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林根的夜色是最好的掩护。沈墨池凭借来时的记忆和对地图的深刻理解,没有沿原路返回,而是穿过小镇边缘一片黑森林,迂回向另一个方向的火车站。林间冰冷湿润的空气让他保持清醒,手中紧握的残页和电路板如同两块灼热的炭。
在一个确认安全的林间空地,他停下脚步,借着月光和手机屏幕的微光,再次审视那页笔记。1938年11月9日,“水晶之夜”——纳粹针对犹太人暴行的关键节点。顾永臻试图“验证”什么?验证“时序会”有能力通过意识操控影响甚至“覆写”这样的历史惨剧?这个想法本身就令人不寒而栗。
他将笔记内容与电路板残骸拍摄成高清照片,通过一个预设的、仅能使用一次的紧急加密信道,发送给陆延昭。传输完成的瞬间,信道自动销毁,未留下任何日志。
信息附言仅四个字:“验证点,水晶。”
他知道,陆延昭会明白其中的含义与重量。
国内,深夜。陆延昭在安全屋内收到了沈墨池传来的图像。看到“1938.11.09”和“水晶”的瞬间,他的瞳孔骤然收缩。他立刻调阅了所有能接触到的、关于“水晶之夜”的历史档案和现代研究,尤其是那些涉及群体心理学和社会传播学的分析。
一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在事件爆发前数月,德国境内一些非主流小报和地下电台,曾集中散布过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的、将犹太人符号与“瘟疫”、“寄生虫”等概念进行潜意识捆绑的视觉图案和口号。这种传播的效率和渗透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显得异乎寻常地“高效”。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模因武器”的早期应用?“时序会”或其前身,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扮演了某种推波助澜的角色?
他尝试将这一发现与傅明远笔记本中那些零散的人名缩写进行交叉比对。其中一个缩写,经过更深入的挖掘,指向了一位在二战前突然从学术界消失、此后行踪成谜的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泽尔。此人早期研究的,正是“符号对集体无意识的定向触发”。
线索如同散落的珠子,被“水晶之夜”这根线隐隐串起。历史的阴影下,似乎真的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拨动着命运的琴弦。
沈墨池抵达下一个火车站时,已是凌晨。最早一班返回苏黎世的列车还要两小时。他选择在站台最阴暗的角落长椅上等待,压低帽檐,如同一个疲惫的普通旅客。
然而,“监护会”的触角比他想象的更敏锐。仅仅二十分钟后,两名穿着深色风衣、身形高大的男人走进了空旷的站台。他们的步伐一致,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视着寥寥无几的候车乘客,最终,定格在了沈墨池身上。
没有询问,没有警告,两人一左一右,径直向他走来,手看似随意地插在风衣口袋里,轮廓坚硬。
沈墨池立刻起身,向站台另一端走去,步伐不疾不徐。那两人立刻跟上,距离迅速缩短。
站台的广播响起,提示一列来自相反方向的货运列车即将高速通过,请乘客远离轨道。
就在货运列车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呼啸着冲入站台的瞬间,巨大的噪音和气流掩盖了一切!沈墨池猛地侧身,闪入一个突出的立柱后方,利用列车车厢飞速掠过的视觉暂留效应作为掩护,同时将早已准备好的一枚纽扣大小的强光爆震器向后扔出!
“砰!”
一声并不响亮但足以致盲眩目的白光和巨响在站台炸开!
那两名追猎者显然没料到这一手,动作瞬间一滞,下意识地抬手遮挡。
当他们的视力恢复,震耳的列车噪音也渐渐远去时,站台角落的长椅上已空无一人。沈墨池如同蒸发了一般。
成功摆脱追踪后,沈墨池更换了路线和伪装,辗转回到了苏黎世市区的安全屋——一间通过海外关系以匿名方式短期租赁的公寓。
他反锁房门,拉紧窗帘,这才真正松了口气。他将那页笔记在桌上铺平,连接上不接入互联网的离线分析设备。
除了“水晶之夜”的验证点,笔记上那些几何图形与音符的组合,经过初步的数学化模拟,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类似于非线性混沌系统的吸引子图案。而旁边的注释提到“共振频率”与“集体情绪阈值”。
顾永臻似乎在尝试建立一套数学模型,用于预测和定位历史中,那些容易被特定“信息病毒”(模因)引爆的、群体情绪的“临界点”。而“水晶之夜”,只是他选取的一个验证案例。
如果这套模型真的存在,并且落入“监护会”或类似组织手中……他们或许真的能像修改程序一样,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优化”(或者说,扭曲)人类文明的进程。
傅明远学习的,可能只是这套庞大理论中,关于个体意识操控的那一个粗浅分支。
沈墨池感到一阵寒意。他们之前面对的“空心人”和“混沌派”,与这潜藏在历史帷幕之后、试图操控文明走向的庞然大物相比,简直如同孩童的嬉闹。
他拿起那块烧焦的电路板。这或许是顾永臻用来收集数据或进行某种场实验的设备,它的毁坏,是因为实验失败,还是因为……被“监护会”发现并清除?
窗外,苏黎世的夜空繁星点点,寂静无声。但沈墨池知道,一场关乎过去与未来的、无声的战争,已经打响。而他,正站在风暴的最前沿。下一章,他能否带着这惊世的发现,安全返回?而陆延昭在国内,又能否找到更多“断裂点”的证据?
喜欢白夜蚀痕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白夜蚀痕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