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被任命为苏松巡按御史,携“摄政王特使”身份,南下推行清丈田亩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江南水乡投下了一块巨石。表面上,苏州、松江等府县依旧是一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繁华景象,但暗地里,各方势力已然风起云涌。
以苏州“洞庭商帮”、松江“棉布巨贾”以及致仕回乡的几位前朝阁老、尚书为首的江南士绅集团,迅速串联起来。他们不仅在地方上拥有庞大的田产、商铺和宗族势力,更通过科举、姻亲、门生故吏等关系,编织了一张直通北京朝堂的巨网。
“王承渊这是要赶尽杀绝啊!”苏州园林深处,一场秘密聚会正在进行,一位白发苍苍的致仕侍郎咬牙切齿,“他在北地胡闹也就罢了,如今竟敢把手伸到江南来!李信那个酷吏,若真让他清丈起来,我等百年基业,必将毁于一旦!”
“光抱怨无用。”另一位身着杭绸直裰的巨贾沉声道,“须得让北京城里的诸位大人加紧活动,务必在朝堂上阻挠此事!同时,我等在地方上,也不能坐以待毙。”
很快,一道道弹劾李信“苛暴虐民”、“心怀叵测”的奏章,便如同雪片般飞向通政司。朝中几位江南籍的重量级官员,也或明或暗地向摄政王府递话,委婉地表示江南乃朝廷财赋根本,不宜操之过急,以免生变。
甚至,一些更加阴险的手段也开始出现。市面上突然流传起关于摄政王王小伟的“秘闻”,说他“出身不明”、“性情残暴”、“挟持幼主”,更有甚者,隐晦地提及他与王妃沈玉茹“来历诡异”,并非良配。这些流言蜚语,用心极其恶毒,旨在从人格和道德上抹黑王小伟,动摇其统治的合法性。
摄政王府内,王小伟看着军情司收集来的这些信息和流言,脸色阴沉如水。他并不意外会遭遇阻力,但对方手段之卑劣,还是让他感到一阵恶心。
“跳梁小丑!”他将一份誊抄的流言纸条揉成一团,狠狠摔在地上,“有本事真刀真枪地来!躲在暗处散播谣言,算什么本事!”
沈玉茹捡起纸团,展开看了看,脸上并未见多少怒色,反而露出一丝洞察一切的淡然。“夫君何必动怒?他们越是如此,越是说明他们心虚了,害怕了。除了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他们已无计可施。”
她走到王小伟身边,轻声道:“此事,交给妾身来处理吧。”
沈玉茹深知,对付流言,堵不如疏。她立刻行动起来:
首先,她以王妃的名义,邀请了几位在士林中素有清望、且对新政持中立或观望态度的老臣和名儒,在王府举办了一场小范围的“文会”。席间,她并不直接谈论政事,而是与众人品茗论道,谈诗论画,其渊博的学识、优雅的谈吐和从容的气度,让这些原本对“王妃干政”颇有微词的老先生们也暗自折服。她巧妙地引导话题,谈及北疆百姓之苦、中原流离之痛,以及摄政王为国操劳、宵衣旰食的艰辛,言语间充满了对夫君的理解与支持,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随后,她授意《皇明通报》连续刊发系列文章,不再空洞地反驳流言,而是用大量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事例,讲述北疆商行如何平抑物价惠及百姓、清丈田亩如何使无数贫苦佃户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兴修水利如何让荒田变良田。文章笔触朴实,情感真挚,将王小伟和新政描绘成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希望,与那些空洞恶毒的流言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时,军情司也并非无所作为。他们很快查清了几个流言传播的关键节点,顺藤摸瓜,锁定了背后指使的几家苏州士绅。沈玉茹并未让王小伟立刻采取强硬手段,而是让军情司将这些人勾结胥吏、欺行霸市、放印子钱逼死人命等罪证,整理成册,通过秘密渠道,“不经意”地送到了那几位在朝中为江南士绅说话的官员案头。
这一下,如同掐住了毒蛇的七寸!
那些官员收到这些确凿的罪证,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他们这才明白,摄政王和王妃手中掌握的力量和情报,远超他们的想象!继续为那些劣迹斑斑的士绅说话,不仅保不住他们,很可能连自己都要被拖下水!
很快,朝堂上针对李信和新政的攻讦之声,诡异地平息了大半。几位跳得最欢的官员,甚至主动上疏,声称自己“受小人蒙蔽”,转而支持朝廷厘清田亩、整顿赋役的“善政”。
一场来势汹汹的舆论风波,在沈玉茹缜密而高超的手段下,被悄然化解于无形。她不仅维护了王小伟的声誉,更向朝野展示了摄政王府不容挑衅的权威与力量。
王小伟看着恢复平静的朝堂,心中对沈玉茹的钦佩与爱意更深。他握着她的手,感慨道:“玉茹,有你在,我真是如虎添翼。这些魑魅魍魉的手段,在你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沈玉茹温婉一笑:“夫君志在天下,岂能被这些宵小之辈绊住手脚?妾身能做的,不过是扫清些尘埃,让夫君能更专心地前行。”
夫妻二人相视一笑,默契于心。经过这次风波,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共同面对风雨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然而,他们都清楚,江南的麻烦,才刚刚开始。朝堂上的阻力可以暂时压制,但地方上根深蒂固的势力,绝不会轻易就范。李信即将面对的,将是一场更加艰难、更加复杂的硬仗。
(第十二卷第二章 完)
喜欢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