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记事起,母亲的身影就总是立在窗边。
那时的她,还不是后来鬓角染霜的模样。青丝如瀑,只松松绾了个髻,斜斜插着一支玉簪。可那簪子,仔细看去,顶端缺了半块。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当年父皇将她献给太史临渊的那夜,她万念俱灰,撞向宫柱时碎掉的。那缺失的半块玉,仿佛也带走了她生命里的一部分光华。
她常抱着我,坐在引凤台那冰凉的石阶上。宫里的风很大,吹得她衣袂翻飞,她却浑然不觉,只是用温凉的指腹,一遍又一遍,极轻、极缓地摩挲着我腕间那根褪了色的红绳。
目光望着宫墙外渺远的天际,像是要穿透那重重殿宇,看到什么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然后,她会低下头,用一种近乎梦呓、却又异常坚定的语气对我说:
“微生,记住,你爹爹是仙人。”
“他一定会来接我们的。”
穿堂风里带着宫墙砖石沁出的寒意。她把我往怀里裹了裹,低头说话时,呵出的白气一团团涌向我。
那温暖转瞬即逝的景象,像极了我后来在仙门见到的、翻涌不息的云海——
看着绵软蓬松,引人遐想,可当我真的伸手触碰,才惊觉那美丽之下,是浸透骨髓的冰冷,一如她那些年反复诉说的、看似温暖却遥不可及的梦。
五岁那年的冬夜,我突发急症,高烧不退,连宫里的太医都束手无策,悄悄摆了手。
母亲一言不发,用厚厚的锦被裹紧我,抱着我便冲进了漫天风雪里。她跑遍了半个京城,最后踉跄着跪倒在城郊一座破庙的泥像前。
她将我搂在怀里,用额头紧贴我滚烫的额头,一下下朝着那冷漠的泥塑磕头。温热的血顺着她的额角滑落,混着冰凉的泪水,一滴一滴砸在我脸上,那份灼烫的湿意,比我浑身的高烧更让我心口揪痛。
她的嗓子早已喊破了音,只能发出一种被砂纸磨砺过的嘶哑,一遍遍重复着那个名字:
“太史临渊……求你,看看孩子……”
许是上天垂怜,我竟真的熬了过来。但那夜之后,母亲的眼睛就落下了病根,视物总是模糊,需得眯着眼才能看清针线。即便如此,她仍每日对着窗外光亮的方向,执着地缝制一件又一件新衣。
她说,仙人都爱洁净体面,不能让我爹爹见到我们有一丝狼狈。
柜子里的衣裳,从合身的尺寸,渐渐变得短小,一层层叠放,积满了整个衣柜,可我们等了一年又一年,窗外除了四季变换,什么也没等来。
我十岁生辰那天,母亲第一次带我出了宫。她牵着我的手走在集市上,路过一家玉器铺时,她盯着柜台里的墨玉佩看了很久,那玉佩的样式,和她藏在枕下的半块玉簪,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微生。”
她声音发颤。
“你爹以前说,这是苍梧峰的玉,能护人平安。”
然而,“平安”二字,于我们母子而言,终究是奢求。
就在回宫的路上,太子的仪仗煊赫而来,避无可避。他端坐于华盖之下,甚至未曾完全掀开车帘,只从那道缝隙里瞥来一眼,目光如刀,语气更是淬了寒冰:
“还没死心?呵,一个被仙人丢弃的野种,也配玷污我皇家门楣?”
母亲身形猛地一颤,随即用整个身子死死将我护在身后。我感觉到她揽着我的那只手,指甲几乎要深掐进我的胳膊里,可抬起的脸上,却硬是挤出一个无比恭顺甚至带着几分卑微的笑容。
“太子殿下金安。平安只是……只是带微生出来逛逛,透透气,绝不敢叨扰殿下。”
那日之后,母亲像是被抽走了最后一丝声响。
她终日倚在窗边,沉默得如同一幅褪色的画。咳嗽声却日渐频繁,一声接一声,掏心掏肺,在空寂的殿宇里回荡。
夜里,她总被梦魇缠绕,呜咽着哭醒,破碎地喊着“临渊”,又喃喃自语“我不怪你”……
那声音里的委屈与释然交织,听得人心头发酸。
我忍不住好奇,趁她昏沉睡去,悄悄探手到她枕下。触手所及,除了那半块冰凉断簪,还有一张反复折叠、边缘已磨损的泛黄纸笺。
我小心翼翼地展开,上面是母亲的字迹,写着两句诗:
“云深不知处,月落可归期?”
那字迹,从最初的工整清秀,到后来的颤抖潦草,仿佛执笔之人气力渐衰。最后几行,墨迹被大片水渍晕开,模糊了字痕,也模糊了那些无眠的夜晚。
十六岁那年,仙门终于来凡间遴选弟子。
母亲将我推到那位气度不凡的修士面前,递上了父亲留下的那半块玉佩。她自己却站在人群边缘,像一株即将折断的芦苇。风很大,呼啸着吹乱她的头发,那些新生的白发夹杂在灰扑扑的发丝间,在日光下亮得刺眼。
她朝我用力地挥手,嘴角努力上扬,做出一个“好好活下去”的嘴型。可就在我被人潮裹挟着踏入光门的那一刻,我猛地回头,看见她单薄的肩膀剧烈地颤抖着,仿佛要将积攒了十六年的苦楚,都在那一瞬间无声地呕出来。
后来,我如愿进入了凌霄宗。也终于知道,太史临渊,是苍梧峰那位高高在上的峰主,是金丹后期、受尽尊崇的大能。
宗门里,有人说他护短,对座下弟子极为照拂;也有人窃语,说他当年游历凡尘时,曾有过一段露水情缘。
可没有一个人知道,在那段被轻描淡写、甚至被当作风流轶事的“情缘”里,有一个女人,在红墙深处等了他十六年。
从青丝如瀑,等到两鬓成霜。
我终于见到了太史临渊。他站在云海之畔,紫金道袍熠熠生辉,容貌确如母亲珍藏的记忆一般无二。
可他那双看向我的眼睛,里面没有温度,没有波澜,只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如同验看一件刚刚呈上来的、无关紧要的货品。
当他宣布“自今日起,你便由我亲自教导”时,我低下了头,生怕眼底的寒意会泄露心底的冷笑。
亲自教导?
这或许在旁人看来是无上荣光,于我,却只想起母亲在无数个清冷夜里的喃喃自语。
她若知道,她倾尽一生等待的结局,竟是这般公事公办的“恩赐”,会不会觉得那十六年的时光,都成了一个苍凉而可笑的笑话?
那天深夜,我取出母亲临终前托人送来的半块玉簪。
簪体上的裂痕依旧狰狞,如同她心口那道从未愈合的伤,日夜渗着无声的血与痛。
我将它紧紧贴在胸口,初时只觉得一片冰凉,渐渐地,却仿佛感受到母亲最后一次握紧我的手时,那抹从指尖传来的、令人心慌的寒意。
仙凡之隔,犹如云泥。
母亲用尽一生,才在泪水中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我不会。
我要向上走,踏过凌霄,登上那至高之处。
终有一日,我要让这九天之云,皆为我垂首;让曾经轻我、负我之人,再不敢抬眼直视我的锋芒。
只是偶尔在夜里,我会想起引凤台的石阶,想起母亲抱着我看月亮的模样。
她总说——
月亮是仙人的灯,能照见回家的路。可她到死,都没等到那个能为她点灯的人。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云海的湿气。我摸了摸腰间的玉佩,是太史临渊给我的,暖金色的流光,和母亲的玉簪格格不入。
或许从一开始,母亲等的就不是什么仙人,只是一个能陪她看月亮、能让她不用再在风里发抖的人。
而那个人,从来没出现过。
喜欢清瑶踏仙途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清瑶踏仙途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