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下午,阳光透过书房的窗户,在铺着宣纸的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敬之教授刚结束对一本古籍的校注工作,摘下老花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眉心。他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准备看看学生们又分享了什么新鲜事,权作休息。
他带过的研究生李薇,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虽然早已毕业工作,但仍保持着和老师的联系,时常会转发一些她觉得有趣或有价值的网络资讯给陈敬之看,尤其是与传统文化沾边的。陈敬之也乐得通过这些年轻人的视角,了解当下的流行文化。
手机“叮咚”一声,提示有新消息。陈敬之点开一看,果然是李薇发来的。这次她转发的不是诗词,而是一段网络小说的章节片段,标题是《青云志(节选)》。
“陈老师,您看这段仙侠小说写得怎么样?是我一个朋友在追的书,作者好像就是上次我给您看那首诗的那个林砚!下面还有读者评论夸他呢!”李薇附言道。
陈敬之扶了扶眼镜,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他对网络小说了解不多,但这段文字读下来,感觉文笔流畅,情节设置也颇有张力,确实比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要强。他的目光扫向片段下方的评论区,想看看读者们的反应。
一条热评引起了他的注意:“作者大大太牛了!不仅仙侠文写得好,居然还会写诗!之前那首《静夜思》改编版简直绝了!意境太美了!”
《静夜思》改编版?
看到这几个字,陈敬之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几天前。那个名叫林砚的年轻人,那首虽然稚嫩但灵气十足、情真意切的小诗——“窗前人独立,月下影成双。举头望清辉,低头思故乡。”
当时他就觉得这年轻人有点意思,还特意让李薇留意他后续有没有新的作品。没想到,他主业竟然是写网络小说的,而且似乎还挺受欢迎。
“这个林砚,还挺多才多艺。”陈敬之喃喃自语,嘴角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笑意。一个能写流行小说、又能写出那样有韵味小诗的年轻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确实不多见。
他立刻给李薇回了条语音:“小薇啊,这段小说我看过了,写得确实不错,有文采。你上次说那个林砚发诗的朋友圈,还能找到吗?我想再看看他还有没有写过别的诗。”
“好的陈老师!我找找看,他好像发得不多。”李薇很快回复。没过多久,她就发来了几张朋友圈截图。
陈敬之戴上老花镜,仔细看去。截图显示的是林砚的朋友圈界面,最新几条都是关于《青云志》的更新通知或者数据喜报,并没有新的诗词。但在一条庆祝“《青云志》均订破两千”的动态下面,陈敬之看到了有趣的互动。
有读者留言问:“大大!你还会写诗吗?之前那首关于月亮的诗太绝了!求再来一首!”
林砚的回复很简单,依旧是那副熟悉的腔调:“谢谢喜欢。就是随便写写,略懂一点而已,不敢称绝。”
看到“略懂而已”这四个字,陈敬之忍不住笑了起来,摇了摇头。这年轻人,倒是有趣得紧。明明写得不错,却总是这般谦虚,甚至带着点漫不经心的掩饰。这种低调内敛的性格,在当下急于表现自己的年轻人中,反而显得格外突出。
“后生可畏啊。”陈敬之感叹了一句。他一生浸淫古典文学,见过太多有才华却恃才傲物的人,也见过更多腹中空空却夸夸其谈之辈。像林砚这样,有真才实学却不张扬,将创作视为平常事的年轻人,让他心生好感。
他忽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想给这个年轻人一点鼓励。于是,他点开那条“均订破两千”的动态,在下面的评论区,郑重地敲下了一行字:
“之前的《静夜思》改编版颇有灵气,意境悠远,情真意切。后生可畏,期待看到你更多的佳作。——陈敬之留”
陈敬之知道,自己作为市诗词协会的资深人士,这样一个公开的留言,对于林砚这样一个新人来说,算是不小的认可和鼓励了。但他并没指望林砚会回复,或许年轻人根本不会注意到这条夹杂在众多读者评论中的留言,又或者看到了,也未必知道“陈敬之”是谁。
留言发出后,他便放下手机,重新拿起毛笔,准备继续未完的书稿批注。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仅仅过了不到十分钟,手机就提示收到了新回复。陈敬之有些诧异地点开,发现竟然是林砚的回复!
回复很短,语气依旧保持着那份谦逊:
“谢谢陈前辈认可!晚辈惶恐,只是闲暇时随便写写,不敢称佳作,让前辈见笑了。”
回复后面,还跟了一个抱拳的礼貌表情。
陈敬之看着这条迅速而恭敬的回复,微微一怔,随即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他没想到林砚回复得这么快,而且态度如此谦恭有礼。这年轻人,不仅有点才华,为人处世也颇为得体。
“他知道我是谁?”陈敬之心里有些好奇。也许是通过李薇,或者是在别的什么场合听说过他的名字。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简短的回复中,他能感受到林砚对前辈的尊重和对创作的认真态度。
“不骄不躁,是个好苗子。”陈敬之在心里给林砚下了这样一个判断。他原本只是随手鼓励一下,此刻却对这个名叫林砚的年轻人,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一个能写出受欢迎网络小说、又能吟诗作对、还如此谦虚踏实的年轻人,他的未来,会走到哪一步呢?陈敬之忽然有些期待起来。他放下手机,目光重新落回书案上的古籍,但心思却有一丝飘远。或许,在关注那些故纸堆之余,偶尔看看这些年轻后辈的新鲜创作,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他决定,以后让李薇多留意一下这个林砚的动态。这个偶然闯入他视野的年轻人,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虽然轻微,却已悄然荡开了一圈涟漪。陈敬之有种预感,这颗石子,或许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激起更大的浪花。
而这一切,远在电脑前码字的林砚还浑然不知。他刚刚回复完那位看起来是诗词界前辈的留言,心里虽然有点意外和荣幸,但也没太往心里去,只当是遇到了一位欣赏自己的长者。他很快又将注意力集中到了《青云志》的剧情构思上。对他而言,写诗只是“略懂”的调剂,写好小说,讲好故事,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往往在不经意间开始转动。陈敬之的这条留言,如同一个无声的标记,将林砚这个名字,正式引入了另一个他尚未涉足,却注定会大放异彩的领域——古典诗词的圈子。
喜欢穿越后我靠略懂成了文娱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穿越后我靠略懂成了文娱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