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严寒终于显露出一丝疲态。持续数日的暖阳,开始温柔地消融大地的积雪,原本硬如铁板的冻土变得泥泞不堪,雪水汇成涓涓细流,滋润着饱经战火的黑土地。空气中弥漫着冰雪消融特有的清新而又略带腥气的气息。
对于明军而言,这融雪时节既带来了希望,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希望在于,道路即将恢复畅通,后勤补给能更容易送达前线,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窗口正在打开。熊廷弼已下令各部开始检修器械,清点粮草,派出大量斥候,更详细地侦察赫图阿拉周边地形和建奴布防,为即将到来的春季攻势做最后准备。
但泥泞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营寨周围变得一片狼藉,巡逻队深一脚浅一脚,行动困难。更麻烦的是,融雪可能引发山洪,冲毁道路桥梁,甚至导致营地积水。官兵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挖掘排水沟,加固营防。 “妈的,这鬼地方,冬天冻死,开春淹死!”老兵赵犊子一边费力地从泥地里拔出靴子,一边抱怨着。但他看着远处山峦上日益扩大的黑色斑块(积雪融化后露出的地面),眼中还是闪烁着期待的光芒,“不过,总算能活动开手脚了!等路好走了,非去赫图阿拉把那老鞑子的窝给掀了不可!” 战争的机器,在泥泞中缓缓预热,只待大地坚实,便将爆发出雷霆万钧之力。
东南泉州,郑芝龙那艘寄予厚望的仿制盖伦战舰,终于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被拖船缓缓拖拽着,离开船坞,进行首次下水试航。船体巍峨,帆缆密布,看上去颇具威势。郑芝龙志得意满,甚至在船上设宴,款待地方官员和相熟海商。 然而,试航刚刚开始不久,问题便接踵而至。由于木材阴干不足,船体在水的压力下发出了令人不安的“吱嘎”声,几处接缝开始渗水,虽不严重,却让经验丰富的老船工眉头紧锁。更糟糕的是,在测试转向时,船身响应迟钝,似乎重心计算有误,险些与一旁的拖船发生碰撞。 宴席上的气氛顿时有些尴尬。郑芝龙脸色铁青,强压着怒火,下令立刻返航检修。他意识到,自己可能过于追求速度,造出了一个华而不实的“澡盆”。荷兰人的技师迟迟未到,让他心中更是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场面向所有人的“实力展示”,反而暴露了他的弱点。
几乎在同一时间,那个隐秘的海湾里,王承恩的第一艘试验舰的船体已经基本成型。虽然进度缓慢,但每一个细节都近乎完美。工匠们正在安装甲板和内舱结构,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显得沉稳而有序。 来自北方的匠头胡八一,在参观完整个建造过程后,由衷地对王承恩赞叹道:“王公公,咱家算是开了眼界!这船造的,比打造一副精良铠甲还要细致!这才是能经风浪的真家伙!” 王承恩脸上并无喜色,只是淡淡道:“万里海疆,波涛无情,陛下的期望更重,容不得半点马虎。”他心中计算的不是一时的快慢,而是未来数十年帝国海权的根基。他与郑芝龙的竞赛,并非在航速上,而是在质量、耐力和可靠性上。这场无声的较量,胜负的天平已开始微微倾斜。
南京城,秦淮河畔,依旧是一派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圈子里,一种微妙的不安情绪正在悄然蔓延。 徐国公府近日似乎格外低调,但一种奇怪的“舆论”却开始在士林和官场中流传开来。几出新编排的戏曲突然流行起来,内容无非是前朝忠良被奸臣陷害、蒙受不白之冤的故事,唱词悲切,感人肺腑。一些茶楼酒肆里,也开始有文人墨客“无意间”谈起京城厂卫如何权势熏天、罗织罪名、构陷勋贵忠良… 这些声音看似无关痛痒,却精准地在南京的官绅阶层中播撒着怀疑和抵触的种子。其潜台词不言而喻:北京来的调查,是别有用心,是党同伐异,是针对南方勋贵和世家的政治迫害。 留都守备太监刘朝用的活动也愈发频繁,他不断拜访南京各部院的老臣、勋贵,言辞恳切,忧国忧民,隐隐将自己和徐国公描绘成维护“江南稳定”和“士林清誉”的柱石,暗示北京的调查已失控,将破坏留都乃至整个南方的“祥和”。 这些暗流通过秘密渠道,很快被汇报给了北京的朱常洛和骆养性。 “哼,雕虫小技。”朱常洛冷笑,“欲盖弥彰!他们越是如此,越说明心里有鬼!”但他也深知,舆论战场的重要性。他指示骆养性,在继续秘密调查、搜集铁证的同时,也要留意南方的舆论动向,必要时可采取一些措施,不动声色地引导舆论,揭露其虚伪性。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已在南北之间悄然展开。
朱由检等四人关于辽东流民安置的“奏疏”被皇帝批阅后,并未被采纳,而是得到了一个新的、更具体的任务:各自负责管理京郊一个难民粥棚的日常运作,为期十天,最终以秩序、效率、难民满意度以及成本控制来考核。 这无疑是将理论投入了实践。 朱由检管理的粥棚,秩序井然,登记造册一丝不苟,但他过于拘泥流程,发放速度缓慢,队伍排得老长,引得怨声载道。 小石头那边则完全相反,他见不得老弱妇孺被挤在后面,常常亲自下场维持秩序,甚至动手把插队的青壮扔出去,效率倒是高了,但也引发了数次冲突,他自己也累得够呛。 李自成则发挥了他的“优势”,很快和难民里的几个头面人物称兄道弟,通过他们来管理队伍,甚至私下允许他们多打一点粥,秩序尚可,但显然缺乏公平,且容易滋生小团体。 张献忠最是简单粗暴,他找来几个京营的兵痞,手持棍棒站在粥棚前,谁敢吵闹插队就打,效果立竿见影,秩序“最好”,但难民们看他都像见阎王,敢怒不敢言。 十天下来,四个粥棚状况百出,但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了管理之难、人心之复杂。理想化的方案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总结时,四人第一次没有激烈争吵,而是陷入了沉思。朱由检开始思考流程与效率的平衡;小石头琢磨着如何建立更有效的规则而不是光靠武力;李自成反思着公平的重要性;连张献忠都嘀咕是不是光靠打也不行… 这堂生动的“实践课”,比任何经义讲解都更能磨砺他们的心智。帝国的未来,需要的不仅仅是善良的愿望或强硬的手段,更需要在这复杂现实中找到可行之路的智慧。
春汛将至,冰面裂痕不断扩大。泥泞的辽东酝酿着总攻,东南的竞赛优劣初显,南京的暗流开始反击,而年轻的继承者们,则在最基层的实践中,品尝着现实的味道,艰难地学习着如何驾驭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
喜欢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