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发现这个秘密,像在一个人声鼎沸、永不停歇的盛大集市里,意外地找到了一处只属于我的、绝对安静的缝隙。
手指肌肉记忆般地划开那个五彩斑斓、仿佛永远在召唤的图标,就在指尖即将点击播放、迎接又一场感官轰炸的前一刹那,鬼使神差地,我的拇指按下了手机侧面的静音键。
世界,陡然安静了。
没有突如其来的罐头爆笑声,没有精心计算好的煽情电影配乐,没有博主们声嘶力竭、充满表演性的“宝宝们!点个关注!”屏幕上的画面,失去了声音的裹挟,像一部部被瞬间抽去了喧嚣灵魂的现代默片,自顾自地、略显荒诞地上演着。
起初是几秒钟的陌生与不适,仿佛失去了赖以辨认方向的听觉拐杖。但紧接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清凉感的 “爽感” ,竟从心底油然而生。
我仿佛瞬间从一个被动的 “情绪接收器” ——一个被算法和声效设计师精心拿捏的客体——升级为一位冷静的、拥有绝对自主权的 “人间观察者” 。那个原本或许需要靠着强音效和热门bGm才能勉强生存的搞笑视频,在绝对的沉默中原形毕露——它的节奏变得有些空洞和滑稽,博主那夸张的面部表情失去了音乐的烘托与掩护,显得刻意而用力过猛。相反,那些真正依靠精良画面、巧妙构图和扎实内容来叙事的作品,其内在的质感与力量,却像潮水退去后露出的礁石,清晰地、不容置疑地浮现出来。
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早已在日复一日的滑动中,在不知不觉里,被声音驯化了。
各大平台用精准的、经过无数次A\/b测试的声效设计,为我们预设好了几乎所有的笑点、泪点与兴奋点。一段特定的、活泼的旋律响起,我们就知道该准备微笑了;一个标志性的、滑稽的音效出现,我们的身体就预备好被逗乐;一段低沉的、悲情的弦乐铺陈开来,我们的内心就已被告知“此处应感动”。我们的情绪反应,成了一条被设定好程序的流水线,高效,但也丧失了惊喜与自主。
而静音,是我无意中按下的一次对整个操控系统的 “暂停” 。
这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物理动作,于我而言,却是一场无比痛快的、属于个体的小型沉默反抗。我夺回了一部分选择的主动权,不再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那一波波旨在挑动我情绪的音浪。我让眼睛重新成为接收信息的主角,去审视画面的构图、色彩的美学、字幕的力量;我也让内心有了一个宝贵的喘息与判断的空间,去自主地感受“这究竟好不好笑?”,而非被一个话外音粗暴地告知“你现在该笑了!”
它更像一种数字时代的主动 “降噪” 。屏蔽了外界强加给你的所有声音嘈杂,才能更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那个微弱却真实的声音:我为什么在刷这个视频?我真的觉得它有趣吗?还是仅仅因为无聊和习惯?
于是,刷视频这个原本用于“杀时间”的、近乎麻木的消遣,意外地变成了一场清醒的、带着探索意味的自我对话。我在一片自选的寂静里,重新发现了纯粹“观看”的乐趣,也重新校准和认识了自己在这片无边无际的数字洪流中的位置。
所以,不妨找个时间,试试看,关掉声音,刷一会儿视频。你会发现,一个主动选择安静下来的世界,竟如此有趣,充满了未被定义的细节与可能性。那不再是空虚的寂静,而是一种充满力量的、只属于你自己的清醒。
---
《觉日》· 阅后省思
· 感官实验: 尝试静音刷10分钟视频,记录下与带声音观看时,在情绪反应、内容判断和注意力持续时间上有何不同。
· 觉察驯化: 回想一个你最近印象深刻的视频,如果去掉声音,它的核心吸引力还剩下多少?你依赖声音来获得情绪体验的频率有多高?
· 主动选择: 在未来一周,你能否有意识地在部分娱乐时间中,采用“静音模式”?这为你带来了哪些新的感受或发现?
喜欢觉日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觉日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