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九德伏诛,内部隐患暂除,王小伟的目光再次投向战略全局。溃退至陕西的李自成,虽遭重创,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麾下仍有十数万能战之兵,裹挟的流民更众,若让其喘息过来,凭借陕西复杂地形重整旗鼓,仍是心腹大患。
然而,此刻若倾全力入陕追剿,并非上策。一来,宣大精锐虽悍,但兵力仅两万,深入敌境,补给线漫长,易被熟悉地形的流寇拖垮。二来,河南初定,根基未稳,若主力远离,恐生变故。三来,也是最关键的,朝堂对他擅杀监军之事尚未有定论,后方不稳,岂能全力向前?
“不能强攻,便需智取。”王小伟于行辕之内,与周遇吉、徐锐等心腹将领及几位新投靠的河南士绅幕僚,对着巨大的山川舆图,谋划方略。
“督师,李自成新败,士气低落,但其退入陕西,与当地原本就活跃的‘摇黄十三家’等股流寇合流,实力不容小觑。且陕西北有边军,西有羌戎,地形闭塞,易守难攻。”一位熟悉陕西情况的幕僚分析道。
王小伟手指划过黄河,落在潼关的位置上:“李自成欲据陕西,必守潼关!此乃关中门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强攻伤亡太大。”
“督师之意是?”
“驱虎吞狼,围三阙一!”王小伟眼中闪烁着谋略的光芒,“李自成如今最怕的,是我宣大兵锋。我等便陈重兵于陕豫边境,尤其是潼关之外,做出随时可能大举入陕的姿态,施加巨大压力,逼迫李自成!”
他顿了顿,继续道:“同时,可效仿古人,行离间之计。李自成麾下,并非铁板一块。其大将郝摇旗、刘体纯等,与已死的刘宗敏并非一心,李自成之子李洪基(即历史上李自成的继承人,此时应年幼,此处为小说艺术处理)亦有名无权……可令军情司细作,携带金银,潜入陕西,散播谣言,或许以高官厚禄,离间其部众,使其内部生乱,自相猜忌。”
“再者,”王小伟的手指又点向地图上的湖广方向,“八大王张献忠,此刻正肆虐湖广,与左良玉等人纠缠。李自成与张献忠虽同属流寇,但素有龃龉,并非真正同盟。我可上奏朝廷,请旨令左良玉等部加大对张献忠的压力,甚至默许乃至暗中支持张献忠向川陕方向发展……你们说,若张献忠被逼无奈,欲入四川就食,他会选择走哪条路?汉中!而汉中,紧邻李自成的势力范围!”
徐锐眼睛一亮:“督师妙计!这是要逼李自成两线作战,或者……驱赶张献忠去和李自成抢地盘,让他们二虎相争!”
“不错!”王小伟冷笑道,“李自成前有我大军压境,内部有离间隐患,侧翼又有张献忠这头饿狼窥伺,他还能安心在陕西休养生息吗?他要么被迫与我决战于潼关,要么……就只能再次寻找出路!”
“他会往哪里走?”周遇吉问道。
王小伟的目光投向西北方向:“要么,向北,窜入甘肃、宁夏,那里贫瘠,且有边军,是死路。要么……向西,越过秦岭,进入汉中,再图四川!四川天府之国,富庶而相对封闭,正是割据称王的好去处!”
他就是要给李自成留下一条“生路”,一条通往四川的死路!一旦李自成主力入川,便会与当地明军、土司以及可能跟进的张献忠部陷入混战,极大地消耗其实力。而王小伟则可以趁机巩固河南,消化战果,静观其变。
计议已定,王小伟立刻行动。
他亲率主力,移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大张旗鼓,操练兵马,做出随时西进潼关的态势。军情司的精锐细作,携带金银和伪造的文书,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潜入陕西。同时,他给崇祯皇帝上了一道奏疏,详细陈述了“稳扎稳打,困死闯逆于关中,并驱张献忠与之相争”的战略构想,并再次为擅杀卢九德之事请罪,但语气不卑不亢,将责任完全推于卢九德构陷大臣、勾结晋商。
大军压境,细作横行,战略围困。一时间,潼关内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退守西安的李自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军心浮动,谣言四起,部下将领互相猜忌,而侧翼关于张献忠动向的坏消息也不断传来。
李自成焦头烂额,寝食难安。他知道,陕西,恐怕是待不住了。摆在面前的,似乎只有北上或入川两条路。而天府之国的诱惑,显然更大一些……
王小伟的“驱虎吞狼”之策,初见成效。他不费一兵一卒,仅凭战略布局和心理攻势,便将不可一世的闯王,逼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中原战局的主动权,已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
喜欢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