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一年春,镇南关—谅山大捷的捷报,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一路流星快马,驰入紫禁城。这份来自南疆的捷报在军机处引起了短暂的振奋,但随着抄录分发,那份最初的喜悦很快被更复杂的考量所取代。在冯子材和前线将士心中,这是反攻的号角;而在帝国的权力中枢,它首先被视作一枚重要的谈判筹码。
直隶总督衙门的书房内,烛火彻夜通明。李鸿章并未因南方的胜利而有丝毫喜悦,眉宇间的凝重反而更深了。窗外春雨绵绵,他的思绪却飘向了更远的地方。他深知,这场胜利固然提振国威,但也可能让主战派声势大涨,从而错失他苦心谋求的良机。必须立刻上书,把握风向。
他铺开专用的奏折用纸,提起那支沉重的狼毫笔,墨迹在灯下泛着幽光。遣词造句,极尽斟酌:臣李鸿章跪奏,为镇南关大捷,军威已振,宜及时把握,稳妥议和,以固国本而维大局,恭折仰祈圣鉴事。笔尖在宣纸上沙沙作响,每一个字都经过深思熟虑。
窃自法夷构衅以来,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今仰赖太后皇上洪福,冯子材等克复谅山,挫敌凶锋,此诚社稷之幸。然臣反覆思虑,有不得不披沥直陈者。他继续写道,详细陈述国库空虚的现状,沿海防务的吃紧,以及列强环伺的隐忧。墨迹渐干时,他特别强调:此次大捷,正可藉此声势,与法夷议定一公允之和约。彼新败气沮,我则士气方刚,较之以往,更易就范。所谓乘胜即收,正其时也。
写毕,他用印,封缄,命人以最快速度递往京师。这一封奏折,承载着他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复杂理念,也预判着可能遭遇的指责。但他坚信,这是在那风雨飘摇的时局中,为这个古老帝国所能做出的、最现实的选择。
数日后,这份奏折连同其他报捷文书,一同呈送到了养心殿的御案之上。慈禧太后靠在软榻上,由内侍官缓缓读着。当听到李鸿章奏折中库空虚激生内变英俄环伺等字眼时,她的眼皮微微跳动了一下。她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让内侍再将冯子材的捷报和李鸿章的奏折关键处重读了一遍。殿内寂静,唯有更漏滴答。她深知左宗棠等主战派的呼声,也明白前线将士用命,理应嘉奖。但李鸿章所陈述的,恰恰是她内心深处最大的隐忧——内部的稳定,永远高于外部的胜负。
她缓缓坐直身子,内侍官赶紧递上朱笔。她持笔在那份李鸿章奏折的末尾,批下了决定性的十字:所见甚是。着依议行。钦此。朱砂鲜红,触目惊心。这简单的批语,一锤定音,为持续数年的中法战争,画上了一个仓促的句点。
与此同时,在天津的英租界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正与他的心腹金登干通过加密电报频繁联系。赫德这个身份特殊的调停者,游走于清廷与法国政府之间,深得清廷信任,也试图借此扩大英国的影响力。你必须让法国人明白,赫德在一封长电中写道,这是他们结束战争的最佳时机。清政府已经展示了其陆军在特定条件下的战斗力,继续纠缠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
巴黎,塞纳河畔的外交部大楼内,金登干与法国外交部政务司司长毕乐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磋商。镇南关失败与茹费理内阁倒台,确实让法国人感到震惊与沮丧,但其整体国力和海军优势并未受损。新内阁同样渴望尽快从这场遥远的战争中脱身,只要能保住基本的面子和利益。谈判在秘密而高效地进行着,条款的核心,早已超越了战场上的得失,围绕着越南的宗主权、中越边界的划分、中国西南门户的开放等更为长远的战略利益展开。
当停战的谕旨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穿越千山万水,送达北圻前线时,冯子材正在部署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宣旨官员那毫无感情的声音在帐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像冰冷的铁钉,敲打在将领们的心上。……着各军分期撤归边界,不得妄动,致启衅端……死一般的寂静之后,突然,一声,一名参将猛地将腰刀掼在地上,虎目含泪:大帅!这……这是为何?!弟兄们的血就白流了吗?
冯子材抬手,制止了众人的喧哗。他的背脊依旧挺直,但脸色在瞬间仿佛又苍老了许多。他缓缓接过那卷黄绫谕旨,指尖触及那冰凉的质感,心中一片寒凉。皇命难违。他只说了这四个字,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他理解将士们的心情,但更明白抗旨不遵的后果。那不仅是他个人的身家性命,更是这数万将士乃至整个战局的无法承受之重。
撤军的命令最终还是下达了。部队开拔之日,气氛凝重得如同送葬。许多士兵一步三回头,望着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收复的山河,无声地流泪。沿途,不少闻讯赶来的越南士绅百姓,跪在道旁,哀哭挽留:天朝大军一去,我等复为法夷鱼肉矣!冯子材骑在马上,面无表情。他对一位跪地痛哭的老翁说道:非是朝廷不欲保护尔等,实是……力有未逮。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苍白无力。他不再言语,只是催动坐骑,加快了行程。在进入镇南关的那一刻,他始终没有回头再看一眼那片土地。
1885年4月4日,金登干和毕乐在巴黎匆促签订停战协定《巴黎协定书》。这份协定 essentially 确认了之前《中法会议简明条款》的基本原则。清政府在接到消息后,明令批准李福天津《简明条约》,并下令北越驻军分期撤退回国;法国解除对台湾和北海的封锁。中法战争至此停止。
喜欢晚清三杰恩仇录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晚清三杰恩仇录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