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汉兴!你为何不趁机结果了曹操那老贼?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行军的队伍中,张飞策马靠近赵信,语气中充满了惋惜与不解,他对于赵信最终放走曹操始终耿耿于怀。在他想来,若能阵斩曹操,天下大势必将瞬间逆转。
“三弟!休得胡言!”
不等赵信回答,前方的刘备已然回头,严厉地瞪了张飞一眼。
“汉兴于万军之中救回阿斗,迫退曹军,已是不世奇功!其间凶险,岂是你能想象?曹操身为一方霸主,身边护卫何其森严,岂是那般好杀的?此事休要再提!”
作为主公,刘备考虑得远比张飞深远。诛杀曹操固然痛快,但引发的后果难以预料,赵信的选择必然有其深意,此刻追问,万一答案涉及某些不便明言的约定或顾虑,反而会让赵信难堪。
赵信自然不能将那“君子协定”公之于众,他略一沉吟,顺着刘备的话,给出了一个更宏观的解释:“翼德,非是赵信不愿,实乃此时,曹操……还不能死。”
“不能死?”
张飞铜铃般的眼睛瞪得更大了,声音也拔高了几分。
“曹操,国贼也!天下人恨不能生啖其肉,他有何不能死的?汉兴你莫要诓我!”
不仅张飞,连一旁看似不在意,实则竖耳倾听的关羽、诸葛亮等人,也都将目光投向了赵信,等待他的下文。
赵信目光扫过众人,语气沉稳而有力,分析道:“其一,曹操若骤然死于我军之手,其麾下北方六州,群龙无首,顷刻间便会陷入诸子争位、将领割据的大乱之中。战火连绵,最终受苦的,还是无辜百姓。”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二,曹操一死,数十万曹军悲愤之下,必将倾巢而出,为其主复仇。届时,我军首当其冲,以我们目前的实力,可能抵挡这雷霆之怒?恐有覆灭之危。”
说到这里,赵信的声音变得更加凝重:“而这其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北方边境,胡人异族始终虎视眈眈。全赖曹操麾下精锐边军常年镇守,方能保境安民。若曹军因内乱或复仇而崩溃,异族铁骑必定趁虚而入,叩关南下!到时候,神州陆沉,华夏倾覆,生灵涂炭!我等今日杀一曹操,却引异族入关,岂非因小失大,成了千古罪人?此乃民族大义,绝不可为一时之快而遗祸万年!”
这一番话,如同暮鼓晨钟,重重敲在每个人的心头。就连最为激愤的张飞,也张了张嘴,最终没能说出反驳的话来。在这个时代,内部争斗再激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也深深植根于士人武将心中,抵御外侮是高于内战的大义所在。
关羽抚须颔首,丹凤眼中闪过一丝激赏,郑重抱拳道:“汉兴深明大义,洞察全局,关某……佩服!”
诸葛亮轻摇羽扇,眼中异彩连连,叹道:“不想汉兴不仅勇冠三军,更有如此胸怀与远见,亮……当刮目相看!”
张飞挠了挠头,虽然还有些不甘,但也瓮声瓮气地说道:“俺……俺老张服了!汉兴兄弟想得周到!”
刘备更是欣慰地看着赵信,朗声道:“能得汉兴这般智勇双全、顾全大局的肱股之臣,实乃备之幸,汉室之幸也!”
。。。。。。。。。。
不久,刘备于军中正式擢升赵信为偏将军。此职虽为杂号将军,但权柄甚重。刘备麾下现有兵力约四万,关羽、张飞各统领一万精锐,赵信亦独领一军,统兵一万。剩余兵力则由赵云、陈到等将分统。如此安排,足见刘备对赵信的倚重与信任。
经过近半个月的迂回周旋,刘备军终于成功摆脱了曹操大军的追击,跳出了包围圈。其目的地,与历史轨迹相合,正是前往江夏,意图联络江东孙权,共抗强曹。
这一日,战船行驶在浩渺长江之上。赵信独自立于船头,江风拂面,吹动他额前的发丝,也带来了水汽的清新。他俯瞰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豪情与思绪并存。
“以我如今武力,足以傲视群雄,便是吕布复生,也不足为惧。关、张、赵等顶尖战将,虽勇武过人,但我已占据上风。只要稳扎稳打,逐步击败各方强敌,完成系统任务,统一三国并非遥不可及。”
赵信心中盘算,“届时,后世人们谈起三国猛将,首推之名,必是我赵信赵汉兴!”
想到日后或许能超越吕布,成为这个时代武力象征,他心中不免有些激荡。至于眼下,若无战事,倒也算悠闲。每日除了督导麾下士卒操练,便是自由安排。刘备对他极为优待,赏赐不断,关怀备至。在这乱世之中,能拥有一定的权势,生活确比后世普通人更为恣意,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实力与军功之上。
“呵呵,赵将军长坂坡一战,威震华夏,天下惊惧。如今封侯拜将,指日可待,为何独自在此,面露沉思之色?”
一个清朗的声音自身后传来。赵信回头,见诸葛亮手持羽扇,含笑走上船头。
“封侯拜将?”
赵信收敛心神,微微一笑,面对这位千古智者,他自然不会轻易暴露自己“扫平天下”的终极目标,那在此时看来未免过于狂妄。
“军师说笑了,赵信岂会在意这些虚名。方才只是在思虑,主公未来之路,该当如何前行。”
“哦?”
诸葛亮羽扇轻摇,眼中闪过一丝探究。
“愿闻其详。”
赵信本想随口说出“联合孙权,共抗曹操”的历史走向,但话到嘴边,看到诸葛亮那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神,立刻醒悟过来。自己这点基于后世知识的“预见”,在这位真正的战略大师面前,无异于班门弄斧。
他连忙摆手,故作憨直地笑道:“军师智谋深远,算无遗策,想必早已成竹在胸,又何须信在此妄加揣测?在下不过一介武夫,冲锋陷阵尚可,这动脑子的大事,还是莫要为难我了。”
说完,不待诸葛亮回应,便借口巡视船队,转身溜之大吉,只留下诸葛亮在原地,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摇头失笑,眼中却更多了几分意味深长。
事实上,这段时间以来,赵信凭借其超越时代的些许见解和爽直性格,已与刘备麾下众人混得颇为熟稔。他偶尔蹦出的新奇观点,常令众人啧啧称奇。尤其是诸葛亮,对他极为感兴趣,时常拉着他探讨天下大势、军政要务。赵信起初还应付几句,后来发现言多必失,且不胜其烦,便开始刻意回避这类深度讨论。在他看来,作为一名战将,拥有绝世武力已然足够,若再表现得智计超群,日后恐怕会有无数麻烦琐事找上门来,还是藏拙为妙。
。。。。。。。。。。。。。
数日后,大军抵达江夏。
这一日,军中无事,赵信难得清闲,便换了常服,信步走入江夏城中。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悠闲地游览古代的城池。但见街道之上,人来人往,叫卖声不绝于耳。酒旗招展,店铺林立,虽不及后世繁华,却也别有一番烟火气息,因暂时远离战火,显得颇为安宁热闹。
他从街头漫步至街尾,感受着这难得的和平景象。行至一处较为僻静的巷口,一阵密集而富有节奏的“砰砰”敲击声吸引了他的注意。循声望去,只见一间敞开的铺面里,十几名精赤着上身、肌肉虬结的汉子,正围着熊熊炉火,挥汗如雨地锻打着铁器,空气中弥漫着炭火与金属的气息。
赵信想起自己那柄在长坂坡之战中已然卷刃、不堪再用的青龙偃月刀,便信步走了进去。
“这位师傅,我需要定制一柄长刀,不知贵坊可能打造?”
赵信上前,对着一位看似领头的中年铁匠询问道。
那铁匠头也不抬,一边捶打烧红的铁坯,一边不耐烦地回道:“去去去!太守大人有令,严禁私造、私藏兵器!小子,不想惹麻烦就赶紧走开!”
赵信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冷哼一声,一股久经沙场的凛然气势自然流露:“我乃刘皇叔麾下偏将军,赵信。怎么,连我也没资格打造一柄合手的兵器么?”
“赵……赵将军?!”
那铁匠手中的铁锤猛地停在半空,他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向赵信。其余工匠也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惊疑不定地打量着眼前这个身着便服、却气度不凡的年轻人。他们确实没见过赵信,更无法将眼前之人与那传说中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的绝世猛将立刻联系起来。
赵信懒得与他们多作解释,直接摆手道:“若是不信,自可去询问刘琦太守。”
他直呼江夏太守刘琦之名,语气平淡,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工匠们见他如此口气,顿时信了八九分,谁敢随意直呼一郡太守之名?那领头铁匠态度瞬间变得无比恭敬,小心翼翼地问道:“不敢不敢!是小人有眼无珠!不知将军……需要打造一柄什么样的神兵?”
赵信取出那柄布满缺口、刃口卷曲的旧长刀,递给铁匠。这把刀公子扶苏昔日为他寻良匠精心锻造,陪伴他经历了秦朝和三国初期的诸多恶战,如今终于不堪重负。
“便是此类长刀。”
赵信指着旧刀形制,“然重量需增至一百四十斤!材质务必选用上等镔铁,千锤百炼,务求坚韧锋锐,重心需恰到好处,利于劈砍挥扫……”
他详细阐述着自己的要求。将重量从原来的近百斤提升至一百四十斤,增加了近五十斤,这是一个巨大的跨越,足见赵信如今膂力之惊人。他本欲再重一些,但考虑到坐骑黑风虽神骏,负重亦有其极限,需兼顾持久作战能力,故而定在此数。
铁匠们听着赵信的要求,尤其是那骇人的重量,无不咂舌,看向赵信的目光更加敬畏。领头铁匠深吸一口气,郑重承诺:“将军放心!小人必竭尽所能,集合全坊之力,为将军打造一柄配得上您威名的神兵利器!”
喜欢穿越古代,我竟然成了武圣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古代,我竟然成了武圣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