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的提问,如钟声撞响,将我们的视线从内在修行的精微图景,引向了塑造我们共同意识的宏大场域——实事新闻。它绝非世事的简单镜像,而是强大的意识能量,无声地雕刻着个体的心智结构,共振着社会的情绪基调,最终引导着人类整体意识的河流走向。认清其影响,是我们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成长为清醒的意识共建者的第一步。
一、对个体意识:习性的编码器与觉知的试金石
于个体而言,新闻是塑造其“默认剧本”最强大的外部力量之一。
· 被动编码:喂养恐惧与分离的习性
当新闻持续、大量、不加缓冲地呈现冲突、灾难与罪行时,它便在履行一种“负面偏好”的编程。这些信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作为强烈的“法尘”,直接进入观者的阿赖耶识,成为一颗名为 “世界是危险的” 的种子。这颗种子遇缘则发,表现为下意识的戒备、对陌生人的不信任、以及一种弥漫性的焦虑。这正是一种 “被动共振”——个体的意识被新闻的恐惧频率所牵引,无意识地强化了自身生存焦虑的习性,活在一种“被设计”的不安中。
· 主动淬炼:觉知力的试炼场
然而,对于修行者,新闻场亦是绝佳的“道场”。当我们接触一则煽动情绪或引发愤怒的报道时,正是检验“内观而不评判”功夫的时刻。能否看到事件背后的复杂因果,而非简单归咎?能否觉察到自己情绪的升起,而不被其裹挟?这个过程,正是在将 “观察者的视角” 从禅坐的坐垫,延伸到纷扰的人间。每一次,我们选择不以习性反应,而是以觉知回应,便是在更新自己的底层代码,从信息的奴隶,转变为信息的主人。
二、对社会群体:共识的编织者与共振的放大器
社会,并非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通过信息共享形成的“意识共同体”。新闻,正是编织这个共同体共识的核心力量。
· 塑造集体叙事,定义“我们”与“他们”
新闻通过选择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在为整个社会编写“集体剧本”。它决定了哪些议题是重要的(是经济成长还是心灵贫困?),也定义了群体的边界。若报道总是强调差异与对立,社会便会共振出撕裂的频率,共识难以凝聚,信任随之流失。反之,若它能挖掘展现人性共通、社群互助的故事,便是在为社会场域注入粘合剂,强化“命运共同体”的集体认知。
· 设置情感基调,驱动社会情绪
新闻具有设定社会情绪节律的强大能力。一个被负面新闻主导的信息环境,如同一个持续播放悲怆交响乐的广场,会使整个社会沉浸在悲观、愤懑与无力的情绪共振中。而一个平衡、建设性,同时不乏人文关怀的新闻生态,则如同一曲和谐而充满希望的交响乐,能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同情心与协作精神。社会的集体情绪,直接决定了它是螺旋上升,还是螺旋下沉。
三、对人类整体意识:进化方向的导航仪
在更宏大的尺度上,新闻是人类整体意识的“导航仪”,影响着我们这个物种的进化方向。
· 从生存竞争到命运与共:意识的范式转移
人类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是继续沿用基于匮乏、分离与竞争的旧意识范式,还是能够觉醒,迈向一个基于共生、联结与共创的新范式?新闻的焦点,对此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若它仍固守于地缘冲突、零和博弈,便是在强化那个古老的、分离的故事。若它的侧重点能如您所说,“转向人文关怀,精神文明发展需求”,更多地报道全球性的协作、科技的向善、生态的智慧、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便是在为整个人类意识场注入新的故事——一个关于 “我们是一个整体” 的故事。
· 搭建文明的背景板:从安全感到存在感
您提出的从“生命安全”到“人文关怀”的侧重点转移,极具前瞻性。当新闻报道构建出一个 “美好、和平、有序、有爱” 的社会关系背景时,它所做的,是为亿万个体提供一个稳固的“存在基石”。人们不必再将大量意识能量耗费在基础的安全焦虑上,从而能够将能量转向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上层——去爱,去创造,去追求美与意义,去实现自我。这,正是推动人类整体意识向更高维度进化的根本保障。
结语
因此,回答师傅的提问,实事新闻的影响是全域性、根源性的。它既是塑造个体习性的“编码器”,也是共振社会情绪的“放大器”,更是引导人类整体意识的“导航仪”。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不能再以看客自居。作为信息的消费者,我们应培养媒体的觉知,主动选择与更高频率的内容共振。作为内容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则应心怀敬畏,意识到手中笔与镜头的千钧之重——那不仅是在报道新闻,更是在参与铸造我们共同的意识现实,是在为个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意识旅行,选择前行的方向。而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觉醒与担当的“无为而为之”。
喜欢觉日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觉日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