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琮与赵良弼回到赵府,迎接他们的是早已备好的热水、丰盛的接风宴以及赵府上下的关切。
一番梳洗,褪去号舍沾染的尘埃与疲惫,众人齐聚花厅用膳。席间自是少不了一番问候与轻松的笑谈,但无论是贾琮、赵良弼,还是赵文渊父子,心中都惦记着那刚刚结束的鏖战成果。
膳后,依旧是如乡试结束那般的考评,贾琮与赵良弼则各自凭借过人的记忆,将三场考试中自己所答的经义、论、判、诏、策等文章,尽可能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
赵文渊在贾琮身边,一边看,一边微微颔首,眼中赞赏之色越来越浓。待贾琮全部默写完毕,赵文渊拿起那厚厚一叠文稿,仔细翻阅,时而拍案叫绝,时而捻须沉思。
“好!好!好!”赵文渊连道三个好字,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与自豪,“琮儿,你这三场文章,经义根基扎实,阐发精微,已得圣人精髓;论判诏诰,立足实务,见解深刻,文笔老辣;尤其是这五道策问,切中时弊,所提之策虽略显激进,却皆乃经世良方,非深究朝局、心怀天下者不能为也!依老夫看,此番杏榜题名,已是板上钉钉!名次……恐怕不会出前十之列!”他语气肯定,充满了对爱徒的绝对信心。
赵正诚也在一旁点头附和:“父亲所言极是。师弟之才,远非寻常举子可比。此番答卷,堪称典范。”
对于这个结果,贾琮心中早有预料,但得到老师如此高的评价,仍是躬身谦逊道:“老师、师兄过誉了,皆是老师平日教导有方,学生侥幸发挥而已。”
然而,更让赵文渊父子惊喜的,却是赵良弼。
赵良弼本抱着试一试、练练手的心态入场,心态放松,反而超常发挥。他将自己的答卷默写出来后,赵文渊初时并未抱太大期望,但越看越是惊讶。只见赵良弼的经义文章虽不如贾琮那般锋芒毕露、立意奇崛,却也中正平和,理路清晰,基础极为扎实。论判策问等,虽无惊世骇俗之论,却也条理清楚,言之有物,显示出良好的实务潜力和稳重的性格。
赵文渊放下孙儿的答卷,与儿子赵正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惊喜。
“良弼……你……”赵文渊声音带着一丝激动,“你此番答卷,沉稳有度,根基深厚,远超祖父预期!中试……必然无忧!非但无忧,依老夫看,名次当在中上之列!只要殿试之时稳扎稳打,不犯忌讳,一个二甲进士出身,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殿试如果表现好的话,搏个庶吉士也大有希望!”
赵正诚也难掩喜色,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小子!平日里不声不响,关键时刻竟有如此发挥!真是意外之喜!”
赵良弼自己都有些懵了,他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孙儿……孙儿主要是抱着练手的心态,所以比较平和,又觉得题目不算太难,就按平日所学,尽力去答了……”
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赵府书房内充满了欢快的气氛。一榜双进士,而且名次都可能相当不错,这对于赵家而言,无疑是光耀门楣的盛事。
然而,就在赵府为这“意外之喜”而欢欣鼓舞之时,一场针对贾琮的风暴,已悄然降临荣国府。
贾琮出考场的同一日,一纸来自兵部的公文便被送到了荣国府和宁国府。公文内容言简意赅,却如同惊雷炸响:秋高马肥,北胡犯边,叩击山西、甘肃等地关隘;辽东方面,女真势大,已几乎将朝鲜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下一步兵锋直指辽东已成定局。为应对危局,锻炼勋贵子弟,特令各公侯之家,凡无子弟在边军效力者,需从主脉中遴选一人,即刻送往边关驻守历练,不得有误!
这道命令,看似冠冕堂皇,是为了国家安危,培养将才。但这背后其实是王子腾的推动,他暗中让人上书提出这个建议,为的就是利用大势与规则,逼贾琮离京,无法参加殿试,最好能死在边境!
宁国府首先乱了套。府中男丁仅三人:贾敬出家不管事,贾珍、贾蓉父子。让贾珍去?他舍不下这富贵享乐。让贾蓉去?他是独苗,万一有个闪失,宁国府便绝后了!可若选旁系子弟,又是欺君之罪!贾珍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却想不出两全之策。
荣国府这边,接到公文后,贾赦、邢夫人、贾政、王夫人、贾琏,甚至连贾母都被请到了荣禧堂商议。
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在王夫人和贾赦夫妇的极力推动下,目标直指贾琮。
王夫人一脸“深明大义”,语气却带着难以掩饰的冷意:“琮哥儿虽是读书种子,但如今边关告急,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他年轻力壮,又习过武艺,正是为国效力之时。更何况,这是朝廷明令,我等勋贵之家,理当率先垂范。”
贾赦也忙不迭地点头,他巴不得这个越来越不受控制、甚至到底是不是他儿子都不确定的庶子赶紧离开:“正是此理!琮儿有勇力,去边关正合适!总不能让琏儿去吧?他还要打理府中事务。宝玉身子弱,更不能去。环哥儿、兰哥儿年纪太小,不堪驱使。除了琮儿,还有谁更合适?”
贾政闻言,眉头紧锁,脸上露出几分挣扎与不忍。他捋着胡须,迟疑道:“这个……琮儿刚刚参加完会试,成绩尚未可知。若是……若是他此番得中进士,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再送去边关,岂不是……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他的文才?于国于家,都是一大损失啊!”他到底还存着几分惜才之心和对家族利益的考量。
王夫人立刻反驳,语气尖锐:“老爷!会试结果谁能保证?万一不中呢?难道就让他在家空等三年?如今边关急需人手,正是他报效朝廷、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再说,就算中了进士,难道武将就不是报国了?老祖宗当年,不也是马上得的功名?”她巧妙地将“报国”的大帽子扣了下来。
喜欢红楼:这庶子怎么又争又抢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红楼:这庶子怎么又争又抢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