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墩墩大大亚亚头

首页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我在明朝当国公霸天武魂李世民:逆子!你怎么让她怀孕了亮剑:我只打硬仗去大明扶贫汉末之全面开战帝王惑:皇后,再嫁朕一次!修罗武神古玉穿越公子崛起谍海孤雁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墩墩大大亚亚头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全文阅读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txt下载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96章 赈灾功成,低调返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洪武二十四年的深秋,淮西大地在经历了夏汛的肆虐与初秋的挣扎后,终于显露出一丝劫后余生的疲惫与宁静。

洪水退去留下的泥泞逐渐板结,枯黄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田野间虽仍可见大片荒芜,但一些地势较高的田亩已然抢种下了耐寒的荞麦与冬蔬,星星点点的绿意顽强地宣告着生命的延续。

凤阳府城的秩序,在林霄那雷霆一击、巧破贪墨案之后,为之一肃。

粥厂的米粥肉眼可见地稠厚了许多,发放也更为有序;以工代赈的工地上,民夫们虽依旧清瘦,但领到的工钱实实在在,干活也有了力气;几个重点的水利疏浚和堤防加固工程,在钦差行辕的直接督导下,进展顺利,虽不能彻底根治水患,却也显着提升了抵御能力。疫病的蔓延也得到了初步控制,药棚里的草药日夜熬煮着,苦涩的气味混合着秋日的凉风,吹散了些许死亡的阴影。

钦差大臣、户部侍郎范敏的脸色,比起初来时缓和了不少。钱有禄一案牵扯出的数名胥吏奸商被严惩,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后续的赈济事务推行起来阻力大减。各项章程得以落实,钱粮物资的流向基本清晰,灾情最危急的时刻似乎已经过去。他每日听取汇报,巡视各地,虽依旧不苟言笑,但眉宇间的焦虑已淡去几分。

这一日,范敏将林霄召至行辕书房。秋阳透过窗棂,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林协理,”范敏放下手中的一卷文书,语气平和,“淮西赈务,至今已两月有余。眼下灾民初步安置,疫病得控,冬耕抢种亦有序开展,大局已定。本官不日将上奏朝廷,禀明此地情形,并请旨回京复命。此番,你功不可没。”

林霄躬身道:“大人言重了。全赖陛下洪福,大人坐镇指挥,调度有方,下官不过循例办事,略尽绵力,实不敢居功。”

范敏微微颔首,对林霄这份不居功的态度颇为受用。他沉吟片刻,道:“奏本之中,自会陈明你的劳绩。然,陛下或有垂询,你需有所准备。依你之见,此番赈济,可还有未尽之事?后续当如何,方可保此地不再生乱,民生得以渐复?”

这是一个考校,也是范敏在为自己回京后的汇报寻找更扎实的支撑。林霄早有腹案,谨慎答道:“回大人,经此番整饬,赈济流程已大致理顺,贪墨之风短期内应不敢再起。然下官愚见,欲保长治久安,仍需在‘固本’与‘培元’上下功夫。”

“哦?细言之。”

“其一,曰‘固本’。”林霄条理清晰地说道,“此次水患,暴露出淮西水利年久失修、堤防脆弱之弊。虽经此次以工代赈,疏浚加固,然仅解燃眉之急。欲根除水患,非大规模、连年累月兴修水利不可。此事耗资巨大,非一地一府所能为,需朝廷长远规划,持续投入。此乃固本之基。”

范敏若有所思,点头示意他继续。

“其二,曰‘培元’。”林霄继续道,“淮西地瘠民贫,百姓抗灾之力极弱。此次灾后,许多灾民田产尽失,沦为流民或佃户,生计艰难。欲使其恢复元气,除却赈济,更需‘授之以渔’。可请朝廷酌情减免今明两年赋税徭役,令百姓休养生息。鼓励民间互助,由官府引导,富户贷种籽、借耕牛于贫户,收成后分期偿还。亦可由官府组织,教授灾民编织、制陶等小手艺,使其农闲时能有些许副业收入,增强家计。此乃培元之道。”

他的建议,依旧是从宏观制度着眼,既指出了问题的根本,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后续措施,且将执行的主体归于“朝廷”和“官府”,自身隐于幕后。

范敏听罢,眼中赞赏之色更浓:“‘固本培元’……此言甚善!切中要害。林协理确是用心实事之人,非寻常书蠹可比。本官回奏之时,必当将此意上达天听。”

“多谢大人!”林霄再次躬身。

数日后,范敏的奏章以六百里加急送出。又过了旬日,朝廷的批复旨意传回:淮西赈灾事宜,范敏、林霄等办差得力,卓有成效,准其功成返京。命凤阳知府周文彬暂署后续事宜,务必安顿民生,不得再生事端。

返京之期既定,行辕内外开始收拾行装。凤阳府的大小官员闻讯,纷纷前来拜会、饯行。对于范敏,自然是敬畏有加,歌功颂德之词不绝于耳。

对于林霄,他们的态度则更为复杂,敬畏中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与疏离。这个看似年轻的翰林官,手段之老辣、心思之缜密,给他们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送来的礼物,林霄一概婉言谢绝,只收下几本当地新修的方志风物书籍,以示风雅,不沾半点俗务。

临行前夜,林霄再次悄然来到那家“永盛”绸缎庄,与冯掌柜见了最后一面。

“冯掌柜,这些时日,多谢了。”林霄递过一个装有银票的信封,“区区谢意,不成敬意。日后若有机会,林某定当回报。”

冯掌柜连忙推辞:“林公子万万不可!家主已有吩咐,此事乃分内之事,绝不敢受酬。公子清正廉明,为民除害,小人敬佩万分。只盼公子一路平安,日后若有用得着小号之处,但凭信物,力所能及之处,定不推辞。”他言辞恳切,对林霄显然真心敬服。

林霄不再坚持,收起银票,低声道:“钱有禄一案虽了,但其背后或仍有隐情未明。我走之后,此地若有异常动向,尤其是关乎官场人事、或再有克扣灾民之事,若方便,还望掌柜能设法递个消息。”

冯掌柜神色一凛,郑重点头:“小人记下了。公子放心。”

次日清晨,天色微明,秋风萧瑟。范敏与林霄的车马仪仗悄然驶出凤阳府城,并未惊动太多百姓。然而,在城门外通往官道的两旁,却出乎意料地聚集了数百名闻讯赶来的灾民。他们衣衫依旧褴褛,面容依旧憔悴,但眼中已有了些许生气。他们默默地站立着,手中或捧着几个刚蒸好的杂粮馍馍,或提着一篮新摘的瓜菜,见到官轿行来,并无人喧哗鼓噪,只是纷纷跪倒在地,叩首送行。

范敏见状,命轿夫停下,走出轿子,接受了百姓的叩拜,勉励了几句“安心生产,朝廷自有恩泽”的话。

林霄跟在范敏身后,看着眼前这些质朴而感恩的百姓,心中百感交集。他所做的一切,于这浩大皇朝而言,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粟,但于这些具体的黎民百姓而言,却可能是一家生计、一条活路。这种直接而沉重的反馈,是他在翰林院故纸堆中永远无法体会的。

一位白发老妪颤巍巍地挤到前面,将一包用干净布帕裹着的干枣塞到林霄手中,声音哽咽:“青天大老爷……谢谢……谢谢您老的活命之恩啊……”

林霄心中酸涩,连忙扶住老妪,将枣子推回:“老人家,使不得!分内之事,当不起如此!这些您留着自己吃,养好身体要紧!”推让再三,老妪执意不肯收回,林霄无奈,只得收下那包沉甸甸的干枣,又从袖中取出些散碎银钱,悄悄塞回老妪手中。

车马再次启动,缓缓驶离。林霄回头望去,那些百姓依旧跪在尘埃中,久久没有起身。秋风卷起黄土,模糊了他们的身影,却将那份无声的感激与期盼,深深地刻在了林霄的心上。

返京的路途,比来时更为顺畅,却也更为沉默。范敏似乎一直在沉思,偶尔会与林霄探讨一些关于赋税、漕运、乃至边镇粮饷的问题,显然林霄在淮西的表现,让他真正将其视作了一个可以讨论实务的对象。

林谨言慎行,应答多引据典章和此次赈灾的实际见闻,绝不妄议朝政,更不触及任何敏感人事。

他利用旅途间隙,将此次淮西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尤其是关于胥吏之弊、水利之要、民生之艰的细节,用密语详细记录下来。这些第一手的资料,远比任何典籍都更为珍贵。同时,他也反复推敲着回京后可能面临的种种询问,尤其是来自皇帝朱元璋的垂询。功成返京,并非终点,而是另一场更为微妙考验的开始。

越靠近京城,官道上的车马行人愈发稠密,帝国的繁华中枢景象逐渐取代了淮西的荒凉凋敝。林霄的心境,也由在地方办差的专注与直接,重新回归到在京为官特有的那种谨慎与紧绷。

这一日,京城巍峨的城墙终于出现在视野尽头。夕阳的余晖为这座巨城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依旧显得无比威严与……深不可测。

车马在城外驿站稍作停留,早有京中衙署的官吏前来接应。范敏需即刻入宫面圣,先行复命。他临行前,对林霄道:“林协理,你先回翰林院交割公务,静候陛下召见。此番辛苦,回去好生歇息。”

“下官明白。恭送大人。”林霄躬身施礼,目送范敏的轿马在官差的护卫下驶入城门。

他自己则并未立刻进城,而是让车夫绕行至南城一处较为清静的巷口停下。他让两名苏府护卫带着行李先回小院,自己则步行穿过几条街道,来到一处颇为热闹的茶楼。

并未进去,只是在对面街角的旧书摊前驻足,似在随意翻检。不多时,一名看似普通的中年文人也从茶楼出来,走到书摊另一侧,随意拿起一本书开始翻看。

两人并未交谈,甚至没有眼神交流。片刻后,那文人放下书,悠然离去。林霄则从自己翻看的那本旧县志的夹页中,抽出了一张折叠的极小的纸条。

一切天衣无缝。

回到城中那座熟悉又陌生的小院,闩好房门,林霄才在灯下展开纸条。上面是苏婉清秀而简洁的笔迹,用的是他们约定的密语:

“闻君功成,心甚慰。京中如常,然暗流未息。陛下近日偶感风寒,心情欠佳,于北疆事及储君课业问询尤勤。君返京之事,陛下已知,然未即刻召见之意。恐有静观其变之思。孙耀宗近日颇活跃,与东宫属官往来甚密。君且静候,万事谨慎。盼安。”

纸条虽短,信息量却极大。陛下已知其返京却不急于召见,这绝非疏忽,更像是一种刻意的沉淀与观察。结合陛下心情欠佳、关注北疆与储君,以及孙耀宗的动向……林霄感到,京中的水,似乎比他离开时更深了。

他不敢怠慢,立刻将纸条就灯焚毁,灰烬碾碎抛入花盆。

次日,林霄换上那身略显陈旧的青色官袍,准时前往翰林院点卯。

踏入翰林院大门的那一刻,他立刻感受到了气氛的微妙不同。往来的同僚们见到他,纷纷驻足打招呼,笑容热络了许多,语气中也带着明显的敬意,甚至是一丝讨好。

“林修撰回来了!”

“林协理辛苦了!”

“此番淮西赈灾,林协理劳苦功高啊!”

与数月前离京时那种或轻视或同情或幸灾乐祸的目光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显然,他在凤阳府雷厉风行、巧破贪墨的事迹,早已传回了京城,在这个消息灵通的官场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林霄依旧保持着那副谦逊低调的姿态,一一拱手还礼,连称“惭愧”、“份内之事”、“全赖上官指挥有方”,将功劳推得干干净净。

来到掌院学士孙耀宗的值房外,通禀之后,林霄整了整衣冠,迈步进入。

孙耀宗正伏案疾书,见到林霄进来,立刻放下笔,脸上堆起前所未有的热情笑容,起身迎了上来:“哎呀!我们翰林院的功臣回来了!快请坐!看茶!”

“下官林霄,公干已毕,回院交割,向大人复命。”林霄依礼参拜,态度恭谨。

“免礼免礼!”孙耀宗亲自扶起他,拉着他坐到一旁,“你在淮西的事,本院已有耳闻。做得好!为我翰林院大大争了光!陛下那里,想必也是知晓的。范部堂的奏本里,对你可是褒奖有加啊!”

“大人谬赞了。”林霄欠身道,“下官才疏学浅,唯知勤勉王事,不敢有负皇恩与大人期望。此番差事,侥幸未出纰漏,实乃陛下天威庇佑,范大人调度之功。”

“嗯,不居功,不自傲,很好!”孙耀宗满意地捋着胡须,眼中却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神色,“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且好生休息几日,编修《大典》之事,还需你多多费心。如今你实务经验大增,于‘食货’诸志,想必更有心得了吧?哈哈!”

又闲谈了几句,孙耀宗便让林霄先去典籍库交接公文,熟悉一下近期院务。

走出值房,林霄心中清明。孙耀宗的态度,热情得有些过分,反而透着一股不真实。那闪烁的眼神背后,藏着怎样的算计?他提到编修《大典》和“食货志”,是真心倚重,还是想借此将他重新摁回故纸堆,淡化他此次外出积累的声望和实务经验?

回到典籍库,熟悉的霉味和墨香扑面而来。同僚们纷纷围上来寒暄问询,林霄依旧谦和应对,只挑些赈灾中的琐事趣闻来说,对于查案立威等关键情节,则一语带过,甚至归功于范敏的英明决策和当地官员的“幡然醒悟”、“大力配合”。

他很快重新投入到工作中,翻阅离京期间积压的文书,了解《大典》编纂的进度,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他依旧是那个默默无闻的林修撰。

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一切都已经不同了。淮西的经历,如同一次淬火,让他更加成熟,也更加警惕。京城的暗流,皇帝的沉默,上官的热络,同僚的敬畏……这一切都预示着,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他如今要做的,便是如苏婉所言——“静候”。

喜欢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颜语最新小说气御千年绝色嫡女一睁眼,禁欲太子掐腰宠肌肉影帝旧金山往事一品侍卫我的姑父叫朱棣穿书后和反派boos同生共死了家族崛起,从灵植夫开始剑道至尊剑无双浴火焚神无上真身斗破后宫,废后凶猛和离后我入主中宫,前夫悔断肠了一世之尊婚婚欲睡:腹黑老公请节制神剑无敌系统甜宠贴身辣妻斗罗:在史莱克稳健变强大明第一臣
经典收藏蛇蝎女配岭南宗师从水浒迎娶潘金莲开始纵横诸天大唐房二三国之极品富二代夫君!生娃这种事不能靠走量啊老子就是要战争南唐晚来风向秦始皇送上大学生重生七零:暴富小农女浪子列国历险记染谷君的异常大明群英传我在古代逃荒我在水浒开了个挂湛湛露斯卿贤王传穿越三国,匡扶汉室!枌榆草木长万界之我是演员
最近更新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魂穿水浒:我竟成了童贯义子谁说神罗不算罗祖宗们,时代变了梦回贞观,我成王珪次子开局砍树,我砍出个五代盛世穿越大清,皇帝居然带头剪辫?救女主?问题不大,看我爆兵百万世态炎凉,天生我才撞南墙天启:朕登基后,东林党麻了金沟枭雄:从伙计到东三省巡阅使穿越古代,我竟然成了武圣大唐:投资武则天我成了万古一帝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跛王爷我的AI我来养魂穿李承乾,李世民被整麻了1621,不一样的大明时空基石明末狠人:苟在辽东开荒建后宫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 墩墩大大亚亚头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txt下载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最新章节 - 大明老六寒门书生开局死谏朱元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