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东原省已完全笼罩在盛夏的炙热之中。李腾提着简单的行李,站在东月市委宣传部那栋略显庄重的五层办公楼前,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城市特有的汽车尾气味和行道树上知了的聒噪,与青林镇带着竹叶清香的山风截然不同。
他的调令是三天前正式收到的,赵晓波和李腾之间,县委组织部最终还是只推荐了李腾,宋书记给的理由是两个年轻干部都在重要岗位,一下子都走了镇里工作会很难开展。市委组织部统一安排的年轻干部跟班学习,为期三个月。他被分配到了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对于这个安排,他心里有些没底。宣传工作是党的喉舌,要求极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字功底,与他熟悉的乡镇经济工作相去甚远。
“李腾!”一个熟悉而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他回头,看见张薇正从大门一侧快步走来。她穿着一件浅蓝色的确良衬衫,扎着利落的马尾,额角带着细密的汗珠,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和一丝关切。
“等你有一会儿了,怕你找不到地方。”张薇走到他面前,微微仰头看着他,眼睛亮晶晶的,“怎么样?路上还顺利吗?”
“顺利。”李腾看着她,连月来的思念和初到新环境的些许忐忑,在这一刻都被抚平了许多,“你等很久了?”
“没多久。走吧,我先带你去报到,然后安顿宿舍。”张薇自然地想接过他手中的一个包,李腾侧身避开了。
“我来就行。你在前面带路。”
走进市委宣传部的大门,一股混合着油墨、纸张和旧式家具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楼道里比外面阴凉许多,但气氛却显得严肃而忙碌。穿着白衬衫或浅色上衣的人们步履匆匆,手里拿着文件,低声交谈着。墙壁上张贴着各种学习标语和宣传画,黑板报上是用粉笔精心誊写的工作动态。
与青林镇政府大院那种时而鸡飞狗跳、时而熟人闲聊的乡土气息相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更加规整、高效,也带着一种无形的距离感。
张薇轻车熟路地带着他上到三楼,来到干部科。办理报到手续时,那位戴着老花镜的科长翻看着李腾的档案,抬头看了他一眼:“红星县青林镇来的?嗯,基层来的同志,好好学,宣传部的工作跟乡镇不一样。”
“是,科长,我一定努力学习。”李腾恭敬地回答。
手续办完,张薇又带他去后勤科领了宿舍钥匙。宿舍就在市委大院后面的一栋旧筒子楼里,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房间,一张木板床,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条件简陋,但还算干净。
“这里条件一般,但离单位近,中午可以回来休息一下。”张薇帮他简单收拾了一下,“吃饭在市委食堂,离这儿也不远。我先带你熟悉一下环境,下午再带你去新闻科。”
安顿好行李,张薇带着他在市委大院里转了一圈,指点了食堂、开水房、澡堂的位置。看着她对这里如此熟悉,李腾忍不住问:“你在这里……还好吗?”
张薇明白他问的是什么,笑了笑:“刚开始也不习惯,这里节奏快,要求高,一个通知下来,可能就要连夜赶稿子。不过慢慢就好了,能学到很多东西。”她顿了顿,压低声音,“特别是政策理论水平和公文写作,进步特别大。你来了,正好我们可以互相学习。”
她的语气里带着一种经过历练后的从容,让李腾既为她高兴,也感到了压力。
下午两点半,张薇带着李腾准时出现在新闻科办公室。这是一间大办公室,摆放着七八张办公桌,电话铃声、打字机声(当时电脑尚未完全普及)、以及人们的交谈声混杂在一起,显得异常忙碌。
新闻科科长是一位四十岁左右、身材微胖、面色和善的男同志,姓刘。刘科长热情地跟李腾握了握手:“李腾同志是吧?欢迎欢迎!早就听说青林镇出了个能干的年轻干部,没想到这么年轻。到了这里就是一家人,别拘束。”
刘科长随即向办公室里的其他人介绍了李腾。同事们大多抬头报以善意的微笑,又很快埋首于自己的工作。李腾注意到,这些同事看起来都比青林镇的干部更显文气,也更为年轻。
他的工位被安排在一个靠窗的角落,对面是一位三十出头、戴眼镜的男同志,名叫孙浩,是新闻科的骨干。
“李腾同志,坐。”孙浩扶了扶眼镜,指着对面堆满资料的桌子,“你先熟悉一下环境。这几本是近期的主要报刊,还有部里和科里的一些工作制度、简报,你先看看,了解了解我们新闻科是做什么的。”
“谢谢孙老师。”李腾接过那一摞厚厚的材料和报刊,坐了下来。
他翻开那本用订书机简陋装订的《新闻科工作职责与流程》,第一条就是“负责全市新闻报道的组织、协调与策划,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他一行行仔细阅读着,感觉像是在学习一门全新的语言。那些诸如“舆情分析”、“议题设置”、“典型宣传”的词汇,对他而言既陌生又充满挑战。
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喂,东月日报吗?关于明天头版那个稿子……”
“县里报上来的那个典型材料看了吗?我觉得还需要深挖……”
“这个数据再核实一下,务必准确!”
李腾一边看着材料,一边耳听八方,努力捕捉着这个新环境的节奏和脉络。他意识到,这里处理的不是具体的茶叶种植或竹器销售,而是信息、观念和形象。这是一个没有硝烟却同样至关重要的战场。
快下班时,刘科长拿着一份文件走过来:“李腾同志,刚开始不着急上手具体工作。这样,你先跟着孙浩,他手头正在做一个关于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的系列报道,你帮忙收集整理一下各区县报上来的基础材料,先熟悉熟悉情况。”
“好的,科长。”李腾立刻应下。
下班后,李腾和张薇一起在市委食堂吃了晚饭。食堂里人很多,熙熙攘攘。张薇不断跟认识的同事打招呼,并向他们介绍李腾。李腾能感觉到一些好奇和打量的目光。
“感觉怎么样?”走出食堂,张薇轻声问。
“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李腾半开玩笑地说,随即正色道,“很多东西要学,压力不小。”
“正常的。”张薇安慰他,“你那么聪明,肯定很快就能上手。记住,多看、多听、多问、少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李腾回到那间狭小的宿舍,推开窗户,看着楼下市委大院里陆续亮起的灯火,以及远处城市街道的车水马龙。这里的一切,都与青林镇如此不同。没有了熟悉的虫鸣蛙叫,没有了带着泥土气息的晚风,只有城市夜晚特有的喧嚣与光影。
他摊开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了“市委宣传部跟班学习”几个字,然后在下面列了几条:
尽快熟悉工作职责与流程。
学习政策理论,提升文字水平。
虚心向孙浩等老同志请教。
注意言行,维护青林干部形象。
与张薇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影响。
写完这些,他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的城市夜景。三个月的学习时光,既短暂又漫长。他知道,这是一个全新的战场,也是他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淬炼。他必须尽快适应这里的节奏,摸清这里的规则,像在青林镇一样,扎下根来,汲取养分。这不仅关乎他个人的成长,也关乎他能否不负组织的期望,更关乎他与张薇能否在精神世界上更加同步地前行。
夜深了,市委大院的灯火渐次熄灭,只有李腾窗口的那一盏,还固执地亮着,像夜航船上的一盏灯,既照亮着未知的前路,也映照着那颗来自山野、却渴望融入更大世界的、坚定而清醒的心。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何以为民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