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秒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滑动,指尖还残留着雪水的冰凉,连带着屏幕都有些发滑。他点开合作社的微信群,置顶的聊天框里还停留在昨天讨论春耕种子的消息,此刻却要被紧急灾情的通知覆盖。
“紧急通知!村西头晚熟玉米地遭遇暴雪灾害,秸秆大面积倒伏,玉米穗受冻,急需抢救!请各位社员带上竹竿、绳子、铁锹,尽快到玉米地集合,能来的都来,多一个人多一份力!”
消息发出的瞬间,他又补充了一句:“雪天路滑,注意安全,尤其是年纪大的叔伯,尽量结伴过来!”刚按下发送键,手机就开始震动,群里的消息像潮水般涌来——“马上到!”“我带铁锹过去!”“家里有多余的编织袋,我一起带上!”
三秒攥着手机往玉米地跑,路过老周家时,特意拐了进去。老周是村里的老党员,也是合作社的骨干,平时谁家有事都愿意找他帮忙,挨家挨户通知的事交给她,最让人放心。
“老周婶!”三秒推开老周家的院门,积雪在脚下咯吱作响,“玉米地受灾了,我在群里发了通知,您再帮忙挨家挨户喊喊,尤其是没微信的老人,还有住在村东头的几户,别落下了!”
老周正系着围裙准备做早饭,听到这话,立刻解下围裙往身上套棉袄:“咋回事?雪下得这么大还把玉米地压了?你别急,我这就去喊人,保证一户都不少!”她从门后抄起一个铁皮喇叭,这喇叭还是去年合作社搞科普会时买的,此刻派上了大用场。
老周的声音透过喇叭,在寂静的雪村里回荡,带着穿透风雪的力量:“各位合作社的乡亲们!村西头晚熟玉米地被雪压垮了,三秒号召大家去救灾,带好竹竿、绳子、铁锹,赶紧去玉米地集合啊!晚了玉米就全冻坏了!”
她沿着村道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每路过一户人家,就停下来多喊几遍。路过张大爷家时,张大爷正坐在炕头抽烟,听到喇叭声,赶紧掐灭烟袋锅子,披上棉袄就往院外跑:“老婆子,快把我那把新铁锹找出来,玉米地出事了,得去帮忙!”
路过小林家时,小林刚把孩子送到父母家,正准备出门,听到喊声,转身又回去扛了一捆绳子:“婶子,我这就去,再叫上隔壁的小吴一起!”
三秒回到玉米地时,陈老五正蹲在田埂上,用手扒开积雪查看玉米穗的情况,眉头皱得紧紧的。看到三秒回来,他赶紧站起来:“群里通知了吗?能来多少人?再晚点儿,这玉米穗就真的冻透了。”
“通知了,老周婶也去挨家喊了,应该快了。”三秒跺了跺脚上的雪,目光扫过整片玉米地,心里盘算着怎么分配人手,“等下社员来了,咱们分几组:一组用铁锹清积雪,防止雪水渗进玉米根部;一组用竹竿和绳子把没完全折断的秸秆扶起来绑好,尽量减少倒伏;还有一组负责摘已经受冻的玉米穗,装袋运到烘干房,这样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陈老五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和笔,在上面快速记着分工:“我看行,等下我来负责分组,你盯着整体进度,咱们得赶在中午温度回升前,把能救的都救下来,不然雪一化,玉米穗泡在水里更麻烦。”
两人正商量着,远处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还夹杂着工具碰撞的叮当声。最先出现的是老王,他扛着一把大铁锹,身后跟着儿子小王,小王手里还拎着两根竹竿,父子俩的帽子上都落满了雪,像顶着一层白霜。
“三秒!陈叔!我们来了!”老王扯开嗓子喊,脚下的积雪被踩得飞溅,“家里的绳子和编织袋都带来了,我还叫了隔壁的李大叔和赵二婶,他们在后面,马上就到!”
话音刚落,又有一群人出现在雪地里。赵二婶拎着一兜塑料布,李大叔扛着扫帚,还有几个年轻社员推着小推车,车上堆着绳子和铁锹。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焦急,看到被雪压垮的玉米地,原本的说说笑笑瞬间停了下来,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叹息声。
“这雪也太狠了,好好的玉米地咋就成这样了?”赵二婶蹲在田埂边,看着倒伏的秸秆,眼里满是心疼,“这‘金穗5号’可是咱们今年的希望,要是全毁了,年底分红都得受影响。”
“别叹气了,赶紧干活!”三秒拍了拍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时间不等人,咱们现在分组:一组跟陈叔去清积雪,重点清理玉米穗周围和田埂边的雪;二组跟老王去扶秸秆,用竹竿和绳子把没断的秸秆绑稳,注意别碰伤玉米穗;三组跟赵二婶去摘玉米穗,把受冻发紫的先摘下来,装袋后搬到小推车上,运到路边等着拉去烘干房。大家都明白了吗?”
“明白!”三十多个人的声音在雪地里回荡,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没有多余的废话,大家立刻拿起工具行动起来。
清积雪的一组动作最快,陈叔拿着铁锹在前面示范:“铁锹别插太深,离玉米根远点,把表面的积雪铲到田垄中间,别让雪水往玉米根部流。”社员们跟着学,铁锹在雪地里划出一道道痕迹,积雪被成堆地堆在田垄上,露出下面发黄的玉米秸秆。
扶秸秆的一组更需要细心,老王拿着竹竿,小心翼翼地把倒伏的秸秆扶起来,小王则用绳子把竹竿和秸秆绑在一起:“婶子,您扶的时候轻点,别把秸秆掰断了,能多留一根是一根。”旁边的社员们也跟着学,竹竿一根根立在玉米地里,像撑起了一道道小支架,原本倒伏的秸秆渐渐挺直了腰杆。
摘玉米穗的一组最考验耐心,赵二婶蹲在地里,手指轻轻解开苞叶,看到泛紫的玉米穗就小心地掰下来:“大家看仔细点,没受冻的玉米穗先别摘,等把秸秆扶稳了再说,受冻的得赶紧摘,不然冻透了就没用了。”社员们跟着她的节奏,手里的编织袋渐渐鼓了起来,雪水沾湿了他们的袖口,却没人在意。
雪还在下,只是比之前小了些,零星的雪粒子落在大家的头发上、肩膀上,很快就积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张大爷今年六十多了,原本三秒不让他来,可他还是偷偷跟了过来,此刻正拿着扫帚清理玉米穗上的积雪,动作虽然慢,却一点也不含糊:“我种了一辈子地,还没见过这么邪乎的雪,这玉米地可不能就这么毁了,咱们合作社好不容易才有今天的光景。”
旁边的小林一边绑秸秆一边接话:“大爷您说得对,去年假种子的坎儿咱们都过来了,今年这点雪灾算啥,只要咱们齐心,肯定能挺过去。”
三秒穿梭在各个小组之间,一会儿帮着扶秸秆,一会儿接过社员手里装满玉米穗的编织袋,往小推车上搬。他的棉袄早就被雪水和汗水浸透,贴在身上冰凉,可心里却像烧着一团火,看着越来越多的社员赶来,看着原本杂乱的玉米地渐渐有了秩序,他的心里充满了力量。
“三秒!我带了热水过来,大家歇会儿喝点热的!”老周提着一个保温桶走过来,她挨家挨户通知完,又回家烧了热水,特意灌了满满一桶带过来。
社员们纷纷围过来,捧着热气腾腾的水杯,手在热气里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指终于有了些知觉。“还是老周婶想得周到,喝口热水浑身都暖和了!”“歇两分钟,咱们接着干,争取早点把活干完!”
三秒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合作社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这些朴实的社员,靠的就是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的精神。去年假种子事件,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今年雪灾,大家又义无反顾地赶来救灾。这份情谊,这份团结,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休息了几分钟,大家又投入到救灾中。雪地里,竹竿、绳子、铁锹的碰撞声,社员们的吆喝声,还有偶尔传来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最动人的乡村救灾曲。远处的太阳渐渐升高,透过云层洒下淡淡的光,照在雪地上,也照在社员们充满希望的脸上。
三秒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算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等雪化了,等玉米烘干了,等明年春天新的种子播下,望海坡村的土地上,一定会再次长出满满的希望。
《三秒种大田》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三秒种大田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三秒种大田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