种民间形象,既不同于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在“五虎将”中,“常山赵子龙”赵云的形象演变,从历史形象到文学形象,再到民间形象,堪称是最为鲜明且突出的案例,极具深入研究与探讨的价值。
赵云的历史形象:陈寿与裴松之的肯定
公平而言,赵云赵子龙从历史形象层面,就收获了陈寿、裴松之的肯定与推崇。由于蜀汉没有设置史官,再加上陈寿取材严谨、文笔简洁,且以曹魏为正统,所以他在撰写蜀汉人物时十分惜墨。
《三国志》里,曹魏部分有三十卷,而蜀汉部分仅有十三卷。赵云的本传实际上不足300字,我们所熟知的那些他的赫赫战功,除了长坂坡救主,基本都没在本传中体现。
从五人的本传来看,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对群臣进行大封,关羽被封为前将军,授予假节钺;张飞为右将军,授予假节;马超为左将军,授予假节;黄忠为后将军。
前后左右将军在东汉属于重号将军,是高阶武将序列,而当时赵云仅为翊军将军,属于次一等的杂号将军,级别与关羽假节钺、张飞和马超假节所代表的政治地位与荣誉,有着明显的差距。
(当然,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刘备集团严格执行了东汉末年的武官制度,但实际上,根据现有资料判断,在刘禅登基之前,刘备集团的武官制度是比较混乱的)
正因如此,陈寿将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传,把他列为蜀汉武将的第一梯队,这本身就是对赵云的一种肯定与推崇。
很可能是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接触到了大量有关赵云功绩的原始史料,但由于篇幅限制以及要突出曹魏的正统性,不得不进行大规模删减,只能通过将赵云与其他四人并传的方式,来肯定他的功绩与地位,还在传后评论中进一步予以肯定。
可以说,陈寿奠定了赵云作为“五虎大将”之一的历史形象,不过在“五虎将”中,赵云的排名是第五位。
到了文艺作品里,赵云的文学形象开始逐步提升。
在各类评话和元杂剧中,赵云的排名有时会超越马超,有时会超越黄忠,在“五虎将”中位列第四。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正式被确立为“五虎将”第三,“关张赵马黄”成为国人念起来最顺口的排序。
赵云的民间形象:完美武将的化身
至于赵云赵子龙的民间形象,除了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宗教神只的关羽外,他的身份与影响力早已超过了张飞、马超、黄忠。甚至在武力评价方面,民间有着“一吕二赵三典韦”的说法,类似的还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
不管是哪种排序,赵云都处于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位置,堪称“五虎将”里的巅峰。考虑到吕布人品不佳且智商堪忧,在民间评价中,说赵云是三国武将第一人,也并非言过其实。
赵云忠勇无双,两次救助幼主;他白马银枪,武艺超群,骁勇善战,“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所到之处,但见‘常山赵云’四字旗号,曾在当阳长坂坡,让知晓他勇猛的敌人,都纷纷传说,闻风逃窜”;
他足智多谋,有胆有识,在汉水旁布下空营计,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他有理想有抱负,品德高尚,不贪财、不好色;他秉持“从仁政所在,解民众倒悬之厄”的信念,还曾劝谏刘备不要为了美色而接受赵范奉上的国色寡嫂;
在作战间隙,他“惟子龙不折一人一骑”,舍身断后;他有战略眼光,具国士之风,曾平息刘备的怒火,劝其不要东征孙权。
可以说,在民间形象里,赵云已然成为三国时期最完美的武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到了当代,赵云的形象更是达到了顶峰。
无论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还是游戏动漫,常山赵子龙都堪称顶级的“流量明星”,是最具人气的三国武将(对于女性读者或粉丝而言,甚至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对赵云“完美武将”身份的质疑与澄清
拥有“最完美武将”这样的身份,自然也容易引发一些质疑与责难。比如,有人称历史上的赵云只是刘备的保镖,顶多是个卫队长,并非“五虎将”,也不是蜀汉的重要武将,甚至《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很多事迹,都是抢占了别人的功劳。
还有人痛惜赵云,认为他能力出众、功劳巨大,却始终未得到蜀汉政权的认可,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失意英雄。
那么,这些质疑、责难以及痛惜,究竟是有凭有据,还是子虚乌有呢?很明显,仅依靠《三国志》中的赵云本传,是无法解答这些问题的。幸运的是,在《三国志》成书一百年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因有感于陈寿的记载过于简略,导致很多历史细节缺失,特地命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遵循“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大原则,也就是查缺补漏、辨伪存真。由于这是官方的国家行为,裴松之能够接触到的各类一手资料,比为私人立传的陈寿要丰富得多。
他作注所依据的史料,可考证的多达一百四十余种,比《三国志》原书多出三倍。再加上没有以曹魏为正统的政治限制,所以通过裴松之的注解,蜀汉人物的传记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赵云的诸多历史事迹,就得益于裴松之的注解,得到了良好的发掘与整理。裴松之在为赵云作注时,采用了一本名为《云别传》的史料。经学者研究,《云别传》是一部以赵云为主角的史书,其原名已不可考。因为它有别于陈寿所着《三国志》中的赵云本传,所以被称为“云别传”。
可惜的是,原书已经失传,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云别传》内容,只剩下裴松之注于《三国志》里的部分。
《云别传》中对赵云品行性格的刻画,能够得到杨戏《季汉辅臣赞》的印证。后世的其他史书,如《资治通鉴》等,也直接引用了《云别传》里的内容。这都表明《云别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真实性,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认可。
通过整合赵云本传和《云别传》的内容,赵云的历史形象变得极为丰满和完整。之前所提及的赵云那些优秀特质与辉煌战绩,实际上都能在其中找到历史原型和依据。
这也说明,赵云的文学形象得以升华,民间形象被认可、追捧与崇拜,并非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吹嘘,而是千百年来创作者和民众对真实英雄的认可与喜爱。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若有机会研读赵云本传和《云别传》,你会发现一个更加可爱、可敬且真实的赵云形象。
赵云的出身与早期经历
赵云字子龙,是常山真定人。初平二年(191),赵云投身公孙瓒麾下。《云别传》中记载:“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他被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吏兵前往拜见公孙瓒。
汉代的一尺大约在23.6厘米到24.2厘米之间,由此推算,赵云的身高在1.88米到1.93米之间。而且赵云并非高瘦体型,而是魁梧雄壮。这样的身材与体型,别说在东汉末年,即便在现代,也是相当威猛帅气的。
这或许就是赵云历史形象与民间形象的最大差异。毕竟在很多粉丝心中,赵云是白袍小将的形象,甚至影视作品里还把他塑造成奶油小生、小鲜肉的模样,但在汉末三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这样的形象是很难在烽烟中生存的。
那是一个需要身着铁制札甲、手持长枪大戟、使用强弓硬弩,在沙场上搏命的时代。打个比方,赵云的民间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差距,就如同电影《指环王》里的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和前职业摔跤手、好莱坞动作明星“巨石强森”之间的差别。
“将义从、吏兵”这一表述,说明了赵云的出身,他来自常山的世族豪强。在东汉末年,“义从”指的是官员和豪族的私人武装;“吏兵”则是地方官兵,只能由本郡官员统领,而赵云“为本郡所举”,表明他出仕担任了本地的郎职官吏。
当然,东汉末年的官员选任体系已被资选制度腐蚀,所谓“为本郡所举”,不一定与贤能选拔有关,但他的官吏身份得到认可,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这说明赵云属于弓马娴熟的世家子弟,担任武职官吏,同时在当地的燕赵游侠骑士中颇有威望,是他们的首领,因此才能率领私家兵义从和官兵吏兵,一同投效公孙瓒。
当赵云投奔公孙瓒时,公孙瓒曾反问他:“听闻冀州人都愿意追随袁氏,你为何唯独与我同心,而能背离他们呢?”公孙瓒所说的“贵州”,是赵云的原籍冀州。
真定位于如今的河北正定县,在汉代属于冀州管辖,而当时的冀州牧是公孙瓒的对手袁绍。所以公孙瓒才有此疑问。赵云回答道:“天下动荡不安,不知谁能安定天下,百姓生活困苦,我们州里的人议论,要追随施行仁政的人,我并非忽视袁绍,而是因为将军您是施行仁政的人。”
能做出这样的回答,说明赵云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秉持着济世救民的儒家思想,是个充满理想主义、一心报国的年轻人。
在公孙瓒那里,赵云与刘备相识,“当时先主(刘备)也依托公孙瓒,常常接纳赵云,赵云得以深自结托(与刘备结下深厚情谊)。”
之后,公孙瓒收降了七万多黄巾余党,信心大增,向袁绍正式宣战。为了控制黄河流域的各州,公孙瓒任命严纲为冀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并发动了界桥之战。
为了控制青州地区,公孙瓒派田楷出征,同时命令别部司马刘备一同前往,赵云也随军出发,开启了刘备与赵云主从关系的第一章,“赵云于是跟随刘备,为刘备掌管骑兵”。
不过,这段记载也成了“赵云是刘备保镖、保安队长”这一错误说法的源头。其实,“主”是“督”的意思,“骑”就是骑兵,“主骑”就是管理骑兵。
比如汉代有“主骑郎”这个官职,再加上刘备“自有幽州乌丸杂胡骑”,很显然,这说明赵云是以骑兵指挥官的身份进入刘备阵营的。
因此,《资治通鉴》记载为“为备主骑兵”。刘备有关羽、张飞这样的当世虎臣、万人敌,却让赵云去管理桀骜不驯的乌丸杂胡骑兵,这足以说明赵云的骑兵指挥官能力是得到认可的。
不久之后,刘备出任平原相,当时郡民刘平派遣刺客刺杀刘备,但刘备礼贤下士,每当有宾客到来,“必定与宾客同席而坐,同用食器吃饭,没有丝毫挑剔”,刺客被刘备的真诚打动,不忍心下手,而刘备在刺客离去后也没有追究。
刘备的仁德,自然也进一步获得了赵云的认可。初平四年(193)六月,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向公孙瓒告辞暂时回乡,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握着他的手告别,赵云推辞说:‘我终究不会违背道德。’”
长坂坡:赵云的英雄时刻
到了建安五年(200),刘备被曹操击败,辗转投奔袁绍,在邺城再次遇到赵云。赵云作为冀州的杰出人物,受到袁绍暗中招纳,可他却打算脱离袁绍,并劝说刘备也脱离袁绍集团,与曹操在官渡对峙。
袁绍则派遣军队前往汝南,收编当地的黄巾残党,刘备终于找到一个机会,趁机脱离了袁绍的队伍。当年十月,袁绍在官渡战败,曹操继续追击刘备,刘备南下投奔荆州的刘表。
建安十三年(208)正月,曹操开始筹备南征荆州。七月,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的继任者、次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不愿归降,于是率军南下。
曹操一路追击,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长坂坡位于荆山余脉,是荆山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
刘备的队伍在长坂坡被曹军冲散,刘备不得已“抛弃妻子向南逃走”。当时赵云也被大军冲散,军中有人传言“赵云向北投奔曹操去了”,但刘备愤怒地说:“子龙不会抛弃我而逃走。”
没过多久,赵云果然出现,并且怀抱幼主刘禅,护送回了刘禅的母亲甘夫人。刘备感激赵云,任命他为牙门将军。
这就是着名的长坂坡之战,赵云的道德品行和军事能力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长坂坡之战中,曹军的主要突击力量是虎豹骑(有观点认为虎骑和豹骑是两支部队,因为有虎骑单独出战的记载,也有豹骑司马的官印出土),这是曹操麾下最精锐的骑兵部队,“都是天下勇猛精锐之士,有的是从百人将中补充进来的”,曾阵斩乌桓蹋顿单于。
在与这些最精锐骑兵的激战中,赵云还能成功救出刘备的妻儿,足见其战斗能力之卓越。
之后,曹操在赤壁战败,“北军大量死亡,曹操率军返回”,刘备占领了荆州的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地,与孙权的势力在湘鄂一带对峙。其中,桂阳是由赵云独自领兵攻下的,“跟随刘备平定江南,被任命为偏将军,兼任桂阳太守,取代赵范”。此时,赵云还拒绝了赵范献上寡嫂的美色诱惑。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