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
姒徽音带着齐年年出宫。
旁边跟着丰朗,还有禁卫军首领萧锐。
其余一百多禁卫军全部隐藏在周围来保卫他们的安全。
姒徽音身穿棕色华服,一把折扇拿在手里,另外一只手牵着齐年年。
“想吃什么?想要什么?跟爹说。”他低头嘱咐一遍。
齐年年点头,她是不会客气的。
走过一条街后,丰朗手里拿着一根糖葫芦,三根捏的泥人,一盏老虎灯笼,还有一支金簪子。
再走便是酒楼。
他们一行人看着贵气,却没有去厢房,反而走到一角落处坐下来。
说书先生正在讲近日的传闻:
“话说,李姑娘字字珠玑的同当朝尚书辩驳,想为母亲讨一个公道。”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啪的一声,今日说书完。
不少看客意犹未尽,朝着台上撒铜板,有的贵气,甚至撒上银子,说书先生看着收获,自然不着急下台。
台下第一桌坐着的身体削瘦长胡子道人首先发言道:“这李姑娘是可怜,亲爹位居知州,居然还能遭遇此祸害事,真真是命运无常。”
看起来是一个信命的。
另一个人穿着读书人衣衫的年轻人接话道:“哎,我只叹气李家族人蠢钝如猪,要知道李知州身前多少人脉在,这东西可比区区家财价值高。”
他语气颇有恨铁不成钢的调子。
一边的人笑他:“你是看上人家的书了吧。”
读书人倒是不曾否认:“是想看,但可惜,可惜。”
他不是李家族人。
“不过李姑娘的愿望怕是不能达成了,律法怎么会因为一个女子的性命而进行更改?”年纪大的摇着头。
有的发出疑惑来:“不是说,已经要改了吗?”
怎么听到的都不一样!
“谁说的?”
“哪里听说的?”
周围人找着说话的人,连说书先生都不例外。
那人其貌不扬,唯独一双眼睛带着机灵:“我听西大街的程家少爷说的,说是李姑娘的孝心感动了陛下,感动了文武百官。”
“还说,律法要改变,要维护功臣,要赏赐功臣后代,绝不让人欺压。”
他精准的找到一人:“陈老三,这事要是成真,你家可享福了。”
陈老三:“俺家?”
“对,你家,你家不是只有一个姑娘吗?等到姑娘能够立户籍,继承家业,你的东西也不怕被其他人抢走了。”
“你的东西全部都是你女儿生的孩子,你的孙子们的。”
陈老三喉咙之中的唾沫咽了一下:“这真的呀?”
“当然,我还不至于骗你。”
也有人提出疑惑:“那按照你这么说,那姑娘也能分家产不行?”
“那儿子不久分少了?”
其貌不扬的人摇摇头道:“你们还是不理解。”
“有儿子的姑娘怎么会召赘婿,如果给女儿召赘婿的人家,肯定是把人留下当儿子用的,也就是不在意一点家产的。”
“主要目的不是给只有女儿的人家也享受得到父母全部财产的权力。”
他的话也得到某些人的认同。
人们议论,大致分为三派。
一派顽固派:觉得女儿不能继承全部财产,不符合规矩。
一派中立派:觉得都行。
最后一派是支持派: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理由。
姒徽音简单的吃了些,便带着齐年年离开。
路过的大街小巷,讨论此事的人群渐渐的多了不少,回到宫中,姒徽音让丰朗继续。
把李琼的孝顺,为母报仇等点传播出去。
世人讲究孝道。
舆论再次引发讨论,甚至有百姓自发的向着衙门感谢,感谢他们愿意为了百姓,为了小民,更改律法。
被感谢的衙门:“......”
他们都不知道律法更改的事情。
一传二,二传三,三传无穷。
再次上朝的时候,显然要顾及到民心。
不过谁能引导上京这么大的舆论,各位官员心中也有自己的猜测。
除非利益相关,否则何必跟陛下对着干。
在一部分人从心,一部分谋求帝宠,另一部分顽固派被打下去。
最终,女子也可继承家中遗产,不必再是最多的三成,且户籍可自立,至于税赋徭役等情况,还需要户部和礼部斟酌一下,才能告示天下。
李琼也被恩裳,可以留在上京,可她拒绝了。
她想要做走南闯北的商人。
离开上京的时候,她的新户籍已经到手,至于女子税赋和徭役,已经定下来。
税赋主要是田赋、口赋、献费,这三样都与男子户籍一样。
徭役则不同,不需要服徭役,但需要交银钱来。
没有能力的暂且是做不了户主。
有能力的倒是可以闯荡一番。
此事过后。
崇文馆开学。
里面的老师都已经选好。
还有齐年年的伴读,姒徽音全部帮其选好。
一位林家姑娘,一位是于姑娘,还有一义国公府姑娘,一萧家姑娘,最后一位是同族老王爷的孙女。
五个姑娘的年纪是比齐年年大的,其中最小的是八岁,最大的十二岁。
听到人都住到一起,冯无垢必要的派人去关心一下,有何需求不必客气,把皇宫当作自己的家。
客气话一套过后,派去的嬷嬷回来汇报。
她们无恙。
冯无垢手中的白玉棋子下不去了。
陛下为齐年年找的伴读挺好。
于家姑娘,爷爷是丞相,清流人家的代表。
义国公陈家姑娘,是勋贵人家的代表。
萧家姑娘则是武将世家的代表。
再加上最后一位郡主,是宗亲代表。
其中大概唯一的一位林姑娘,还是齐年年的外家表姐。
真是想的周到。
便是太子伴读,这样的人家都是够资格的。
冯无垢叹气。
她也不需要跟冯家说起此事,因为父亲他们不会在意,只会说:并不是继承人,真是小姑娘,不必担忧。
真的不必担忧吗?
她也说不清楚。
时间缓缓而过,孩子从你腰间高度,直接长大,比小白杨长的还快。
十六岁的齐年年,站在乾清宫内殿。
身姿挺拔,面容坚毅,她郑重道:“父皇,我想去边关。”
喜欢快穿之大学生她不按套路走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快穿之大学生她不按套路走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