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熔炉”会议室,环绕智能墙壁上不再是往常的战略蓝图或数据可视化,而是被密密麻麻的芯片结构图、材料相图、热力学模拟云图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失效分析数据所占据。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咖啡因气味,以及一种近乎凝固的、高强度脑力活动所特有的臭氧般的焦灼感。何月山、邓康、材料科学部的秦振华、光学单元封装负责人、散热团队首席,以及通过全息投影接入的“伏羲”核心逻辑代表,构成了这场终极技术攻坚的核心圈子。
会议没有寒暄,直接切入地狱难度的主题。
“百分之三的良率,是棺材板,不是门槛。”何月山开门见山,语气冷峻如手术刀,“我们必须在一个月内,找到将良率提升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可行路径,否则流片计划无限期推迟。现在,抛开所有保守和成见,我需要听到最大胆的、甚至听起来荒谬的想法。”
邓康首先发言,他的疲惫掩盖不住技术上的焦虑:“界面不稳定性是物理层面的硬骨头。我们尝试了超过十七种不同的界面钝化方案和异质结外延生长条件,效果微乎其微。量子尺度下的表面态和缺陷,就像幽灵一样难以捕捉和消除。我认为,我们可能需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伏羲’最初设计的波导结构,是否在纳米尺度下存在未被模拟出的固有模式冲突?”
“伏羲”的投影闪烁了一下,平和的声音回应:“已基于最新137组失效芯片的原子级断层扫描数据,对原‘谐振光子晶体波导’模型进行了十万次迭代优化。模拟显示,在当前工艺极限下,结构本身的理论最优解与可实现性之间存在约0.8纳米的‘必然偏差窗口’,这正是导致界面效率随机波动的核心根源。单纯的结构微调,已接近收益极限。”
这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每个人心头。连“伏羲”都承认了理论模型的物理极限。
材料学家秦振华,这位一向严谨刻板的老教授,扶了扶厚厚的眼镜,提出了一个近乎异想天开的思路:“既然无法完美控制界面,我们能否‘利用’这种不稳定性?就像当年发明晶体管,不是消除了半导体材料的杂质,反而是利用了杂质带来的特性。”他调出一组复杂的能带图,“我在分析界面缺陷的能谱时发现,某些特定类型的缺陷态,虽然破坏了理想的转换效率,但它们对特定频率的光子存在异常的‘捕获-再发射’效应,其时间延迟恰好与‘伏羲’推演出的某种‘时空带隙’特征有微弱的吻合。我们能不能……反向设计一种‘缺陷工程’,主动引入某种受控的、周期性的缺陷阵列,将这些不稳定的‘噪声’,转化为一种新型的、基于随机共振的光电信号增强机制?”
这个想法太大胆了!主动引入缺陷?这完全违背了传统芯片制造追求极致纯净和完美的金科玉律。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秦教授的疯狂构想震住了。
何月山眼中却骤然爆发出精光!“缺陷工程……随机共振……将噪声转化为信号……秦教授,你这个想法非常了不起!这跳出了‘消除问题’的思维,进入了‘转化问题’的更高维度!”他立刻看向“伏羲”,“立刻对秦教授的构想进行建模推演!计算在特定缺陷密度、特定空间分布下,这种随机共振效应能否稳定存在,并量化其对本征转换效率的潜在增益与波动抑制效果!”
“任务已接收。启动‘非完美界面随机共振光电转换’模型构建,需要调用‘九章·星火’百分之三十的算力资源,预计推演时间,12小时。”“伏羲”迅速响应。
散热团队的首席工程师紧接着抛出了另一个棘手问题:“局部热点问题,传统的导热路径优化已经走到尽头。‘微纳拓扑导热薄膜’的界面导热系数在三维堆叠内部遇到了声子散射的瓶颈。我们可能需要一种……非传统的散热方式。”
他展示了一段令人震撼的模拟动画:在光学计算单元内部,那些高热流密度的核心区域,不是试图将热量“传导”出去,而是利用一种特殊设计的“微型压电谐振腔”,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特定频率的机械振动(声子),然后通过芯片基底与封装外壳的特定声学通道,将这些“声子”像无线电波一样“发射”出去,最终由外部的散热器接收并耗散。
“这是一种‘声子工程’的思路,”散热首席解释道,“绕过电子和声子在材料界面传导的散射损失,直接进行‘热能-机械能’的定向输运。但这需要对芯片的内部结构进行颠覆性 redesign,并且对压电材料的纳米级制备和集成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又一个颠覆性的构想!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加炽热。挑战巨大,但希望的火种已经被点燃。
“双线并进!”何月山果断决策,“秦教授的‘缺陷工程’和散热团队的‘声子散热’,作为A、b两条主攻方向。邓康,你带领架构团队,全力配合‘伏羲’和两个攻坚组,进行芯片布局的快速迭代设计!材料团队,立刻筛选和制备秦教授所需的受控缺陷材料样本!工艺团队,攻克‘声子谐振腔’的纳米级压电集成工艺!”
命令一下,整个星火芯片研发体系如同最精密的机器,轰然开动,进入了极限运转状态。
接下来的日子,“纯白殿堂”失去了昼夜的概念。实验室的灯光永远亮如白昼,走廊里永远回荡着匆忙而疲惫的脚步声。咖啡机和能量饮料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休息区的沙发上时常可见和衣而卧、抓紧片刻小憩的工程师。
何月山没有返回自己的办公室,他将指挥前移,直接在研发中心的核心区设置了一个临时工作站。他与团队成员一起分析数据,一起争论技术路线,困了就在旁边的简易床上眯一会儿。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激励和最强大的凝聚力。
邓康的双眼布满了更深的血丝,他几乎住在了仿真服务器旁边,盯着“伏羲”不断迭代出的新版布局图,协调着光学、电子、散热、封装之间的复杂冲突。
秦振华教授仿佛焕发了第二春,带着他的博士生们泡在超高真空材料制备设备前,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着各种元素掺杂和退火工艺,试图“雕刻”出那种理想中的、具有特定共振效应的“完美缺陷”。
散热团队则在洁净室和微观加工平台之间穿梭,尝试着将那种比头发丝还要细千倍的压电谐振腔,精准地“种植”在芯片内部预定的热源旁边。
“伏羲”扮演着超级大脑的角色。它同时处理着海量的模拟数据:从量子尺度下的缺陷电子态计算,到纳米级别的热-力-电多物理场耦合模拟,再到整个芯片的系统级性能与可靠性评估。它的推演速度远超人类,不断排除错误的路径,缩小着成功可能性的范围。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
“缺陷工程”的第一次流片验证(小范围试验性流片),引入的缺陷非但没有形成共振,反而如同在光滑的镜面上砸出了无数坑洼,导致光电转换效率进一步暴跌。
“声子散热”的初步集成测试中,微型压电谐振腔在高温下发生了不可逆的极化失效,甚至引发了邻近电路的电磁干扰。
失败的压力如同实质般沉重。有人开始怀疑这些激进路线的可行性,建议回归传统,在现有框架下做更精细的优化,哪怕良率只能提升几个百分点。
在一次深夜的紧急复盘会上,面对再次失败的测试数据,压抑的沉默几乎令人窒息。
何月山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目光扫过每一张写满疲惫和挫折的脸。
“我知道大家很累,很煎熬。”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们也完全可以选择一条更轻松、更‘安全’的路,苟延残喘地提升那可怜的几个百分点良率。”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陡然变得激昂:“但那不是星火该走的路!我们存在的意义,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拾人牙慧,不是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打转!我们是要劈开荆棘,踏足无人之境的开拓者!眼前的这些失败,不是告诉我们此路不通,而是在告诉我们,我们离最终的答案又近了一步!它们排除了错误的选项,为我们指明了更清晰的方向!”
他指着屏幕上那些代表着失败的、杂乱无章的数据曲线:“看看这些‘噪音’,这些‘异常’!秦教授说的对,它们不是垃圾,它们是宝藏!是物理规律留给我们的、通往新世界的暗语!‘伏羲’,散热团队,你们提出的不是幻想,是建立在坚实物理基础上的、通往未来的钥匙!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放弃,而是用更精细的工艺、更深刻的理解,去把这把钥匙打磨出来!”
他的话语,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每个人濒临枯竭的心田。眼中的迷茫被重新点燃的火焰取代。
“继续!”邓康猛地一拍桌子,“我再调三组仿真资源,就不信摸不透那0.8纳米的偏差窗口!”
“我们材料组,今晚再尝试一种新的离子注入能量配比!”秦振华推了推眼镜,眼神重新变得锐利。
“声子团队,跟我去加工平台,我们重新设计谐振腔的锚定结构!”散热首席抓起外套,带头冲出了会议室。
看着重新燃起斗志的团队,何月山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最黑暗的时刻往往预示着黎明将至。这场日夜不休的联合攻关,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意志的极限。而他的团队,正在用行动证明,他们拥有足以撕裂黑暗、迎接破晓的坚韧与光芒。
墙上的电子钟,无声地跳动着。距离流片的最终窗口期,还有二十三天。
《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