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兄弟折箸,壁合翻作瓜分;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这联警句如锋利的匕首,刺穿了人性中两个最神圣的领域:血缘亲情与士人风骨。折箸之举,撕裂的不仅是竹木,更是血脉相连的天然伦理;爱钱之癖,玷污的不仅是双手,更是千年传承的文化尊严。二者共同揭示了一个永恒命题:当利益的无情刀刃劈入人伦与精神的殿堂,其所造成的破坏远胜于物质层面的损失,直指文明存在的根基。
“折箸”这一意象,其源头可追溯至“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折不断”的古老寓言。这个寓言以筷子为喻,形象地阐述了团结的力量。然而,当“折箸”用于形容兄弟关系时,却恰恰与团结背道而驰,它象征着原本应该坚如磐石的血缘纽带,在利欲的冲击下变得脆弱易碎。
《诗经》中曾有这样的诗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句话的意思是,兄弟之间虽然可能会在内部产生一些争执,但在面对外部的威胁时,他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敌。然而,现实中却常常出现兄弟反目成仇的情况,就像“折箸”一样,原本应该紧密相连的兄弟,却因为利益的纷争而分崩离析,化干戈为玉帛。
曹植的《七步诗》更是将这种兄弟相残的悲剧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句,如泣血之问,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和利益是如何异化手足之情,使原本亲密无间的兄弟关系,沦为了赤裸裸的算计和争斗。
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便是这种“折箸”惨剧的一个典型例子。李世民和他的兄弟们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最终以血腥的方式收场,兄弟之间的亲情在最高权力的舞台上被彻底撕裂。这种伦理的崩塌,不仅给个体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更严重侵蚀了以家族为基石的传统社会结构。原本被视为社会基石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人伦理想,在现实利益的面前,也如同那被折断的筷子一般,轰然倒地。
更为可悲的是,那些本应是社会道德楷模的士大夫们,却将对金钱的热爱置于首位,使得原本高雅的书香之气也被铜臭所污染。士大夫,乃是国家的脊梁,是道德和正义的承载者。《论语》中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士大夫的尊严,就在于他们能够坚守道义,超越对利益的追求。
然而,当这些读书人舍弃道义而追逐利益时,就会发生最为可悲的异化现象:原本承载着高尚价值的神圣符号,竟然沦为了追逐铜臭的工具。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所体现出的胸怀若被斤斤计较的算计所取代,那么文化便会失去其引领者,社会也将失去其良心。
回顾历史,东汉末年,卖官鬻爵之风盛行,清正廉洁的清流之士也难以幸免,被铜臭所浸染;明清时期的某些阶段,官场贪污腐败之风猖獗,多少才华横溢的才子佳人都沉溺于物欲之中,这难道不正是“书香化铜臭”的大规模悲剧吗?这种现象不仅是个体的堕落,更是整个文化精英阶层的集体迷失,从而导致了精神价值的空前危机。
折箸与铜臭,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代表着人伦道德,一个象征着文化传承,但它们的本质却是相通的——都揭示了利欲是如何解构人间最珍贵的关系和价值的。
兄弟之情,本应是天然的、纯粹的,是基于血缘和情感的纽带。在这种关系中,信任和合作是基石,兄弟之间应该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然而,当利欲的阴影笼罩时,这种天然的情感就会被扭曲。原本的信任会被猜疑所取代,合作也会变成互相算计。兄弟之间不再是亲密无间的伙伴,而是为了利益而明争暗斗的对手。
士人之魂,贵在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的升华和文化的创造与传承。士人应该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华,为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当铜臭的气息弥漫时,士人的灵魂也会受到侵蚀。他们会被功利所迷惑,陷入庸俗的追逐中,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这种异化的过程,就如同哲人所担忧的那样:当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当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人们终于不得不面对现实,冷静地审视自己的真实处境和彼此之间的冷酷计算。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是否还能坚守那份纯真的人伦和高尚的文化精神呢?
在如今这个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这副对联所蕴含的警示意义愈发凸显出来。兄弟之间因为房产问题而对簿公堂,这种事情已经不再罕见;某些知识精英舍弃了精神创造,转而追逐名利场,这样的现象也时常听闻。当利益的逻辑不断地扩张,侵蚀着人伦和精神的领域时,我们所面临的就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危机了,更是对存在意义的一种质疑和挑战。
那么,我们该如何抵御这种侵蚀呢?其中的关键在于重新建立起人伦之间的温情以及精神的超越性。从个人内在来说,我们需要培养一种不被物质所奴役的定力,就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坚守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和精神追求,不被物质的诱惑所左右。
而从外部环境来看,则需要构建一个以义为先的文化氛围,让书香永远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通过弘扬正义、倡导道德,让人们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自觉地抵制利益逻辑的侵蚀,回归到人伦的温情和精神的超越性之中。
“折箸”与“铜臭”之喻,如暮鼓晨钟,唤醒我们对人间至情的守护、对文化尊严的坚持。唯有让利益归于其适当位置,使人伦与精神重归神圣,方能避免“壁合瓜分”的悲剧,永葆“书香”之纯净。这不仅是对古训的回应,更是我们对时代之问的解答。
喜欢华夏国学智慧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华夏国学智慧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