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李秀兰带着乐君和小花从地里回来,看到家丰拄着双拐能顺畅走路,都特别高兴。李秀兰更是不停地夸儿子聪明,能自己做出这么好用的拐杖。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气氛比往常更热闹了。
到了第二天,家丰觉得自己对家里的情况已经摸得差不多了 —— 算下来,他来到这个世界也快十天了。这十天里,他没少琢磨:来了这里,到底该做些什么?
要说兴趣,除了以前那些杂七杂八的业余爱好,他最想做的还是科学研究。可看看这地方的基础条件 —— 连最基本的工具都匮乏,基础科学更是一片空白,高端学术研究根本无从谈起。
那到底该做什么?他思来想去,觉得无论做什么,首先得有安全保障 —— 这里可没有警察,遇到事只能靠自己;其次,得改善家人的生活,照顾好他们的健康。可绕来绕去,最终还是落到了一个 “钱” 字上。
家丰忍不住叹气:怪不得除了想躺平的,大多数穿越者过来第一件事都是搞钱。果然应了那句话 ——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出去转转,看看村子的情况吧。” 家丰打定主意,本想自己出门,可静竹不放心,非要陪着他一起,两人便一同出了门。
村里的人不多,想来都去地里忙活了,只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么在自家门口坐着晒太阳,要么聚在村中间的大槐树下闲聊。路上遇到几个人,大多只是打个招呼就过去了,没什么热情的攀谈。家丰心里犯嘀咕:不知道是他们家本就不受待见,还是这里的人天性就这么冷淡。
静竹陪着他往田地的方向走了走。家丰放眼望去,田地并不是一望无际的平整,也不是梯田,却有明显的高低落差 —— 靠近后山的一侧稍高,靠近河边的一侧偏低。
他还摸清了村子的布局:自家的茅草屋在村子西北侧,农田则分布在村子的东、东南、南、西南四个方向,像半圈屏障把村子围了起来;村子正北是后山,正西有一条河。
地里种的都是旱田,不少人家已经完成了播种,正在做最后的归垄、开渠;手脚快的,甚至已经浇完水,准备歇一歇了。
家丰还注意到,村里的人大多又矮又瘦,放到后世,多半会被判定为营养不良 —— 男人们身高大多在一米七上下,女人们则多在一米五到一米六之间。就连老人和孩子,也在地里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几乎所有人的衣服上都打着补丁。
这么一对比,娘李秀兰的相貌算清秀的,而静竹则称得上是出众了,怪不得会引人觊觎。
村里的孩子不少,可看着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的比例,家丰心里有了些猜测:看来村里很看重传宗接代,家家户户都生了不少孩子。
可从比例来看,要么是孩子早夭率、成人死亡率高,要么是有不少年轻人离开了村子。但按古人 “落叶归根” 的想法,外出的人应该不多,那大概率是死亡率高,或者有征兵之类的事把年轻人征走了。
路上,静竹还给他指了指各家的住处,顺便讲了村里的家族情况 —— 除了像他们家这样分家单过的,村里主要有三大姓:庄家、李家、朱家。庄家有四户大户,李家有五户,朱家最多,有八户。
家丰这才知道,原来娘李秀兰是李家人,可是李秀兰家人早亡,已经没有了最亲的直系亲属了。
这些 “大户”,大多是没分家的大家庭 —— 爷爷奶奶还在,父母、叔叔伯伯、婶子伯母都住在一起,再加上自家的兄弟姐妹和叔伯家的孩子,有的长寿人家甚至还有祖爷爷辈的老人。
这么算下来,庄家四户大户总共约有七八十人,李家五户大概一百人左右,朱家八户能有一百三四十人;再加上些外姓人家和分家单过的,全村总共也就四百多口人。
“这么小的村子,关系倒挺复杂。” 家丰心里感慨。
静竹还跟他说了村子周边的情况:这里属于白涌县,往西北走两天能到化安县;村子正东走半小时是东岭村,东南走一小时是龙门镇,西南走两小时能到白涌县城。
家丰分析了一下:这地方既没有战略意义,也不是交通枢纽,资源更是匮乏。唯一可能有点用的,就是西边的河,还有后山东边的黑炭山 —— 他之前回来时遇到的那片有煤的山,原来叫这个名字。
不过后山的情况也不乐观:靠近村子的南侧,因为家家户户烧火需要柴火,树木被砍得差不多了,看着光秃秃的;常吃的野菜、常用的草药,更是被挖了一遍又一遍。
后山再往上倒是有树林,可因为有野兽出没,很少有人敢去;穿过后山的幽沟,更是没人敢靠近。村里唯一的猎户张老爷子,前些年被野兽咬伤后就不再打猎了,家里地不够种,最后还成了朱家的佃户。
“难不成,第一桶金要从后山或者幽沟里找?” 家丰刚冒出这个念头,立刻就打消了 —— 鬼才去那种危险的地方!也就一秒钟,他就彻底放弃了这个冒险的想法。
他又想起自己醒来时转悠过的那片树林,现在想来,应该是在幽沟的东北方向、黑炭山北边,便问静竹那是什么地方。
静竹想了想,说那是乌鸦林,也有野兽出没。家丰一阵后怕:还好当时穿过树林时没遇到野兽,不然真是凶多吉少。
转了一圈往回走时,遇到了之前来看过他的几个小伙伴。可小伙伴们只是打了声招呼,就欲言又止地走了。
家丰心里清楚:肯定是梁进才传的那些谣言起作用了,家长们怕孩子沾上 “阴气”,肯定叮嘱过不要跟他多接触。
他拄着那副造型奇怪的拐杖在村里转悠的事,很快也传到了爷爷家。奶奶听说后,倒是有点高兴:“这傻娃娃还会用木匠工具,自己做拐杖走路了,也算有进步了。”
可后来又听到 “家丰进山沾了阴气” 的说法,立刻就变了脸,在家骂骂咧咧,说 “不知道哪个没教养的瞎传话”,话里话外却没少埋怨静竹。
爷爷听不下去,忍不住怼了她两句:“小丰走丢、受伤,跟小花娘有啥关系?别总把啥坏事都往人家身上推!”
这些话家丰自然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在意 —— 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怎么赚第一桶金。回到家,他看着自己手里的双拐,突然有了主意:“不如学黑土大叔,卖拐吧!”
眼下村里大部分人家都结束了耕种,因为没下雨,不少人都是从河里挑水浇地,一趟趟跑下来累得够呛。现在活忙完了,大家总算能喘口气 —— 有的人家会歇几天,有的会让家里的劳力出去找短工,还有的会带着家里的东西去镇上或县城做小买卖。
秀兰他们从地里回来时,家丰已经又做了两副拐杖。他估算了一下,以现在的速度,一天大概能做三四副。
乐君本来也打算歇几天就出去找短工,却被家丰劝住了:“哥,最近有件事需要你帮忙,你先别出去找活了。”
到了晚饭时,家丰把自己想做拐杖卖钱的想法跟家人说了,还提议让大家一起帮忙做。
秀兰有些犹豫:“这能行吗?这拐杖看着也不难做,镇上和其他村里,稍微会点木匠活的人,看两眼就能学会吧?”
家丰一边慢慢嚼着粗糙的饼子,一边解释:“娘,我没打算把这个当长期活计,就是先用它赚点钱补贴家用,以后再想别的办法。对了二娘,咱们家现有的粮食,加上家里的银钱,买些粮凑一凑,能撑到收稻谷的时候吗?”
静竹想了想,回道:“省着点吃,再买点粮,勉强能撑到。就是不能再出啥意外了。” 这两天天气暖和了些,她的咳嗽也轻了不少。
家丰咽下最后一口粥,语气坚定:“所以咱们现在只能做无本的买卖 —— 工具家里有,木头可以自己去砍,做出来就能卖钱。等其他人都学会了,咱们不做就是了,先赚一笔应急的钱再说。”
秀兰看静竹也没反对,便点了点头:“行,小丰你有主意就按你的来。正好这几天大家都闲着,就试试吧。”
小花一听能帮忙,立刻高兴地拍着手:“我也帮着做!我能递东西!”
第二天一早,乐君和秀兰就拿着柴刀去山上砍木头;静竹、小花和家丰则在家准备工具,等着木头回来。
下午木头运回来后,乐君也加入了做拐杖的队伍 —— 虽然大家刚开始做还不熟练,但人多力量大,一天下来,总共做了五副拐杖。看着堆在屋里的拐杖,家丰心里多了些底气:总算朝着改善生活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喜欢蓝月闪烁之时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蓝月闪烁之时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