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慈宁宫,烛火将熄未熄之际,李华倚在龙椅上,指尖轻叩扶手。殿外的爆竹声渐渐稀疏,宫人小心翼翼地收拾着辞岁礼仪后的残局,香案上残留的檀香与柏叶气息,萦绕在雕梁画栋之间。李华被栗嵩扶着回乾清宫休息,本想着能好好休息几天,可张恂打碎了他的幻想。
“圣上,该起身了。”张恂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李华睁开眼,殿外依旧是浓墨般的夜色,五更天的寒气透过窗棂缝隙钻进来,让他打了个轻颤。
“唉呀!”
宫人早已备好簇新的衮龙袍,明黄色的绸缎上绣着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栩栩如生,领口和袖口缀着东珠,在烛火下泛着温润的光。李华起身,任由宫人为他更衣、束发、佩戴玉带,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这衮龙袍不仅是帝王的服饰,更是皇权的象征,一丝一毫的凌乱,都是对礼制的亵渎。
穿戴停当,李华走出乾清宫,寒风迎面吹来,带着雪后的清冽。宫道两旁的宫灯早已点亮,一盏盏红灯笼沿着朱红宫墙蜿蜒延伸,像一条火龙穿梭在夜色里,将青石板路照得透亮。随行的太监、宫女们都敛声屏气,脚步轻得几乎听不到声响,唯有腰间的玉佩偶尔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在寂静的宫夜里格外清晰。
远远地,奉天门的方向已传来隐约的人声。李华加快了脚步,龙靴踩在覆着薄霜的石板路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奉天门广场上,锦衣卫校尉们早已肃立两侧,他们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盔甲在宫灯的映照下泛着冷光,面容冷峻,连呼吸都刻意放轻,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广场中央,临时搭建的香案已然就绪,案上供奉着昊天上帝、三清道祖的牌位,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神的画像,香炉里插着三炷高香,尚未点燃,却已透着一股庄重圣洁之意。
“圣上驾到!”随着侍卫的高声唱喏,广场上的宫人、太监纷纷跪倒在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华缓步走到香案前,钦天监的官员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启禀圣上,五更吉时已至,请陛下焚香祭天,辞旧迎新。”
李华颔首,接过司香太监递来的三炷高香。香是上好的海南沉香,混着柏叶与檀香,点燃后冒出袅袅青烟,醇厚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驱散了夜空中的寒气。他双手持香,举过头顶,对着牌位深深躬身三次,目光虔诚而肃穆。此刻,他不再是那个渴望片刻休憩的凡人,而是大康的君主,是天下苍生寄托之所。他在心中默默祷告:愿上苍庇佑大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愿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无战乱之苦;愿列祖列宗护佑,江山永固,基业长青。
祷告完毕,李华将高香插入香炉之中。就在香头触及香灰的刹那,两名身强力壮的太监上前,抱起早已备好的纸炮,走到广场边缘点燃。“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骤然响起,打破了宫夜的宁静,红色的纸屑纷飞,像漫天飞舞的红梅,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邪避秽。爆竹声震耳欲聋,却丝毫没有打乱现场的秩序,锦衣卫校尉们依旧肃立如松,宫人太监们也保持着跪拜的姿势,唯有那漫天的纸屑,为这庄重的仪式添了几分喜庆。
爆竹声渐歇,李华转身,目光落在香案旁的一根桃木长杠上——那是“叠千金”仪式的器物。按照大康宫廷旧制,正月初一焚香放炮之后,天子需亲自参与“叠千金”,寓意新年吉祥如意,富贵绵长。张恂上前,小心翼翼地将桃木杠递到李华手中。这木杠通体光滑,是用百年桃木精心打磨而成,带着淡淡的木清香。李华手持木杠,轻轻一抛,木杠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重重落在青石板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恭祝圣上千金落地,福寿绵长!”广场上的众人再次跪拜,高呼万岁。李华弯腰拾起木杠,又抛了三次,每次落地的声响都沉稳有力。他知道,这看似简单的抛掷,不仅是礼仪的一部分,更是向天下传递吉祥的信号——帝王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着国运民生,即便是这样的小事,也容不得半点马虎。
“跌千金”仪式完毕,奉天门内的鼓乐声缓缓响起。李华整理了一下衮龙袍的衣襟,迈步走向奉天门大殿。大殿内早已布置妥当,御座设在高台之上,铺着明黄色的锦缎坐垫,御座后方悬挂着“正大光明”匾额,字体苍劲有力,是太祖皇帝的御笔。御座两侧摆放着象征皇权的日月宝扇、香炉、香筒,殿内的梁柱上缠绕着红绸,与宫灯的红光交相辉映,既庄重又喜庆。
文武百官们早已在大殿两侧列队等候。左侧是文官,从内阁大学士到六部尚书、侍郎,身着绯色、青色官袍,按品级高低依次排列;右侧是武官,从五军都督府都督到各镇总兵官,身着铠甲或武袍,腰佩兵器,英姿飒爽。见李华走进大殿,百官们齐齐躬身行礼,齐声唱道:“臣等恭请圣上圣安,祝陛下新年吉祥,龙体安康,大明江山永固!”
李华走到御座前坐下,抬手道:“众卿平身。”声音沉稳有力,带着帝王的威严。“谢圣上!”百官们齐声应答,缓缓起身,依旧保持着整齐的队列,目光低垂,不敢有丝毫僭越。
元日朝贺是明代宫廷最重要的新年礼仪,其流程繁琐而庄重。首先是内阁大学士上前,诵读贺表。彭启丰手持一卷明黄色的贺表,缓步走到大殿中央,躬身行礼后展开贺表,用洪亮的声音念道:“维正月元日,岁次甲子,百官率土臣庶,恭请圣安……伏惟陛下圣神文武,德合乾坤,仁被四海……愿陛下永承天命,敷佑万方,使四海之内,共享太平之福……”
贺表的言辞华丽而恳切,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帝王的敬仰与对国家的期盼。李华端坐御座,认真聆听着。
贺表诵读完毕,彭启丰将贺表呈给司礼监小太监,由太监转呈李华。李华接过贺表,轻轻翻阅着,心中感慨万千。这贺表不仅是一份礼仪性的文书,更是百官对他的信任与期许。身为天子,他肩负着江山社稷的重任,容不得丝毫懈怠。他抬起头,目光威严而温和:“众卿的心意,朕已知晓。过去一年,风调雨顺,边境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众卿同心协力、勤勉政事的结果。新的一年,朕希望众卿依旧恪尽职守,体恤民情,为大明的长治久安殚精竭虑。”
“臣等遵旨!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百官再次躬身行礼,声音铿锵有力。
接下来是百官依次上前朝贺。按照品级高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督府都督等先上前,向李华行三跪九叩大礼,恭贺新年,而后汇报各自管辖领域的政务,请求陛下指示。李华耐心聆听着每一位大臣的奏报,时而点头,时而追问,对关乎民生、边境的事务格外关注。
“启禀圣上,去年占城、岱岚二州遭遇战火,生灵涂炭,如今春播将至,臣恳请陛下下旨,减免两地去年的赋税,以安抚民心。”吴伯宗上前奏道。
李华沉吟片刻,道:“吴卿所言极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占城、岱岚受灾,百姓生计不易,即刻下旨,减免两地去年三成赋税,同时令工部调拨种子,协助百姓春播,务必确保今年五谷丰登。”
“臣遵旨!”吴伯宗躬身谢恩。
“启禀圣上,边境外族近期并无异动,臣已令各边镇加强防备。”兵部尚书薛灏奏道。
“甚好。”李华点头,“边境安宁是重中之重,既要加强防备,切勿松懈。”
“臣遵旨!”薛灏恭敬应答。
喜欢世子去哪了?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世子去哪了?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