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丰心中生出几分感慨。刚穿越到这里时,家里每天的气氛都透着压抑,他一度以为这是乱世的常态。
可随着家里财富渐多,连带着周边人也跟着沾了光,他才猛然发现,这个时代的人,也和后世一样,有活泼的、爱逗乐的、安静内敛的、爱笑开朗的,形形色色,各有各的鲜活。
以前物资匮乏时,全家人的心思都拧在 “活下去” 上,眼里只有亲人的温饱;现在不一样了 —— 不是亲情淡了,而是大家知道,家人再也不会挨饿,就算有了好东西,只要想要,总有机会拥有。
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家丰打心底里喜欢。
这天,小一中午来了,阿良下午也到了,俩人如今保持着四天来一次的规律。
阿良带来九副三代拐杖、十五副四代拐杖;小一拿走十五副三代拐杖、二十副四代拐杖,算下来共收入五百九十文。看得出来,县城梅医师那边的用量还是多些,刘医师这边已经渐渐减少拿货了。
叶掌柜那边依旧是垄断生意,小一替他拿走牙刷、美白牙粉、固齿牙粉各四十份,鞋刷和普通刷子各十二把,收入两千一百一十六文。
看着每隔几天就有两三两银子进账,静竹之前对买驴车的担忧,总算彻底放下了。
傍晚,三叔三婶喜滋滋地回来了,还没进院门就喊:“小丰!小丰!都卖完了!你教我的那些词一喊,围上来好多人,还有好几个是读书识字的呢!”
家丰连忙迎上去恭喜:“三叔,恭喜啊!卖完了就好,我一会儿再爆些米花,明天您接着去卖。”
“一共卖了三百二十五文!” 三兵递过钱袋,笑着说,“好多人喜欢买热的,说热米花更好吃。”
家丰接过钱袋,数出七十五文递回去:“说好的,今天卖了五斤,每卖二两提三文,这七十五文是您的。”
“好!好!” 三兵接过钱,又问,“小丰,以后能不能多准备些米花?我看还能多卖些。”
家丰没立刻答应:“以后再说。不过三叔您可以试试,今天去县城,明天去镇上,轮换着卖 —— 这样能吸引不同的人,也能避免大家吃腻了。”
“哎!都听你的!” 三兵拉着庞小春,乐呵呵地跑回了家。
米花生意能做起来,家丰却开始盘算另一件事:要是长期爆米花,再加上熬白糖,木材消耗会非常大。
这些日子家里囤积的木柴基本用完了,全靠大虎和大兵抽空去山上砍些回来凑数。黑炭山的资源也得计划利用起来,可怎么运输呢?驴车能不能过去?这事得抽空问问庄老汉。
家里的分工也渐渐明确:静竹和秀兰一边缝衣服,一边抽空熬白糖 —— 现在什么时候开火、什么时候结晶,她俩心里都有数;刷子和牙粉的制作交给了大虎、小花等人;家丰则和四时负责爆米花。
一晃三天过去,到了家丰答应发工钱的日子。下午,后院门口摆上了一张新桌子和几把椅子 —— 桌子是庄三伯刚送来的,还没来得及用,直接搬来派上了用场。
静竹拿着换好零钱的钱袋,庄老汉捧着名册,虽然做工的总共也就二十人,可这是第一次发工钱,场面搞得格外庄重。
家丰朝着不远处的庄金茂喊:“金茂伯伯,让大家过来吧!”
盖墙的工匠们都围了过来,还有些村民在稍远的地方看热闹。家丰连忙控场:“大家别着急,钱肯定少不了,都排好队,一个一个来领。麻烦金茂伯帮忙维持下秩序。”
庄金茂也板起脸喊:“都别急!一个一个来!围着像什么样子?当自己是山匪抢钱呢?”
人群稍微乱了一下,很快就按顺序排好了队。
很多人在外做过工,见过排队领钱的场面,也知道有些地方是喊名字领钱;虽然都是一个村的,大家信得过庄老汉,可毕竟是第一次给庄家干活,面对新东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 以前外出做工领钱,难免遇到克扣、拖欠的事,谁也怕这次也出岔子。
家丰先做了个简短的开场白:“各位叔伯乡亲,知道大家因为交夏税,最近手头紧。所以趁着围墙盖完,先给大家发一次工钱救急。还请大家别乱,一个一个来,都少不了。流程很简单:确认姓名、核对钱数、按手印、领钱走人。爷爷,咱们开始吧。”
“第一个,过来!报姓名!” 庄老汉拿着名册喊。
第一个上前的是庄阿福,他愣了一下 —— 都是一个村的,二爷爷还能不认识自己?怎么还要报姓名?
庄老汉咳嗽一声,催促道:“问你姓名就说!愣着干啥?”
“哦…… 庄阿福。” 阿福连忙应声。
“庄阿福,出工五天,每天二十五文,一共一百二十五文。” 庄老汉核对完名册,朝静竹递了个眼色。
静竹早用草绳把钱串好,一百文一串,还有零散的十文、二十文串。她数出一串一百文,再加上五枚散钱,一起递过去,说道:“在这里按个手印,就能拿钱走了。”
“哦哦!” 阿福赶紧蘸了印泥按上手印,接过钱乐呵呵地走到一边。
有了第一个例子,后面的人就明白了流程。第二个上前的是李树来。
“姓名?”
“李树来。”
“李树来,出工四天,每天二十二文,共八十八文。”
……
有人因为家里有事、有人因为身体不舒服,没能全勤;但大部分人都是满工。看着那些领了一百多文的人笑得合不拢嘴,没全勤的人难免懊悔 —— 早知道无论如何都该天天来干活。
旁边看热闹的村民也议论起来:“真发钱了啊!”
“那可不!都是一个村的,干了活哪能不发工钱?不然还不得把庄家翻了?”
“没想到这么爽快!我也想去做工啊!”
“听说庄家以后还要一直招人,不知道是真是假。到时候得跟庄老爷子说说好话,争取也占个名额。”
领到钱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最后一个领钱的是庄金茂,他出工五天,领了一百六十五文。
这次明面上发工钱,账目公开、流程透明,让家丰在村里的声望悄悄提升了不少。
围墙已经建好,第一个工坊也开工了。庄金茂协调得不错,备好了不少土坯和切割好的木材;庄三伯也常过来帮忙做木工活,他的工钱从家丰留给庄老汉的钱里结算。
整个工坊是 “田” 字型布局,留了四个出入口,不过现在三面都封着,只留南门进出,大门也已经由庄三伯装好。这段时间,庄三伯又做拐杖、又做桌椅、又装大门,忙得脚不沾地,赚的钱也不少。
家丰绕着围墙和大门看了一圈,对当前进度很满意 —— 照这样下去,再过一周,第一个工坊就能用上了。要是工坊能顺利产出,接下来就得想办法拓宽销路了。
发完工钱,家丰找人把桌子抬了回去。新桌子有点大,矮房放不下,暂时先放在院子里,要是下雨再搬到秀兰屋里。
这几天三兵的心情好得不得了,每天十斤米花都能卖完,还总想着能不能多做些,可家丰没同意 —— 他担心爆花炉每天超负荷使用,会缩短使用寿命。
家里的粮食也渐渐告急:日常吃的大米,加上爆米花用的,没剩多少了;五十斤面粉,这些天做饼子、疙瘩汤、面条,也快吃完了。做牙粉的药材也所剩无几,只剩下美白方子需要的药材,还不到三斤。
家丰知道,该再去县城采购了 —— 粮食一少,静竹明显变得焦虑,总担心家里人饿肚子。
第二天,家丰安排好驴车,带着静竹、大兵和小花一起去县城采购 —— 这也是第一次带小花出门玩,出发前特意叮嘱她别乱跑。
到了县城,先去了梅医师的药铺,可惜梅医师外出了。
家丰只好跟小一买药材,大黄、石膏、白芷这些,算下来十八文一斤;野菊花、蒲公英、藿香、薄荷叶贵些,接近二十八文一斤。
他想着多囤积些,每种买了二十斤,一共花了九百二十文,交代好后续送货事宜后才离开。
接着去了粮铺,发现粮食又涨价了 —— 大米涨到八文一斤,白面七文一斤。
粮铺门口人不多,毕竟春天到了,野外的物资渐渐丰富,家里有粮的不会这时买,家里没粮的,也会靠打野味、挖野菜、摘野果熬过春天。
家丰还是决定多买些,一口气买了一百斤大米、一百斤面粉,花了一千五百文。看着驴车上扛着的两大袋粮食,周围不少人投来羡慕的目光。
买完粮食,正打算去调料铺,街角突然飘来一股香气,引得小花不停咽口水。
“大伯,停一下。” 家丰看着小花快控制不住的样子,笑着让大兵停车。
“走,小花,咱们去看看什么这么香。” 家丰拉着小花跳下车。
“二哥,这样可以吗?其实我还不饿……” 小花一边咽口水,一边赶紧抹了抹嘴巴。
家丰笑着逗她:“二哥饿了啊。你要是不饿,那我就自己去尝,不给你留。”
“我饿!我也饿!” 小花赶紧跟上,生怕错过了好吃的。
路边摆着几个小吃摊,香气正是从中间那个支着油锅的摊子飘来的,木板上写着三个大字:“过门香”。
旁边的摊位也摆着不少没见过的小吃:“寒具” 像是沾了芝麻的油炸面食,“槐叶冷淘” 是一碗绿色的凉面,“玉露团” 看着像蒸好的面团,却不是白面做的,大概率是豆粉 —— 家丰至今还没在这个世界见过薯粉。
还有个叫 “七返膏” 的东西,怎么看都像后世的花卷。
喜欢蓝月闪烁之时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蓝月闪烁之时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