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头夜市的烟火气,像一锅被慢火炖煮了整日的浓汤,在咸湿的海风与鼎沸人声中,蒸腾出岭南夏夜最真实的生存图景。我坐在塑料矮凳上,面前是一碗刚端上来的黑凉粉,仅三块钱。乌亮的膏体颤巍巍地浸在浅琥珀色的糖水里,舀起一小块送入口中,清甜的味道伴随着薄荷的一丝凉意,瞬间在舌尖化开,驱散了周身的黏腻与疲惫。这份简单到近乎朴拙的满足,让我有片刻的恍惚——在深圳那座以效率和野心为燃料的城市里,需要精心策划、高昂消费才能偶尔捕获的“幸福感”,在这里,竟如此廉价,如此触手可及。
邻桌围坐着喧闹的一家子,他们面前的矮桌上,几乎堆成了一座小型的、冒着油气与孜然香气的“食物山丘”。烤生蚝、牛肉串、金黄的年糕、饱满的茄子……他们咀嚼的动作快速而专注,带着一种近乎仪式的庄严。看着那个年轻的儿子,正仔细地将自己认为最好吃的肉串挑到母亲碗里,我忽然意识到一个显而易见却又常被忽略的事实:地球人吃东西,真的很多。 这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命所需的原始本能,更像一场无声的、集体参与的精神仪式。我们用食物庆祝、慰藉、社交,也用食物填补那些无以名状的空洞。
《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先哲的智慧,穿透两千余年,精准地刺中了现代人的症结。我们在琳琅满目的食物中寻求的,早已不是简单的裹腹。焦虑像蚂蚁般啃噬内心时,一块甜腻的蛋糕成了暂时的避难所,糖分在血液里制造着“一切还好”的假象;孤独感在深夜袭来时,一碗滚烫的浓汤仿佛能温暖从指尖到心脏的所有冰冷角落;而值得庆祝的时刻,一场丰盛的宴席则成了情感的放大器,让喜悦在推杯换盏间膨胀、流淌。 这是一种基于多巴胺的生存策略——通过不断寻求外部的、即时的刺激来获取短暂的快乐。然而,这快乐如同沙滩上的字迹,潮水(现实的焦虑)一来便消失无踪,只留下更深的渴求,让我们陷入“渴望—满足—更渴望”的循环迷宫,在口腹之欲的丛林中,迷失了内在的指南针。
而此刻,我在这碗三块钱的黑凉粉里尝到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滋味。那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上的清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确认。这份满足,来源于我在喧嚣鼎沸的夜市中央,依然能心无旁骛地打开手机文档,梳理笔下小说情节的宁静;来源于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氤氲的烟火气中观察、思考不同生命状态的清醒;更来源于将所见所感,编织成文字,完成一次微小创造的愉悦。这,是通往内啡肽的路径。它不提供瞬时的狂喜,而是奖励那些通过向内探索、克服阻力、持续专注所带来的延迟满足。它帮助我们建立的,不是依赖外界反馈的脆弱快乐,而是一种稳定、坚实、由内而生的内在秩序与成就感。
老子提倡“圣人为腹不为目”,此言精妙。它说的远不止是饮食上的节制,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命能量管理智慧。“为腹”,是满足身体真实、必要的需求,是知止知足;“不为目”,是警惕不被外在的浮华、无尽的欲望所牵引、所奴役。能清晰地辨别身体的饥饿与心灵的渴求,是一种在当下时代尤为难得的修为。当大多数人无意识地用更多的食物、更刺激的味道去填满面前的盘子时,创作者正用流淌的故事填满空白的文档,思考者正用深刻的洞察滋养饥渴的灵魂。我们都在进食,只是选择的“食粮”不同,最终,也走向了不同的生命质地。
夜风带着海的味道,轻轻拂过沿街摊档明明灭灭的灯火,食物的香气与人们的笑语交织成网。我坐在这片人间烟火的中心,却仿佛抽身而出,清晰地看见了两种人生的分野:一种,是不断向外索取的路径,将幸福的度量衡交给物质的堆叠与感官的刺激,其幸福感的深浅,永远取决于下一次获取的多寡;另一种,是懂得向内探寻的路径,在创造、思考与宁静的观照中,获得精神的丰盈与稳定,其幸福感的源泉,来自自身那口永不枯竭的深井。
三块钱的黑凉粉终究会吃完,碗底只会剩下些许糖水的残痕。但那份关于“满足”本质的启示,却如同薄荷留下的余凉,长久地浸润着思绪。真正的幸福,从来不在堆叠如山的餐盘里,也不在永无止境的消费中,而是在每一个清醒、觉知地活着的当下—— 当我们能清晰地分辨什么是身体的真实“需要”,什么是心灵被煽动起的无尽“贪求”时,我们的生命,便获得了最原初、也最珍贵的那份自由。
---
《觉日》· 阅后省思
· 回想上一次你并非因为饥饿,而是因为情绪(如压力、无聊、悲伤)而进食的经历。那一刻,你真正渴望“喂饱”的是什么?
· 除了食物,你通常通过哪些“向外索取”的方式(如疯狂购物、刷社交媒体)来寻求即时快乐?它们真正缓解了你的不适吗,还是带来了后续的空虚?
· 描述一次你通过“向内探索”(如完成一项艰难工作、深度阅读、创作、冥想)获得的深刻满足感。那种感觉与享用美食的快乐有何不同?
· 在未来一周,当你感到某种“非生理性饥饿”时,能否先暂停片刻,问自己:“我此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尝试用一种创造性的、内向的方式去回应它。
喜欢觉日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觉日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