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了黑皮这个祸害,还“缴获”了一麻袋劣质白糖当证据,但晓燕心里的石头并没落地。那二百盒纺织厂的订单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眼看交货日期逼近,原料却出了问题,难道真要砸了“林记”的招牌,还得赔钱?
回到“林记”,看着那堆用劣质原料做出来的、色泽味道都不对劲的点心,晓燕愁得眉毛都快打结了。马桂芳和王彩凤也唉声叹气,想着那么多鸡蛋、油、白糖都糟蹋了,心疼得直哆嗦。
陈默把那个赃物麻袋扔在墙角,像扔一袋垃圾。他看了看那堆失败的点心,又看了看晓燕垮着的小脸,没说话,转身又出去了。
“唉,陈师傅是不是也没办法了?”王彩凤小声说。
晓燕没吭声,心里也有些没底。陈默能打能吓唬混混,但变不出优质白糖和油啊。
没过多久,陈默回来了。手里没拎东西,但身后却跟着一个让晓燕目瞪口呆的人——郑文斌!
郑老师推着他那辆刚刚经历“劫难”、车把还有点歪、链条哗啦响的“永久”二八车,鼻梁上架着一副用透明胶带缠了七八圈的破眼镜(显然是临时找出来备用的),头发依旧凌乱,脸上还带着点惊魂未定的苍白,但眼神却莫名地…亢奋?
“林老板!”郑文斌一进门就推了推他那滑稽的眼镜,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陈师傅都跟我说了!原料问题是吧?这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初期无序竞争导致的假冒伪劣现象!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应对!”
晓燕:“???” 科学方法?做点心跟科学有什么关系?
她疑惑地看向陈默。陈默抱着胳膊靠在门框上,面无表情地吐出三个字:“他有门路。”
原来,陈默刚才出去,不是放弃,而是直接去找了这位刚被他“连累”得损失惨重的郑老师。至于他是怎么“说服”郑老师的…看郑老师这又怕又兴奋的复杂表情,估计过程不怎么温和。
“门路?什么门路?”晓燕更懵了。
郑文斌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显得专业:“林老板,你忘了?我父亲!县一中的老校长!他以前的学生,现在在县糖酒公司当储备科科长!”
糖酒公司!这可是掌管着全县糖类酒类计划内供应的大单位!如果能从那里拿到计划内的优质白糖,问题就解决了!
晓燕的眼睛瞬间亮了!但随即又黯淡下去:“可是…计划内的糖都是供应国营厂和单位的,我们个体户…”
“事在人为!”郑文斌扶了扶眼镜,胶带发出吱呀的响声,“改革开放就是要打破条条框框!而且,我们这不是为了生产‘出口转内销’的优质产品吗?(他指了指于丽娟那份订单)这符合政策导向!我这就去找我父亲!”
他说得慷慨激昂,仿佛不是去走关系批条子,而是去进行一项伟大的科学实验。
于是,半小时后,晓燕和陈默看着郑文斌骑着他那辆哗啦乱响的“永久”车,车把上挂着两盒晓燕赶紧包好的、最好的点心(当礼物),歪歪扭扭地朝着县一中教职工宿舍楼的方向奋力蹬去,那背影带着一种悲壮的使命感。
“他…能行吗?”晓燕心里七上八下。
“死马当活马医。”陈默言简意赅。
等待的时间格外煎熬。晓燕坐立不安,一会儿担心郑老师被他那当校长的父亲训斥,一会儿又担心糖酒公司的科长不买账。
就在晓燕快要绝望时,巷口传来了那熟悉的、哗啦哗啦的自行车声!只见郑文斌如同得胜还朝的将军,虽然眼镜歪斜,满头大汗,但脸上洋溢着巨大的喜悦和自豪!他的自行车后座上,赫然绑着一袋印着“优级白砂糖”字样的标准包装袋!足足五十斤!
“成功了!林老板!陈师傅!成功了!”郑文斌跳下车,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我父亲亲自打的电话!张科长一看是老校长的公子…呃,是关心地方经济发展,特事特办,批了五十斤计划外的优级糖!就是价格比议价粮店还稍贵点…”
晓燕看着那袋雪白细腻、颗粒均匀的优质白糖,激动得差点哭出来!贵点也值啊!
“郑老师!太谢谢你了!真是太谢谢了!”她连声道谢,看着郑文斌那滑稽的缠胶带眼镜都觉得无比顺眼。
陈默走过去,单手拎起那袋糖,掂了掂,确认是真货,然后对郑文斌点了点头,难得地说了句:“还行。”
就这俩字,让郑文斌激动得脸都红了,仿佛得到了莫大的认可,比拿到三好学生奖状还高兴。
白糖解决了,但油还是问题。这次没等晓燕发愁,陈默又出去了。这次他没带郑文斌。
过了一会儿,他回来了。开着他的东风大卡回来的。卡车后面,跟着一辆驴车!驴车上坐着个憨厚的老农,车里放着好几个沉甸甸的、散发着浓郁油香的黑色陶罐。
“这是…”晓燕愣住了。
“乡下榨的土花生油,没掺假。我跑车认识的老人家。”陈默言简意赅地解释,然后开始往下搬油罐。
那老农也笑呵呵地下车,用浓重的口音说:“默娃子难得开口,俺把留着自家吃的油先匀给你们!香着呢!炒菜都白搭(浪费),就得做点心!”
晓燕看着那一罐罐色泽金黄、香气纯正的花生油,心里暖流涌动。陈默虽然话不多,但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用最实在的方式解决问题。
原料危机,竟然以这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而且解决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反差萌和喜剧效果——冷酷卡车司机搭配书生老师,“科学”门路加上乡土人情。
接下来的一天,“林记”再次开足马力。有了优质原料,晓燕和马桂芳、王彩凤手艺得以充分发挥,新出炉的点心色泽金黄诱人,香气扑鼻,味道纯正。
郑文斌也没走,自告奋勇地留下来“帮忙”。虽然他包点心的手法笨拙得像在搞化学实验,称重量时恨不得用上游标卡尺,还时不时推着眼镜发表一番“面粉水解与美拉德反应”的高论,弄得马桂芳和王彩凤偷偷直乐,但他那份热忱和之前立下的功劳,让晓燕不忍心赶他走。
陈默则负责所有的力气活,搬面粉、扛糖袋、清理垃圾,像个沉默的工头。偶尔瞥见郑文斌在那“科学”包点心,他的嘴角会微不可察地抽动一下。
于是,“林记”仓库里出现了一幅奇特的景象:晓燕主导生产,马桂芳和王彩凤熟练配合,陈默默默担当力工,郑文斌则进行着“理论指导”和“实验性辅助”,那辆歪把的“永久”自行车和缠胶带的眼镜成了最亮的点缀。
在于丽娟要求的交货期前一天,二百盒包装精美、点心优质的“中秋佳礼”终于全部完工!整整齐齐地码放在角落里,散发着诱人的光芒(点心本身和包装铁盒的双重光芒)!
晓燕看着这来之不易的成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也充满了感激。她看着正在洗手的大力士陈默,和还在那认真计算“单位包装成本与效益比”的郑老师,忍不住笑了出来。
这一关,总算是有惊无险地闯过来了!而且过程…嗯,相当精彩。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