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解围后,城内虽弥漫着胜利的喜悦,但战后的疮痍却触目惊心。东门附近的民房半数被炮火炸毁,断壁残垣间还残留着硝烟的痕迹;城南的农田在孙军围城期间被马蹄践踏、战壕毁坏,不少庄稼枯死在地里;城西的贫民区更是一片狼藉,百姓们的衣物、家具被逃兵劫掠一空,不少家庭失去了男丁,只剩下老弱妇孺守着残破的家园。更让人心忧的是,部分百姓仍未从战乱的恐惧中走出,夜里常常被噩梦惊醒,还有人因为担心孙军卷土重来,收拾行囊想要逃离临城。
马小丑忙于整顿部队、强化训练,分身乏术,看着城内百废待兴的景象,心中焦急却无从下手。就在他愁眉不展之际,苏玉婷主动找到了他的临时指挥部。
“马队长,我看你近日为部队训练和城内事务忙得焦头烂额,或许我能帮上一些忙。”苏玉婷身着一身淡青色的布裙,裙摆上沾着些许尘土,显然是刚从城外走访回来,“临城的百姓需要安抚,生产需要恢复,这些事务虽不涉及军事,却关系到人心稳定,若处理不当,恐怕会生乱子。”
马小丑正愁没有得力之人处理这些民政事务,闻言心中一喜,连忙起身相迎:“苏小姐愿意相助,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只是这些事务繁杂琐碎,还要劳烦你奔走,实在过意不去。”
“马队长客气了。”苏玉婷微微一笑,眼神清澈而坚定,“临城是我的家,守护家园、安抚乡邻,本就是我该做的事。你专心训练部队,防备外敌,民政事务交给我,我定不辜负你的信任。”
当天下午,苏玉婷便在苏府设立了“临城民政署”,抽调了苏府的几名得力家丁和城内几位有威望、识文断字的乡绅,组成了临时办事团队。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全面排查城内及周边村镇的受灾情况,挨家挨户走访,登记百姓的需求和困难。
她从城西的贫民区开始走访。这里的房屋大多是土坯房,经不住炮火冲击,不少屋顶塌陷,墙壁开裂。年过六旬的张婆婆正坐在自家残破的门槛上抹眼泪,她的儿子在守城时牺牲,儿媳带着孙子回了娘家,只剩下她一个人,看着毁坏的房屋,连基本的遮风挡雨都成了问题。
“张婆婆,您别难过。”苏玉婷快步走上前,扶住老人的胳膊,声音温柔却有力量,“您的事我听说了,您儿子是英雄,为守护临城牺牲,我们都记着他的功劳。您放心,房屋我们会帮您修缮,今后您的生活,民政署也会照拂。”
张婆婆抬起布满皱纹的脸,看着苏玉婷真诚的眼神,哽咽着说道:“苏小姐,我一个孤老婆子,也没什么能报答你的……”
“婆婆,您好好活着,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苏玉婷从随身的包袱里拿出两斤大米和一斤面粉,递到张婆婆手中,“这是一点粮食,您先将就着吃。明天我就让人来帮您修缮房屋,有任何困难,随时去民政署找我。”
离开张婆婆家,苏玉婷又走访了好几户受灾家庭。有失去丈夫的寡妇,带着三个孩子无依无靠;有房屋被烧毁的农户,全家只能暂居在破庙里;还有因战乱受伤的百姓,没钱医治,伤口化脓发炎。苏玉婷一一记录下他们的情况,安慰他们的情绪,给每户都送去了粮食和急需的物资。
走访过程中,她发现不少百姓想要逃离临城,核心原因是担心孙军卷土重来,以及战后生活无以为继。针对这个问题,苏玉婷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乡绅和保长,向百姓宣传马小丑部队的训练成果,让大家知道现在的临城有精锐之师守护,不必担心外敌;另一方面,迅速制定恢复生产和救灾重建的政策,让百姓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恢复生产,夯实民生根基
生产是百姓的立身之本,只有让农田重新耕种、商铺重新开业,百姓才能安心留下来。苏玉婷从苏府的粮仓中调拨了一批种子(水稻、小麦、蔬菜种子),又拿出资金,从周边未受灾的村镇购置了农具(锄头、镰刀、犁耙),免费分发给受灾农户。
“乡亲们,现在正是春耕的好时节,不能耽误了农时!”苏玉婷在城南的农田边召集了百余户农户,高声说道,“民政署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种子和农具,一会儿就会分发给大家。马队长也说了,训练之余,士兵们会来帮大家耕种、修复水渠,咱们一起把田地种起来,只要有了收成,日子就会好起来!”
农户们看着堆放在一旁的种子和农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之前他们看着被毁坏的农田,心中满是绝望,现在有了种子、农具,还有士兵帮忙,重新耕种的信心又回来了。
“多谢苏小姐!有了这些,我们就能种地了!”
“是啊!只要能种出粮食,我们就不用逃了!”
苏玉婷还组织人手,修复被毁坏的水渠和灌溉设施。城南的主水渠在孙军围城时被挖断,导致大片农田缺水。苏玉婷让民政署的人牵头,召集了两百多名青壮年百姓,又请马小丑派了五十名士兵协助,用了三天时间,便将水渠修复畅通。当清澈的河水再次流入农田时,农户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朝着苏玉婷和士兵们道谢。
对于城内的商铺,苏玉婷也出台了扶持政策:免除三个月的商铺租金(租金由苏府和民政署共同承担),提供小额无息贷款(从苏府的钱庄调拨资金),帮助商户重新进货、修缮店铺。在她的推动下,城内的粮店、布店、杂货店、铁匠铺等陆续重新开业,街道上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
城西的铁匠铺老板王铁匠,之前店铺被孙军的流弹击中,铁匠炉被炸毁,工具也被抢走,原本已经心灰意冷,打算带着家人去投奔亲戚。苏玉婷得知后,不仅给了他五十块银元的无息贷款,还让士兵帮他修缮店铺、重新打造铁匠炉。王铁匠感动不已,当即决定留下来:“苏小姐这么帮我,我要是再走,就太不是东西了!我一定好好干活,为部队打造更多的武器和农具!”
二、制定合理税收,减轻百姓负担
战乱之后,百姓生活困苦,过重的赋税只会让他们雪上加霜。苏玉婷结合临城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轻徭薄赋、分等征税”的税收政策,报给马小丑后,得到了他的全力支持。
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的是:
1. 免税政策:受灾严重的农户(农田被毁超过一半、房屋倒塌、失去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免除一年的田赋和杂税;
2. 减税政策:普通农户和商户,田赋减免三成,杂税减免五成,为期半年;
3. 分等征税:富户(如苏府、城内的大商户)按原税率的一点二倍征税,所得税款全部用于救济贫民和重建;
4. 严禁苛捐杂税:任何官员、士兵不得向百姓额外收取费用,不得强征徭役,违者重罚。
政策颁布后,百姓们一片欢呼。之前赵老歪统治时期,赋税繁重,还有各种苛捐杂税,百姓们苦不堪言。现在苏玉婷制定的政策,真正做到了“体恤百姓”,让大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苏小姐真是为我们着想啊!减免了这么多赋税,我们的日子终于能好过点了!”
“以前赵老歪在的时候,赋税重得喘不过气,现在才是真正的好政策!”
苏府作为临城的首富,主动带头缴纳了双倍的赋税。苏老爷对苏玉婷的做法十分支持:“玉婷,你做得对。百姓是根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咱们苏家才能长久。这点赋税,不算什么。”
其他富户和大商户见状,也纷纷主动缴纳赋税,没有一人敢偷税漏税。短短半个月,民政署便收齐了税款,除了留一部分作为民政署的办公经费,其余全部用于救济贫民、修缮房屋、修复公共设施。
三、救灾重建,守护弱势群体
临城有不少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他们在战乱中受到的打击最大,也是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苏玉婷专门设立了“临城救济院”,将城内的三十多名孤寡老人和二十多个孤儿接到救济院安置,聘请了几位有爱心的妇女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
救济院里,苏玉婷亲自挑选粮食,确保老人和孩子们能吃饱饭;她还让人给孩子们安排了启蒙教育,请了城内的老秀才教他们读书写字;对于身体残疾的老人,她请了医生定期诊治,提供必要的药品。
孤儿小宝,父母在孙军劫掠时被杀害,他独自一人躲在柴房里,差点饿死。苏玉婷发现他时,他浑身脏兮兮的,眼神里充满了恐惧。苏玉婷把他带回救济院,给他洗澡、换衣服、喂饭,像对待亲弟弟一样照顾他。渐渐地,小宝的眼神变得明亮起来,开始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读书,还亲切地叫苏玉婷“苏姐姐”。
“苏姐姐,你真好。”一天,小宝拿着自己画的画,递给苏玉婷,画上是一个穿着布裙的女子,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背景是临城的城楼,“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帮助别人。”
苏玉婷接过画,心中一暖,摸了摸小宝的头:“小宝真乖。你好好读书,好好长大,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除了救济院,苏玉婷还组织人手,为城内破损的房屋进行修缮。她将百姓的房屋按破损程度分为三类:轻度破损(屋顶漏水、墙壁开裂),由民政署提供材料,百姓自行修缮;中度破损(屋顶塌陷、部分墙体倒塌),由民政署派工匠协助修缮;重度破损(房屋完全倒塌),由民政署牵头,组织士兵和百姓共同重建。
城西的李老汉,房屋在炮火中完全倒塌,他年事已高,无力重建,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苏玉婷得知后,立刻安排了十名士兵和两名工匠,带着砖瓦、木材等材料,帮他重建房屋。只用了五天时间,一座崭新的两间瓦房便建了起来,李老汉看着新房屋,激动得热泪盈眶,对着苏玉婷和士兵们连连磕头:“多谢苏小姐!多谢马长官!你们就是我的再生父母啊!”
四、化解矛盾,凝聚人心
战后,城内难免出现一些矛盾纠纷,比如邻里之间因争夺物资产生冲突,农户之间因田界问题发生争执,还有一些人因为战乱失去理智,四处惹事生非。苏玉婷得知后,亲自出面调解,以理服人,化解了多起矛盾。
城南的两家农户,张家和李家,因为一块田界问题积怨已久。战乱期间,田界被破坏,战后耕种时,两家都认为对方多占了自己的田地,争吵不休,甚至大打出手。苏玉婷得知后,带着民政署的人和村里的保长,亲自到田间查看,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和之前的田契,重新划定了田界。
“张大叔,李大叔,”苏玉婷站在田埂上,对着两人说道,“临城刚经历战乱,大家能活下来不容易,应该互相扶持,而不是为了一点田地争斗。田界已经划定,以后大家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忙耕种,这样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她又从民政署拿出两斤红糖,分给两家:“这是一点心意,希望你们今后能冰释前嫌,成为好邻居。”
张家和李家看着重新划定的田界,又听着苏玉婷的话,心中的怨气渐渐消散。张大叔不好意思地说道:“苏小姐说得对,是我们太冲动了。今后我们一定和睦相处。”
李大叔也连连点头:“多谢苏小姐调解,我们再也不争吵了。”
对于那些四处惹事生非的人,苏玉婷并没有一味地惩罚,而是先了解他们的情况,若确实是因为生活困苦才犯错,便给予救济,引导他们走上正途;若纯属故意捣乱,则按规定予以惩戒,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有一个名叫刘二的青年,战乱中失去了父母,变得游手好闲,经常偷鸡摸狗,还在街头寻衅滋事。苏玉婷让人将他带到民政署,没有打骂他,而是耐心地询问他的情况。得知他是因为孤独和绝望才破罐破摔,苏玉婷便安排他到救济院帮忙,照顾孤寡老人和孤儿,还给他安排了农具,让他参与耕种。
“刘二,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挫折,但不能因此放弃自己。”苏玉婷对他说道,“你还年轻,有手有脚,只要肯努力,就能养活自己,还能帮助别人。救济院的老人和孩子需要人照顾,农田也需要人耕种,你愿意尝试改变自己吗?”
刘二看着苏玉婷真诚的眼神,心中深受触动,点了点头:“苏小姐,我愿意。我以后再也不惹事了,一定好好干活。”
此后,刘二果然改邪归正,在救济院悉心照顾老人和孩子,耕种时也格外卖力。百姓们看到他的变化,都纷纷称赞苏玉婷会育人。
五、情愫渐生,默契渐深
苏玉婷在处理民政事务的过程中,与马小丑的交集越来越多。两人经常在指挥部商议事务,马小丑会向她询问百姓的情况和民政工作的进展,苏玉婷也会向他请教部队的训练情况,遇到困难时,两人互相支持,默契越来越深。
有一次,民政署在分发种子时,遇到了一伙流窜的散兵,想要抢夺种子。苏玉婷得知后,立刻派人向马小丑求援。马小丑接到消息后,亲自带领骑兵连赶去,迅速制服了散兵,保住了种子。
事后,苏玉婷带着民政署的人,给骑兵连送去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和茶水。“马队长,这次多亏了你及时赶到,不然种子就被抢走了,农户们的春耕就耽误了。”
马小丑看着苏玉婷脸上的汗水,心中充满了敬佩:“苏小姐,你为民操劳,才是最辛苦的。保护百姓和民政物资,是我的责任。”他顿了顿,又说道,“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用客气,随时派人通知我。”
苏玉婷微微一笑:“好。其实我也向你学习了不少,比如你制定军规时的果断,训练部队时的严谨,这些都让我在处理民政事务时深受启发。”
两人站在田间,春风吹拂着他们的衣衫,远处是百姓们耕种的身影,近处是士兵们训练的呐喊声,画面和谐而温暖。马小丑看着苏玉婷脸上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异样的情愫——这个干练、善良、为民着想的女子,不仅帮他解决了民政难题,更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他的心里。他敬佩她的智慧和勇气,更感动于她的无私和善良。
苏玉婷也感受到了马小丑的目光,脸颊微微泛红,连忙转移话题:“马队长,你看百姓们耕种的积极性多高,相信今年一定会有好收成。”
马小丑回过神,点了点头,眼神坚定:“是啊,有你这样为民着想的人,有百姓们的勤劳,有部队的守护,临城一定会越来越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玉婷的努力得到了百姓们的广泛认可和爱戴。百姓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苏姑娘”,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有人给她送来了新鲜的蔬菜,有人给她送来了亲手缝制的鞋垫,还有人给她送来了自家酿的米酒。
“苏姑娘,这是我刚摘的青菜,你尝尝鲜。”
“苏姑娘,这鞋垫是我连夜缝的,你穿着舒服。”
“苏姑娘,这米酒是自家酿的,你累了喝点解解乏。”
苏玉婷总是笑着收下百姓们的心意,然后回赠一些粮食或布料,她常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多谢大家的厚爱。”
马小丑看着苏玉婷被百姓们簇拥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苏玉婷不仅安抚了民心,恢复了生产,更让临城的百姓们凝聚在了一起。现在的临城,军民同心,百姓安居乐业,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恐慌和混乱,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对苏玉婷的感情,已经从最初的敬佩,渐渐变成了深深的爱慕。但他也明白,现在还不是谈儿女情长的时候,临城的安全还需要守护,部队的训练还需要加强,百姓的生活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他只能将这份感情埋藏在心底,默默守护着苏玉婷,守护着临城。
苏玉婷也对马小丑有着深深的好感。她敬佩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魄力,感动于他的为民之心和责任担当,更欣赏他的正直善良和温柔体贴。在合作的过程中,她越来越依赖马小丑的支持,也越来越期待与他的相处。
两人的关系,在一次次的合作与默契中,悄然拉近。他们没有直白的表白,却在眼神的交汇中、在话语的关心里、在互相的支持中,传递着对彼此的情意。这份情愫,如同春日里的细雨,滋润着两人的心田,也为临城的未来,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临城彻底摆脱了战后的萧条景象。农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商铺里货物充足,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百姓们脸上洋溢着安稳的笑容。救济院的老人和孩子们生活幸福,受灾的百姓都住进了崭新的房屋,税收政策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城内一片和睦。
苏玉婷站在东门的城楼上,看着城内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成就感。马小丑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水:“苏小姐,辛苦了。你为临城做的一切,百姓们都记在心里。”
苏玉婷接过水杯,微微一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没有你的支持,没有士兵们的守护,没有百姓们的配合,就没有现在的临城。”
两人并肩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的田野和城内的烟火,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知道,只要两人携手并肩,军民同心,临城一定会越来越繁荣,百姓们一定会过上更加安稳幸福的日子。而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会在守护家园的过程中,慢慢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喜欢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