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决意迎战的号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巨大的涟漪,但也迅速统一了朝野上下的意志。在生死存亡的威胁面前,内部的一切纷争和龃龉都被暂时压下,整个帝国开始围绕着“抗虏”这一个核心目标,疯狂地运转起来。
战争的阴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北京城上空积聚。城防被一再加固,护城河被拓宽挖深,城头架起了更多、更粗的火炮。一队队士兵开赴前沿,无数的粮草、军械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通过刚刚整修过的官道,源源不断地运往蓟镇、山海关。京城内外,气氛紧张而有序,一种大战将至的肃杀,弥漫在空气里。
王小伟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战备工作中。他亲自巡视京城防务,检查火器工坊,召见边镇将领,核实粮草储备……每天只能睡上一两个时辰。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下去,眼眶深陷,但那双眸子,却始终燃烧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火焰。
沈玉茹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默默地承担起了更多的后勤协调和内部稳定工作,尽力为他分担压力。她知道,在这种时候,任何言语的安慰都是苍白的,唯有实际行动,才是对他最好的支持。
是夜,月明星稀。王小伟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摄政王府的书房。桌上,依旧堆满了等待他批阅的军报和文书。
沈玉茹端着一碗温热的参汤,轻轻走了进来。看到他靠在椅背上,揉着刺痛的太阳穴,她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
“夫君,趁热喝了吧。”她将汤碗放在他面前,声音轻柔。
王小伟睁开眼,看到是她,紧绷的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意:“有劳你了,玉茹。”
他端起碗,慢慢喝着。温暖的汤汁流入胃中,似乎驱散了一些寒意和疲惫。
“前线……情况如何?”沈玉茹轻声问道,她知道他需要倾诉,也需要有人分担这份沉重。
王小伟放下碗,揉了揉眉心,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皇太极的前锋已经开始试探性进攻山海关了,战况激烈。蓟镇那边,几个隘口也发现了清军游骑。大战,一触即发。”
他顿了顿,看向沈玉茹,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玉茹,有时候我在想,我把这个民族,带上这条与历史上截然不同的、充满未知和风险的道路,到底是对是错?如果没有我,或许……或许结局早已注定,大家反而能少些煎熬。”
这是他内心深处,偶尔会浮现的一丝自我怀疑。改变历史,意味着承担无法想象的责任和后果。每一次决策,都可能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生死。
沈玉茹走到他身边,握住他有些冰凉的手,目光清澈而坚定:“夫君,你不该有此疑虑。如果没有你,此刻的北京城,或许已在流寇或东虏的铁蹄之下,生灵涂炭,华夏倾覆。是你,给了这个国家新的希望,给了无数人活下去的勇气和尊严。”
“这条路或许艰难,充满荆棘,但它是向上的,是通往光明的!周将军他们为此付出了生命,无数的将士和百姓在支持着你,包括我。我们选择的,是一条再造神州的路,无论多难,都值得!”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王小伟心中那片刻的迷雾。
王小伟反手紧紧握住她的手,感受着那坚定的支持和无条件的信任,心中的那点彷徨瞬间烟消云散。
“你说得对。”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坚定,“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只能一路走下去,直到终点!为了你们,为了这天下,我也绝不能输!”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以及更远处那隐约可见的、巍峨的皇宫轮廓。
“这一战,我们必须赢!”他的声音低沉,却带着钢铁般的意志,“不仅要赢,还要赢得漂亮!要打出大明的国威,打出华夏的骨气!要让皇太极知道,这片土地,不是他能够觊觎的!”
他的思绪似乎飘向了远方的战场,飘向了那些即将浴血奋战的将士:“徐锐应该已经动手清剿流寇了……希望他能及时北上……蓟镇的防线,还需要再加强……”
看着他再次沉浸到繁重的军务思考中,沈玉茹知道,那个熟悉的、坚不可摧的摄政王又回来了。她没有再打扰他,只是默默地为他添上热茶,然后拿起另一份文书,坐在一旁,帮他分类整理,标注重点。
夫妻二人,就这样在灯火下,一个运筹帷幄,一个红袖添香,共同为即将到来的决战,贡献着各自的力量。窗外万籁俱寂,唯有烛火偶尔爆开的噼啪声,和纸页翻动的沙沙声,交织成一曲宁静而坚定的夜曲。
这短暂的温馨与相互扶持,成为了风暴来临前,最珍贵的慰藉。他们都清楚,接下来的日子,将充满血与火的考验。但他们彼此依靠,信念如钢,无所畏惧。
(第十一卷第二十九章 完)
喜欢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