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上午,阳光透过华影传媒大厦高层的玻璃幕墙,将宽敞明亮的会议室照得通透明亮。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着《青云志》影视改编项目的核心成员:导演、制片人、以及包括林砚在内的几位主要编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和一种专注而专业的氛围。这是项目启动以来的第一次正式编剧会议,旨在深入讨论剧本的改编方向和具体细节。
林砚坐在靠近制片人的位置,心情既期待又略带一丝紧张。这是他第一次以“原作者”和“联合编剧”的双重身份,参与到如此专业的影视制作讨论中。他今天特意穿了一身剪裁得体的休闲西装,显得稳重而不失活力。手边放着他提前准备的厚厚一沓资料,包括《青云志》的故事大纲、人物小传、以及他自己对某些关键情节的影视化设想。
会议开始,制片人先做了简短的开场白,再次强调了华影传媒对《青云志》这个项目的重视,以及“尊重原着、打造精品”的核心原则。导演是一位看起来四十多岁、目光锐利却带着笑意的中年男性,姓陈,他接过话头,直接切入主题:
“各位,剧本是一剧之本。我们今天开会的目的,就是要在忠于原着精神的基础上,探讨如何让《青云志》的故事更好地适应影视剧的叙事节奏和视听语言。”陈导演看向林砚,语气十分客气,“林砚先生是原着作者,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最为深刻,我们先听听林先生的总体想法?”
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到林砚身上。林砚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拿起自己准备的提纲,语气清晰而诚恳地说道:“陈导,各位老师,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参与讨论。作为原作者,我最核心的希望,就是影视剧能够保留《青云志》的灵魂——也就是张小凡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与碧瑶、陆雪琪之间复杂而深刻的情感纠葛。尤其是‘碧瑶挡剑’这个情节,它不仅是故事的重大转折,更是情感的最高潮,我希望能够完整保留,并通过影视语言将其震撼力最大化。”
陈导演和制片人纷纷点头,表示完全赞同。陈导演说:“林先生放心,这一点我们团队有共识。‘碧瑶挡剑’是故事的基石,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把它拍好。”
这时,一位负责情节架构的资深编剧推了推眼镜,提出了一个建议:“林先生,陈导,在尊重主线的前提下,我们编剧团队经过初步讨论,有一个想法。原着中,男二号曾书侠和女二号田灵儿的形象都很鲜明,但他们的互动相对较少。我们考虑,是否可以适当增加一条围绕他们展开的副线感情戏?这样既能丰富剧情层次,增加人物弧光,也能为整个故事增添一些不同的情感色彩和看点。”
增加副线感情戏?林砚闻言,心中微微一动。这是个常见的影视改编手法,确实能丰富内容,但他立刻警惕起来,担心会喧宾夺主。
他沉吟片刻,没有立刻反对,而是谨慎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李编剧这个想法很好,曾书侠和田灵儿都是很受欢迎的角色,丰富他们的故事线确实能吸引更多观众。”他先肯定了对方的出发点,然后话锋一转,明确划出了底线,“不过,我认为增加副线的前提,是不能削弱主线,尤其是不能影响张小凡和碧瑶感情的完整性和感染力。增加的戏份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最重要的是,绝对不能因为加了副线,就去压缩或者弱化‘碧瑶挡剑’这样的核心情节。”
他的语气平和,但态度非常坚定,清晰地表达了自己作为原作者的核心关切。
陈导演听完,笑着表示赞同:“林先生考虑得很周全。我们加戏的原则一定是‘服务主线,丰富人物’,绝不会本末倒置。这点请林先生放心,我们会把握好尺度和节奏。”
其他编剧也纷纷表示会注意这一点,确保副线成为有效补充而非干扰。看到制作方如此尊重自己的意见,林砚心中踏实了不少。
趁着讨论氛围融洽,林砚提出了一个自己思考已久的、更具创新性的想法。他看向陈导演和各位编剧,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另外,我还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和各位老师探讨一下。”
“哦?林先生请讲。”陈导演很感兴趣地示意他说下去。
林砚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青云志》虽然是仙侠故事,但其中蕴含了很多关于道义、人生、情感的思考,颇有东方古典哲学的韵味。我在想,我们是否可以在剧本中,适当地融入一些诗词元素?比如,在张小凡于青云山修行、感悟道法的场景中,可以穿插一些意境悠远的山水诗词;在他内心挣扎或情感迸发的时刻,也可以引用一些抒怀诗词,来外化他的心境。”
他顿了顿,进一步解释道:“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升剧集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质感,让观众在欣赏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诗词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塑造张小凡这个角色‘质朴中见慧根’的特质。甚至,如果合适的话,可以直接引用我创作的一些诗词,比如《月下瑶台》这类描写山月意境的诗,或许能更好地贴合角色的心境和场景氛围。”
这个提议让在座的几位专业编剧都露出了惊讶和深思的表情。将诗词直接融入仙侠剧的叙事中,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新颖和大胆的想法。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钟,大家都在思考这个建议的可行性和效果。
很快,那位提出加感情线的李编剧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赞赏:“林先生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将诗词意境与仙侠世界的视觉奇观相结合,确实能产生一种独特的化学反应,提升整个剧集的格调。”
另一位负责台词的女编剧也兴奋地补充道:“而且这能非常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单纯的旁白或者演员的表演更含蓄,也更有韵味。尤其是引用林先生您自己的诗词,这简直是双赢!既能保证诗词与场景的贴合度,又能通过剧集向广大观众推广您的诗词作品,加深大家对《青云志》Ip的文化认同感!”
陈导演的眼睛也越来越亮,他拍板道:“好!这个点子非常好!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商业看点!林先生,您这个‘诗词入剧’的建议,我们采纳了!编剧团队下来可以重点研究一下,在哪些关键节点融入诗词效果最好,如何与画面、音乐完美结合。这很可能成为我们这部剧的一个独特亮点!”
看到自己的创意得到了制作团队如此积极的响应和肯定,林砚心中涌起巨大的成就感和欣慰。这不仅意味着他的作品将得到更立体、更有深度的呈现,也意味着他作为创作者的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发挥。
接下来的会议,气氛更加热烈和融洽。大家就剧本的结构、节奏、人物塑造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林砚虽然在某些专业术语和编剧技巧上不如其他编剧熟练,但他对人物心理和故事内核的深刻理解,常常能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角度,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才结束。走出华影传媒大厦时,午后的阳光正好,林砚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这次编剧会议不仅顺利,而且收获远超预期。他不仅成功守护了原着的核心,还为自己的作品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
他迫不及待地拿出手机,给苏清鸢发了一条消息,分享这份喜悦:
“编剧会议刚结束,非常顺利!团队很尊重原着,核心情节都会保留。我还提了个把诗词融入剧情的想法,导演和编剧们都很赞同,说这是个亮点!以后你看电视剧,说不定就能听到我的诗了![笑脸]”
消息几乎是秒回。苏清鸢发来了一个欢呼雀跃的表情包,接着是文字:
“太好了!林砚!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的!既能坚持原则,又能提出好创意!太为你高兴了![鼓掌][鼓掌]”
“我已经开始期待电视剧了!到时候我们一定要一起看首播!”
看着苏清鸢充满欣喜和鼓励的回复,林砚的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他知道,这条将文字转化为影像的道路虽然才刚刚开始,但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专业的团队,前景一片光明。而这次成功的编剧会议,无疑为《青云志》的影视化之旅,打下了一个坚实而充满希望的基础。
喜欢穿越后我靠略懂成了文娱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后我靠略懂成了文娱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