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晨雾漫过同心树的枝桠时,青峰山的育苗区已热闹非凡。当年的阿秋和阿禾早已长成挺拔少年,正领着各族小辈们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往催芽盒里放新收的同心种 —— 这些种子比往年更具特色,有的带着北原的雪绒纹,有的沾着南疆的丹霞色,是新加入的北原、南疆部落带来的土壤培育而成。
“按跨山种植册的配比,北原雪土二成,南疆丹霞土一成,四方混融土七成,” 阿秋捧着翻得卷边的种植册,声音清亮,“北原的种子耐严寒,南疆的种子喜温暖,混在一起,同心花能适应更多气候!” 阿禾则提着新调的催芽剂,罐里除了四方汁液,又加了北原的松脂露和南疆的木槿汁:“这是咱们改良的‘六方催芽剂’,能让新种子更快醒芽,还能抗寒耐热!”
远处的山路尽头,传来清脆的马蹄声和驼铃声 —— 北原的牧民骑着骏马,背上驮着雪绒土和耐寒花种;南疆的族人赶着大象,载着丹霞土和木槿花干,脸上满是期盼。“小豆子族长,阿依古丽族长!我们来学种同心花!” 北原的首领勒住马,高声喊道,身后的族人举起陶袋,“听闻同心花能开遍山海,融技能解万难,我们也想让北原的草原、南疆的山谷,都飘起同心花香!”
已是青峰山族长的小豆子,鬓角虽染了些微霜,眼神却依旧明亮。他快步上前迎接:“欢迎你们!同心花的土地,从来都向所有部落敞开!” 身旁的阿依古丽,身着西漠与青峰山融合的服饰,笑着补充:“融技不是固守,是不断接纳新的智慧,咱们一起把芳田再扩十倍,让六方同心花绽满更多山海!”
李伯、杉长老等老辈族人围坐在一起,手里捧着修订多次的跨山种植册,细细商议新的土壤配比:“四方混融土为基,北原雪土增耐寒性,南疆丹霞土提耐旱性,再添北原的杜松粉、南疆的木槿灰,驱虫效果更持久!” 老人们边说边记录,笔尖划过纸页,留下新的融技注解 —— 这册种植册,早已从最初的双山记录,变成了六方各族的智慧结晶。
阿默的儿子阿砚,继承了父亲的技艺,正领着各族青年熬制新的护苗剂。陶锅里的汁液泛着多彩光晕,北原松脂的醇厚、南疆木槿的清香,与四方汁液交织,香气更显层次。“按六方比例调配,每喷一次,能护苗半月,” 阿砚舀起一勺药剂,细雾均匀落在新播的种子上,“老辈说‘融则通’,我们还要让融技更灵活,适配每一片土地!”
孩子们的身影穿梭在育苗区,像当年的阿秋、阿禾一样,眼里满是好奇与认真。北原的小娃教大家用雪绒草编护苗帘,能挡霜雪;南疆的小娃演示用木槿叶擦叶片,能防虫害;青峰山、西漠、东岭、南溪的小辈们则分享着祖辈传下的技巧,教新伙伴如何筛选种子、如何控制催芽盒的温度。
王婶的孙女阿甜,跟着各族厨娘一起熬制新的芽苗甜粥。粥里加了北原的杜松籽、南疆的木槿花、六方的谷物,甜香混着草木的清劲,飘得满芳田都是。“喝了这碗六方粥,咱们心更齐,苗更壮!” 阿甜给每个小辈递过陶碗,笑容像当年的王婶一样温暖,“祖辈说,粥香里藏着同心的味道,要记在心里,传下去!”
苏清鸢与陆沉舟的后人,正忙着更新跨山种植册的新卷。新册页上画着六方土壤的样本、新种子的模样、改良后的催芽盒与护枝架,旁边用六方各族的文字写下注解:“融技之道,在于兼容并蓄;同心之要,在于守望相助。六方携手,山海无界;薪火相传,花开永续。”
正午的阳光穿透晨雾,新播的芳田泛着湿润的光泽。小豆子和阿依古丽并肩站在同心树下,望着各族族人协作的身影,看着新一代传承融技的模样,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当年的小铃偶、小芽偶,如今被当作信物,挂在各族小辈的胸前;当年的双哨,也成了六方播种节的信号,清脆的声响飘向远方。
北原的首领望着满田新播的种子,感慨道:“以前北原的花只能开一季,如今有了融技,定能让同心花在雪地里也绽放!” 南疆的族长也笑着说:“南疆的山谷缺水,有了六方融法的节水技巧,同心花定能长得繁茂!” 各族族人纷纷点头,约定夏末再聚,共赏六方同心花的奇景。
风里裹着六方土壤的清香、种子的甜香,还有各族人的欢声笑语。同心树的枝桠上,新系的六方同心结轻轻晃动,红绳串着北原的雪绒、南疆的丹霞、四方的信物,像一串串跨越山海的期盼。跨山种植册的新卷,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记录着融技的新篇,也见证着同心的延续。
喜欢医道狂徒:校花的贴身神医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医道狂徒:校花的贴身神医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