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老城区,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巷子深处有间古色古香的书斋,名曰“守拙斋”。书斋主人姓董,单名一个硕字,是位七旬老翁,城中有名的耆儒硕望。
何为耆儒硕望?简单说,就是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董老先生年轻时在大学教古典文献,退休后守着这间书斋,终日与古籍为伴。他学问渊博,品行端正,满城上下见了都要恭恭敬敬喊一声“董老”。
不过,这位耆儒硕望最近遇到了大麻烦。
“什么?书斋要关门?”董老捧着房租涨价通知单,手直发抖,“涨了三倍?这、这简直是趁火打劫!”
书斋伙计小赵叹气道:“老板,这条巷子成了网红打卡地,租金都涨上天了。咱们书斋一个月卖的钱,还不够交房租的。”
董老颓然坐倒在太师椅上,环顾这间传承三代的书斋,心中凄然。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祖业断送在自己手中?
正在这时,董老的孙子董小乐风风火火地冲了进来。
“爷爷!我有个绝妙主意!”小乐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满脑子新潮想法。
董老皱眉:“你又想搞什么名堂?”
“直播!带货!”小乐兴奋地挥舞手机,“把您打造成网红学者!知识变现!”
董老一听,连连摆手:“胡闹!简直是胡闹!老夫堂堂耆儒硕望,岂能抛头露面,做那哗众取宠之事?”
“爷爷,您这就out了!”小乐打开手机,展示几个文化类网红,“看,这位讲诗词的‘国学小哥’,粉丝百万!还有这位‘古籍修复师’,接一条广告顶书斋半年收入!”
董老凑近细看,摇头道:“此等讲解,粗浅不堪,谬误百出,简直是误人子弟!”
“可是人家赚钱啊!”小乐苦口婆心,“爷爷,您学问比他们深,讲得比他们好,只要稍作包装,肯定能火!”
书斋伙计小赵也帮腔:“老板,试试吧,不然书斋真要关门了。”
在两人轮番劝说下,想着即将失去的祖业,董老终于松口:“也罢,就试一次。不过,若有违圣贤之道,老夫立刻退出!”
就这样,耆儒硕望的网红改造计划开始了。
第一关:形象设计。
小乐请来学设计的同学,要给董老打造新形象。
“爷爷,这身长衫太老气了,换件中式潮牌吧!”
“这胡子能不能修修?太长了!”
“眼镜换金丝边的,显得年轻!”
董老气得吹胡子瞪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长衫是老夫六十寿辰时你奶奶亲手做的!谁敢动!”
最后勉强同意把旧布鞋换成老北京布鞋——算是最大的妥协。
第二关:直播内容。
小乐要求爷爷讲点“接地气”的内容。
“爷爷,别一上来就《论语》《孟子》,先讲讲古代名人八卦,比如李白是不是渣男,苏轼怎么做红烧肉...”
董老拍案而起:“荒唐!先贤佳话,岂容如此戏说!”
几经协商,双方各退一步:董老讲正统国学,但要用通俗语言,偶尔穿插历史趣闻。
第三关:互动方式。
“爷爷,观众送礼物你要感谢,多叫‘老铁’,多喊‘宝宝们’...”
董老一脸茫然:“老铁是何物?宝宝又是谁家孩童?”
小赵解释:“就是观众的意思。”
董老摇头:“直呼其名即可,何必如此肉麻!”
万事俱备,首播那日,书斋内架起灯光设备,董老正襟危坐,面对手机镜头,紧张得手心冒汗。
小乐比了个手势:“三、二、一,开始!”
董老清清嗓子,开口便是:“诸位同仁,今日我们研读《大学》之道...”
“停!”小乐赶紧打断,“爷爷,太严肃了!轻松点,笑一个!”
董老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比哭还难看。
重新开始,董老硬着头皮讲起来。毕竟是教了一辈子书的人,一旦进入状态,便忘了镜头,滔滔不绝,引经据典。
小乐在旁边急得直跳脚——在线人数从开始的几百人掉到了几十人。
果然,首播惨淡收场。弹幕评论多是:“老学究讲学,无聊”、“听不懂”、“像回到大学课堂,快睡着了”。
董老倒是松了口气:“老夫早就说过,此路不通。”
小乐却不甘心:“爷爷,是方法不对!咱们得创新!”
第二次直播,小乐给爷爷安排了“角色扮演”,穿上戏服讲历史。董老勉强套上宽大的汉服,刚讲两句就踩到衣角,差点摔个跟头,直播现场一片混乱。
第三次,小乐要求爷爷边泡茶边讲学,结果董老一心不能二用,要么忘了添水,壶底烧穿;要么讲得入神,茶水溢出,烫了手。
接连失败,董老心灰意冷,决定最后一次直播,之后就彻底放弃。
这次,小乐不再干涉,让爷爷随心而讲。
或许是因为放下了心理包袱,董老不再刻意迎合,回归本色。他选了自己最拿手的《诗经》,从“关关雎鸠”讲到“昔我往矣”,不戏说,不煽情,就是平实而深入地解析诗文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讲到动情处,他闭目吟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睁开眼时,他惊讶地发现,在线人数不知不觉已破万,弹幕也变了风向:
“原来《诗经》这么美!”
“老先生讲得真好,把我听哭了。”
“这才是真正的学者风范!”
更让董老意外的是,直播结束后,书斋的网店订单暴增,不仅古籍销量上涨,连他推荐的文房四宝也一售而空。
小乐欢呼:“爷爷!我们成功了!”
董老却若有所思:“怪哉,老夫并未刻意讨好,为何此次反响如此之好?”
渐渐地,董老明白了:观众并非只爱浅薄娱乐,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自有知音。
此后,董老的直播越发得心应手。他坚持不讲噱头,不博眼球,就是老老实实做学问。出乎意料,这种“反潮流”的风格反而让他脱颖而出,粉丝越来越多,连一些知名学者也来客串讲解。
书斋生意起死回生,还额外收入丰厚,董老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将直播收益的大部分捐出,成立传统文化基金会,资助贫困学子研读国学。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有人赞他高风亮节,有人笑他傻,更多人不解:辛辛苦苦赚钱,为何又要捐出去?
在一次直播中,有观众直接提问:“董老,您为什么不把钱留着安享晚年呢?”
董老微微一笑,答道:“《论语》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老夫开直播,初心是为保住这间书斋。如今目的已达,多余财富,自当回馈社会。耆儒硕望四字,重若千钧,岂是虚名?”
这番话赢得满堂彩,也让“耆儒硕望”这个古老的词汇登上了热搜。
更让董老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他的直播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主动来书斋求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讲堂。
某日,曾经嘲笑他“老古董”的房东来访,不好意思地说:“董老,我想把租金降回去。您这样的学者,是我们这条街的招牌,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董老笑道:“该多少就多少,不必特意照顾。如今书斋经营尚可,付得起租金了。”
夕阳西下,送走最后一位读者,董老独自在书斋内整理书籍。小乐走进来,看着爷爷,忽然说:“爷爷,我现在才真正明白,‘耆儒硕望’不只是一个头衔,更是一种精神。”
董老欣慰地点点头,指着匾额上“守拙斋”三字:“守拙非真拙,硕望不在名。做人做学问,贵在守住本心。”
窗外,华灯初上,古老的街道在暮色中更显韵味。书斋内,七旬老者继续着他的坚守,用最古老的方式,传递着最永恒的价值。
而“耆儒硕望”这个词,也因为这位固执又可爱的老人,在无数年轻人心中,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
喜欢成语大搞笑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成语大搞笑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