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玉门关。深秋的寒风已带着刺骨的凛冽,卷起戈壁滩上的沙石,打得人脸颊生疼。然而,在关城后方一片被精心规划出的屯田里,却是一片与周遭苍凉截然不同的盎然生机。
来自云泽内地的红焰薯与紫玉薯,已经适应了这片苦寒之地。深绿色的藤蔓匍匐在地,顽强地抵御着风寒,叶片虽不如内地肥厚,却透着一股坚韧。随行的农官和老农们,根据沈砚快马送来的《边关寒地红焰薯种植要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套特有的栽培方法:深挖沟垄以保温保墒,利用牲畜粪便和有限的草料进行覆盖,甚至搭建了简易的防风土墙。
镇西大将军郭骁,这位须发皆白、久经沙场的老将,几乎每日都要到薯田边巡视一番。他看着那一片在寒风中挺立的绿叶,眼中充满了期盼与难以置信。起初,他对朝廷送来这“土疙瘩”和几个“庄稼把式”并未抱太大希望,只是死马当活马医。但此刻,他亲眼看到这些作物真的活了,而且长势不错,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将军您看,”一位老农小心翼翼地拨开一株紫玉薯根部的土层,露出下面几个已初具雏形、深紫发亮的块茎,“这紫玉薯,长得慢些,但皮实!耐寒!底下结的果子,硬实得很!”
郭骁蹲下身,用手指敲了敲那深紫色的薯块,发出沉闷的声响,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好!好!真是好东西!若真能成,我玉门关将士,往后冬天就能多吃上几口热乎的!”
数月后,尽管生长周期短,抢种的薯田依然迎来了收获。产量自然无法与内地沃土相比,但相对于边关以往的贫瘠收成,已是惊人的奇迹!尤其是紫玉薯,其耐寒耐储的特性在边关得到了完美体现,收获后存放月余,依然坚硬如初,毫无霉变发芽迹象。
郭骁大喜过望,亲自撰写奏报,遣快马直送京城。奏报中,他详细禀报了边关试种的成功,盛赞红焰薯(尤其是紫玉薯)为“固边神物”,并算了一笔实实在在的账:若边关屯田能大规模推广此物,每年可节省至少三成的粮草转运损耗,极大减轻朝廷负担,更能提升边军战时持续作战能力!他恳请朝廷明年开春后,能调拨更多薯种,并派遣更多农事人员,指导边军扩大种植。
这封来自边关最高将领、充满实证和数据支持的奏报,被皇帝在朝会上当众宣读。其分量,远非朝堂上的空泛争论可比。
金殿之上,文武百官听完,神色各异。那些支持新政的官员,自然是扬眉吐气,与有荣焉。而保守派们,则面色尴尬,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理由反驳。毕竟,边关实打实的军功和粮草问题,是任何官员都不敢轻视的国之大政。
皇帝龙颜大悦,目光扫过群臣:“郭爱卿奏报,诸位爱卿都听到了?红焰薯之利,已惠及北疆,今又证于边关!还有何异议?”
殿内一片寂静。先前那些以“奇技淫巧”、“有违农时”等理由反对的官员,此刻都哑口无言。
初颜适时出列,声音清越:“父皇,郭将军奏报,不仅证实红焰薯之利,更凸显实务人才之紧要!边关试种成功,非仅薯种之功,更赖随行农官老农之经验与应变!然此等人才,何其稀少?若我云泽能系统培养此类精通农事、工造、算学之实干之才,何愁边关不固,国库不盈?”
她再次将话题引向了人才选拔:“儿臣恳请,借边关成功之东风,重启‘格物科’之议!为边关屯垦、漕运治理、新品培育,广纳贤才!”
这一次,反对的声音微弱了许多。边关的捷报和实实在在的效益,成了最有力的论据。就连一些原本中立的官员,也开始认真思考此议的可行性。
皇帝见状,知时机已至,便道:“准奏。着内阁、吏部、礼部,会同初颜公主之推广司,详细议定‘格物科’考试科目、取士标准及授官流程。务求公允实用,不得敷衍!”
圣旨一下,科举改革的车轮,终于在一片更为有利的舆论环境中,开始缓缓向前滚动。虽然具体的细则争论必然还会持续,但最大的障碍已然松动。
初颜并未沉浸在初步胜利中。她立刻着手两件事:一是督促杨文远等人,加快制定格物科的详细方案,尤其注重吸纳边关和北疆的实践经验;二是以推广司名义,下令扩大紫玉薯的育种规模,将其作为未来边关和北方寒冷地区推广的重点品种。
然而,就在朝堂目光聚焦于边关喜讯和科举新议之时,初颜安插在慈宁宫外的眼线,传来了一个不起眼却令人警惕的消息:太后宫中一名负责采办的老太监,近日频频与宫外几家专营西域香料和药材的商人接触,采购量远超过常。
西域香料…药材…初颜心中一动,立刻联想到西北边关,联想到西戎诸部。太后此举,是单纯的日常用度,还是另有所图?她绝不会甘心就此沉寂。
“惊蛰,”初颜低声吩咐,“仔细查查那几个西域商人的底细,尤其是他们与西戎那边,有无暗中往来。”
风暴之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旋涡。初颜深知,与慈宁宫的较量,还远未结束。
喜欢破晓之翼:女皇的征途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破晓之翼:女皇的征途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