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凡的两千块钱在1995年是一笔巨款,足以让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生活一年。但这笔钱对于他将要开启的宏大事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他没有丝毫挥霍,而是将这笔钱掰成了三份。一份他以林杰的名义用一个“竞赛奖金”的借口硬塞给了少年张凡,极大地缓解了张家的燃眉之急;一份用来购买接下来行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资料;剩下的一小部分则作为备用金。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张凡过上了双面人生。
白天他在学校里尽力扮演着“林杰”的角色。他依旧是那个成绩顶尖、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的校草,但他不再像过去那样锋芒毕露,而是变得更加内敛和沉稳,偶尔在课堂上展露出的、超越时代格局的见解让方晴老师愈发欣赏,也让同桌陈静眼中的好奇与日俱增。
而到了晚上和周末,他则一头扎进了那个充满草莽气息的电脑城和旧书市场。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这个时代关于计算机的一切信息。他买回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电脑报刊,甚至斥“巨资”——整整八百块钱,从一个二手贩子手里淘换到了一台二手的386电脑。
当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这台笨重的机器搬回林家时,连一向不怎么过问他私事的赵文茵都忍不住皱起了眉,认为儿子这是在“不务正业”。
张凡没有过多解释。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究。一方面他要将脑海中那些2024年的软件构架和代码逻辑“翻译”成1995年的技术语言,以便后续的开发;另一方面他也在寻找一个人。
一个能将他的构想变成现实的天才。
根据他对电脑城各路人马的打探以及从一些电脑报刊的犄角旮旯里翻出来的只言片语,他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个叫“江城计算机爱好者协会”的民间组织上。
这个所谓的“协会”其实就是一群电脑发烧友自发组织的松散联盟,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每周六下午他们会借用市少年宫的一个旧活动室进行交流。
这个周六张凡骑着车第一次来到了这里。
活动室里烟雾缭绕,空气浑浊,十几个年轻人围着几台宝贝似的电脑唾沫横飞地争论着“腾龙和天龙486的区别”、“光驱到底有没有用”之类的话题。
张凡的到来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他那身“江城一中”的校服在这里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没有急着参与讨论,只是安静地在一旁听着、观察着。很快他的目光就锁定在了一个角落里的年轻人身上。
那个年轻人大概二十岁出头,戴着一副瓶底厚的眼镜,穿着一件洗得发黄的旧衬衫正埋头在一块电路板上,用一把简陋的电烙铁小心翼翼地焊接-t-什么。他神情专注,对周围的嘈杂充耳不闻,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他手中的那块电路板。
他的桌上放着一本翻得起了毛边的、英文原版的《c语言程序设计》。
张凡的眼睛亮了。
他不动声色地走过去看了一眼年轻人正在捣鼓的电路板。只一眼他心里就有了底。那是一块自制的内存扩展卡,设计思路虽然巧妙,但在几个关键的线路上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
他安静地等了十几分钟,直到那个年轻人因为一个电容焊接错误而烦躁地放下烙铁时才用一种平淡的语气开口道:
“如果你把74LS138芯片的第三引脚接到地址线的A15上而不是直接接地,寻址效率应该能提高至少一倍。”
那个年轻人猛地抬起头,镜片后的双眼闪过一道锐利的光芒。他扶了扶眼镜,用一种审视的目光死死地盯着眼前这个穿着校服的“中学生”。
“你……懂这个?”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技术宅特有的怀疑和警惕。
“略懂一点。”张凡笑了笑,然后又指着电路板上的另一处,“而且你这里的旁路电容用得太少了,高频信号过来的时候会产生严重的尖峰干扰。我建议在每个Ic的电源和地之间都加一个0.1微法的瓷片电容。”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在年轻人耳边炸响。
他刚才调试了整整一个下午百思不得其解的症结,竟然被这个貌不惊人的中学生三言两语就点破了!而且对方提出的解决方案精准、老道,完全不像一个业余爱好者!
他呆呆地看着张凡,张了张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我叫林杰。”张凡伸出了手,脸上带着真诚的微笑,“江城一中的。我正在准备做一个软件,需要一个技术方面的高手。我觉得你就是我要找的人。”
年轻人愣愣地看着他伸出的手,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满是焊锡和油污的手,下意识地在衣服上擦了擦才有些局促地握了上去。
“宋……宋阳。”
喜欢重回1995:错位人生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回1995:错位人生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