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已带了些燥热,却晒得联盟部落的种植区一片金黄——最早播种的三亩大豆田,豆荚已长得饱满,外壳泛着成熟的黄褐色,风一吹,豆荚碰撞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诉说丰收的喜悦。天刚蒙蒙亮,木长老就带着二十名青壮、三十名妇女来到田边,青壮们手里握着青铜镰刀(上次铸造的第一批青铜工具,刃口锋利),妇女们背着藤筐,眼神里满是期待;禾和阿瑶也来了,禾手里拿着用来捆豆秆的汉麻绳(新收获的汉麻纤维编织,结实耐用),阿瑶则提着陶壶,准备给大家送水;鹿溪站在田埂边,仔细观察豆荚的成熟度,时不时摘下一个豆荚,剥开外壳,露出里面圆润饱满的黄豆;青羽抱着她的青铜小兔子,蹲在田边,好奇地数着豆荚上的纹路,嘴里小声念叨:“一个豆荚里有五颗豆子,两个就是十颗……”
“神尊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族人们纷纷抬头,只见张轩手里拿着一把木尺(木工坊新做的,用来丈量豆秆高度),朝着田边走来。木长老立刻迎上去,激动地说:“神尊!您看这大豆,豆荚比发现时的饱满一倍!用青铜镰刀收割,肯定比石刀快多了!就是……收完了怎么算产量呀?之前都是估摸着堆,不知道具体有多少。”
张轩看着金黄的大豆田,笑着说:“先收割,收完了我教你们做‘秤’,用秤称,就能知道具体有多少斤,以后收粮食、分物资,都能算得清清楚楚。”
“秤?”族人们都愣住了,青羽抬起头,好奇地问:“神尊,秤是什么呀?能像辘轳一样省力吗?”
“比辘轳更有用,能‘称出’东西的重量。”张轩蹲下身,捡起两颗黄豆,“比如这两颗豆子,用秤就能知道它们谁重谁轻;收的大豆,用秤就能知道有多少斤,以后种更多地,也能算清收成。”
收割大豆的第一步是“割秆”。张轩拿起一把青铜镰刀,示范着如何下刀:“豆秆要从根部以上三寸处割,别割太矮,免得带起太多泥土;也别割太高,浪费豆秆(豆秆晒干后能当燃料,还能喂牲口)。割下来的豆秆,要捆成小捆,竖在田边晒半天,让豆荚更干燥,方便脱粒。”
青壮们立刻行动起来,青铜镰刀划过豆秆,“咔嚓”一声就将豆秆割断,比之前用石刀割快了三倍。阿河力气大,一次能割两排豆秆,割完后用汉麻绳快速捆成捆,竖在田边,不一会儿就堆起了一排排金黄的豆秆;新归附的青壮阿岩虽然没割过大豆,却学得快,在旁边老族人的指导下,也渐渐熟练起来,只是偶尔会割得稍高,张轩看到后,会耐心地帮他调整镰刀角度:“再往下一点,贴着地面,但别碰土,这样既不浪费豆秆,也方便捆扎。”
妇女们则跟在青壮身后,捡拾掉落的豆荚——成熟的豆荚一碰就容易裂开,偶尔会有豆子掉在地上,妇女们蹲下身,小心翼翼地把豆子捡起来,放进随身的小藤筐里,连一颗都不浪费。禾一边捡豆子,一边对身边的妇女说:“这些豆子都是咱们辛苦种的,一颗都不能丢,带回家能煮着吃,也能留着当种子。”
阿瑶则提着陶壶,给忙碌的青壮和妇女们递水:“歇会儿再割,别中暑了。这青铜镰刀是好用,可也得注意别割到手。”她还特意带了几块熏肉干,分给体力消耗大的青壮:“补充点力气,下午还要脱粒呢。”
鹿溪则在田埂边开辟了一块临时晒场,用汉麻绳拉起围栏,防止牲口闯入,还在地上铺了一层干净的兽皮,准备晒脱粒后的豆子:“豆子脱粒后要晒干,不然容易发霉,晒透了才能装仓。”
青羽也想帮忙,却因为年纪小,拿不动青铜镰刀,就跟在鹿溪身边,帮忙整理兽皮:“鹿溪姐姐,我把兽皮铺得平平整整的,这样豆子晒得均匀!”鹿溪笑着点头,教她把兽皮的边角固定好,防止被风吹起来。
中午时分,三亩大豆田的豆秆已全部割完,捆成的豆秆堆在田边,像一座座金黄的小山坡。族人们坐在田埂边,吃着带来的野菜干和熏肉干,喝着清凉的井水,讨论着下午的脱粒:“用木棍捶豆秆,豆子肯定能掉下来!”“我上次在岩部落帮过忙,要把豆秆铺在硬地上捶,这样豆子不容易嵌进土里。”
张轩看着大家的热情,笑着说:“下午脱粒,我们分两组,一组捶豆秆,一组捡豆子,争取今天把所有豆子都脱完、晒干,明天就能用新做的秤称重了!”
下午脱粒工作顺利完成,晒干的豆子装了二十多个大藤筐,堆在晒场边,像一座座小山。可问题也来了——怎么知道这些豆子有多少斤?族人们围着藤筐,七嘴八舌地讨论:“这筐看起来比那筐大,应该更重吧?”“不对,这筐豆子装得满,说不定更重!”木长老皱着眉,试着抱起一个藤筐,又抱起另一个,摇了摇头:“感觉差不多重,可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以后种更多地,总不能一直靠感觉估。”
“别急,明天我们做秤。”张轩安抚好族人们,当天傍晚就召集木工坊的阿木和几名擅长精细木工的青壮,在木工坊里准备做秤的材料——选了三根一尺粗、三尺长的硬桦木(质地坚硬,不易变形),用来做秤杆;找了两块大小相同、厚度均匀的陶片(羽尾长老特意烧制,边缘打磨光滑,用来做天秤的秤盘);还挑选了十块大小不一的青石(质地均匀,用来做砝码,先通过“等量替换”确定重量——比如先找一块已知能装一斤豆子的陶碗,装满豆子,以此为标准,将青石打磨成一斤、两斤、五斤、十斤重的砝码);最后准备了结实的汉麻绳(用来做秤绳和秤砣绳)。
第二天清晨,张轩先教大家做“天秤”——这是最基础的称重工具,用来校准重量,也能称较重的东西(比如装满豆子的藤筐)。
- 第一步:做横梁:将一根硬桦木打磨成圆柱形,确保粗细均匀,在中间位置用青铜凿凿出一个浅槽,用来固定悬挂横梁的绳子(称为“提绳”),提绳要系在正中间,确保横梁平衡。
- 第二步:装秤盘:在横梁的两端,距离中间提绳相等的位置,各凿一个浅槽,系上两根等长的汉麻绳,绳子的另一端分别系在两块陶片秤盘的边缘,确保两个秤盘高度一致。
- 第三步:校准砝码:将之前准备好的“一斤豆碗”放在左边秤盘里,然后往右边秤盘里放青石,直到横梁水平平衡,此时右边的青石就是一斤重;按同样的方法,分别校准出两斤、五斤、十斤的砝码,用炭笔在砝码上标注重量。
“天秤做好了!”阿木兴奋地喊道,将一斤重的砝码放在左边秤盘,右边放“一斤豆碗”,横梁果然水平平衡。族人们围过来看,都觉得神奇:“真的平了!这样就能知道东西有多重了!”青羽也凑过来,把她的青铜小兔子放在左边秤盘,右边放砝码,直到平衡,惊喜地说:“我的小兔子有两斤重!”
天秤适合称重物,但携带不方便,张轩接着教大家做“杆秤”——更轻便,适合日常称少量东西(比如选种时称种子,分物资时称粮食)。
- 第一步:做秤杆:选一根更细的硬桦木(直径三寸,长两尺),打磨光滑,在一端(称为“秤头”)用青铜凿凿出一个小孔,系上汉麻绳(称为“秤钩绳”,末端拴一个青铜钩,用来挂重物);在秤杆中间位置凿一个小孔,系上提绳(称为“秤纽”,提绳位置要精准,确保秤杆平衡);在秤杆的另一端(称为“秤尾”)凿一个小孔,系上短绳(称为“秤砣绳”,末端挂一个小青石秤砣)。
- 第二步:标刻度:先将一斤重的砝码挂在秤钩上,移动秤砣绳,直到秤杆水平平衡,在此时秤砣绳对应的秤杆位置用炭笔画一条横线,标注“一斤”;按同样的方法,分别挂上两斤、三斤……十斤的砝码,画出对应的刻度线,每个大刻度间再分成十个小刻度,代表一两(张轩简单解释了“斤”“两”的换算:一斤等于十两)。
- 第三步:加固修饰:在秤杆的刻度线处,用细青铜钉轻轻敲出小凹点,防止刻度被磨损;在秤头和秤尾处缠上几圈汉麻绳,防止使用时断裂。
杆秤做好后,阿木试着称了一筐豆子:“五斤三两!”木长老凑过来,也试着称了一把豆子:“八两!真准!以后分粮食,再也不用凭感觉了!”
族人们看着新做的天秤和杆秤,都兴奋不已——老族人阿土说:“活了这么大,第一次见能把重量算得这么准的东西!神尊真是无所不能!”新归附的族人阿岩则说:“有了这秤,以后我们种的粮食,收多少、存多少、分多少,都清清楚楚,太好了!”
秤具做好后,称重工作立刻开始。晒场边,天秤放在中间,两边各站一名青壮,负责搬运藤筐和砝码;杆秤则放在旁边,由阿瑶负责称零散的豆子;木长老拿着木牌和炭笔,负责记录每筐豆子的重量;张轩站在旁边,时不时检查秤的平衡,确保称重准确。
“第一筐,称重!”木长老喊道,两名青壮小心翼翼地将装满豆子的藤筐抬到天秤左边的秤盘上,右边的青壮则依次放上十斤、五斤、两斤的砝码,直到横梁平衡。“二十一斤!”木长老在木牌上记下“第一筐:21斤”。
“第二筐,二十二斤!”“第三筐,二十斤!”……随着称重的进行,木牌上的数字越来越多,族人们的欢呼声也越来越大。青羽蹲在木长老身边,看着木牌上的数字,小声跟着念:“二十一、二十二、二十……加起来有多少呀?”木长老笑着说:“等称完了,我们一起算,肯定是个大数目!”
中午时分,所有豆子都称重完毕。木长老拿着木牌,激动地大声念道:“总共二十三筐大豆,总重量九百八十七斤!接近一千斤!”
“一千斤!”族人们瞬间沸腾了,青壮们欢呼着举起青铜镰刀,妇女们互相拥抱,孩子们则在晒场边跑着喊:“我们收了一千斤大豆!以后有吃不完的豆子啦!”
木长老更是激动得手都在抖,他走到张轩面前,深深鞠了一躬:“神尊!在岩部落的时候,我们一亩地最多收一百斤大豆,现在三亩地收了近千斤,是以前的三倍多!这都是您的功劳——教我们选种、施肥、用青铜工具,还做了秤,让我们知道自己收了多少!”
张轩笑着扶起木长老:“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青壮们辛苦收割,妇女们仔细捡豆子,长老们用心照料,才有了这么好的收成。接下来,我们要选最好的豆子当种子,准备种第二次大豆,要把所有可以做种子的都种上!”
“扩大种植!”族人们更兴奋了,阿河大声说:“神尊放心!我们肯定好好种,争取下次收更多大豆!”
称重结束后,选留种子的工作立刻展开。张轩带着禾、阿瑶、鹿溪,还有二十名细心的妇女,在晒场边铺了十块干净的兽皮,将收上来的大豆倒在兽皮上,开始挑选:“种子要选饱满、无虫蛀、无破损的,这样发芽率高,长出来的大豆也壮实。”
他拿起一颗黄豆,给大家示范:“你们看,这颗豆子圆润饱满,颜色金黄,没有斑点,就是好种子;这颗豆子空瘪,颜色发暗,还有虫眼,就不能当种子,只能留着吃。”
妇女们立刻行动起来,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小藤筐,将好种子放进筐里,不好的放在另一边。禾的手很巧,能快速分辨出饱满的种子,她一边挑,一边教身边的新妇女:“用手捏一捏,饱满的种子捏起来硬实,空瘪的捏起来软,一捏就能分清。”
阿瑶则负责检查种子的虫蛀情况,她的眼神好,能发现豆子上细小的虫眼:“有虫眼的豆子,里面可能有虫卵,种下去会生虫,影响大豆生长,一定要挑出来。”
鹿溪则带来了之前采集的草药(晒干的艾草和薄荷),将草药铺在装种子的藤筐底部:“艾草和薄荷能驱虫,把种子和草药放在一起,能防止种子生虫,保存得更久。”
青羽也想帮忙,却因为力气小,捏不动豆子,就帮着鹿溪铺草药:“鹿溪姐姐,我把草药铺得均匀一点,这样每个种子都能闻到草药味,就不会生虫了!”鹿溪笑着点头,教她把草药撕成小块,铺在筐底,再铺一层种子,再铺一层草药,这样交替放置,防虫效果更好。
选种工作持续了一个下午,共选出两百斤优质种子,分装在十个陶瓮里,陶瓮口用兽皮密封,外面再缠上汉麻绳,存放在石楼旁边的干燥仓库里。木长老特意在陶瓮上贴了木牌,标注“大豆良种,待播”,还安排了两名青壮看守仓库,防止牲口闯入或种子受潮。
“种子选好了,接下来就是准备第二次播种。”张轩对木长老说,“你安排青壮,明天就开始翻地,几把十亩地都翻松,撒上兽粪当底肥;风长老负责准备灌溉的木桶和汉麻绳,确保播种后能及时浇水;羽尾长老准备些草木灰,播种时撒在地里,能防虫还能补充养分。”
“神尊放心!我们都安排好!”木长老立刻应道,拿出木牌,开始记录各项任务,生怕遗漏。
选种结束后,张轩召集各长老,在石楼会客室讨论第二次大豆种植的规划,禾、阿瑶、鹿溪、青羽也参加了会议。
- 种植面积:从三亩扩大到三十五亩,选址在原种植区东边的空地(地势平坦,靠近水井,灌溉方便;之前清理过杂草,土壤疏松,适合大豆生长)。
- 翻地施肥:安排一百五十名青壮,用青铜锄和木犁翻地,每亩地撒五十斤腐熟的兽粪(风长老负责从驯养区收集,确保肥料充足),翻地后用木耙将土和肥料混合均匀,做成宽三尺、间距两尺的垄,方便播种和灌溉。
- 播种时间:三天后播种(此时正值初夏,气温适宜,雨水不多不少,适合大豆发芽;再晚播种,到秋收时可能遇到低温,影响产量)。
- 播种方法:采用“点播”,每垄上按一尺的间距挖一个小坑,每个坑里放三粒种子,盖上半寸厚的土,再撒一层草木灰(羽尾长老负责准备,每亩地撒十斤),防止虫咬和杂草生长。
- 灌溉管理:播种后,每天安排二十名妇女,用木桶从井里提水,沿着垄沟浇水,确保土壤湿润但不积水;大豆长到半尺高时,再浇一次水,同时施一次薄肥(用稀释的兽粪水,既不烧苗,又能补充养分)。
- 田间管理:安排十五名有种植经验的老族人,每天巡查大豆田,及时除草(用青铜锄轻轻铲除杂草,避免伤到大豆根系)、防治害虫(发现蚜虫等害虫,用草木灰和石灰粉混合撒在叶片上,既能防虫,又不影响大豆生长)。
会议结束后,各长老立刻行动:木长老去安排青壮翻地,风长老去收集兽粪,羽尾长老去准备草木灰,整个部落都为第二次大豆播种忙碌起来,充满了干劲和期待。
傍晚时分,张轩站在即将扩种的空地上,看着青壮们用青铜锄翻地,看着妇女们准备播种用的工具,禾、阿瑶、鹿溪、青羽站在他身边,脸上都带着温柔的笑容。
“神尊,你看这地,翻得多松,撒上肥料,种出来的大豆肯定壮实。”禾轻声说,眼里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阿瑶点头:“有了青铜工具,翻地比之前快多了,三十五亩地用不了五天就能翻完,肯定能按时播种。”
鹿溪则看着远处的水井:“靠近水井,浇水方便,再也不用担心旱季了,大豆肯定能长得好。”
青羽拉着张轩的衣角,小声说:“神尊,下次收获大豆的时候,我也要帮忙选种子,我肯定能挑出最好的种子!”
张轩笑着摸了摸青羽的头,转身对众人说到:“黄米这几天也该成熟了,到时候就全权交给你们了。多选些种子,以后联盟的主要食物来源都要依靠种植了。”
看着眼前忙碌的族人,看着金黄的夕阳洒在空地上,心里满是安稳。第一次收获近千斤大豆,是联盟部落农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制作天秤和杆秤,让部落有了精准的称重工具,管理更规范;扩大种植面积、选留良种,是为了未来更多的丰收。
夜色渐深,部落里的灯火渐渐亮起,青壮们还在翻地,妇女们在准备播种用的种子和工具,孩子们则在晒场边玩耍,谈论着下次丰收的场景。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夜晚,也是联盟部落迈向更富足未来的又一步——有了充足的粮食,有了先进的工具,有了团结的族人,联盟的明天,一定会像这成熟的大豆一样,金黄饱满,丰饶安康。
喜欢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