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中旬的暖阳刚把谷苗晒得挺直,雁归村的核心田就堆起了黑黝黝的肥堆 —— 是老周带着流民组攒了半个月的草木灰混羊粪,按娄烦 “分蘖期肥足,秋收穗满” 的老规矩,这肥得 “三追三盖”:先追草木灰补钾,再盖薄土固肥,最后浇缓苗水促吸收。老周蹲在谷苗旁,手指拨开茎基部,数着分蘖枝:“每株得有三到四个壮蘖,少了就得补肥!”
小吴爹的新工具早备好了 —— 十把 “定量追肥勺”,榆木勺身上刻着刻度,一勺正好半斤,勺柄尾端绑着小木耙,追肥时能顺便扒土盖肥。“以前追肥凭手感,多了烧苗,少了不够,这勺一量就准!” 他给流民青年演示,一勺肥撒在分蘖枝旁,小耙轻轻一扒,土就盖严了,周娃也拿着迷你版追肥勺(小吴爹特意做的),跟在后面学:“爹,俺给小苗喂‘饭’,它就能长壮不?” 老周笑着点头,眼里满是踏实 —— 这是五村联动后的第一个分蘖期,工具齐、技术明,比往年单干时稳多了。
刚追了半亩地,技术流动站的铜铃就响了 —— 是东河村的王村长派人来求助,说他们村的谷苗分蘖少,叶尖还发黄。陆承泽当即带了个 “巡诊组”:老周懂苗情、小吴爹懂工具、晚秋带了测土仪,推着装满备用肥的小车就往东河村赶。路上陆承泽翻着 “分蘖诊断手册”(前几天刚整理的),上面记着:“叶尖黄、分蘖少,多是缺钾缺氮,需补草木灰混羊粪,忌单施氮肥”,这是之前雁归村试种时总结的经验。
东河村的谷田果然透着不对劲 —— 谷苗长得细弱,每株只有一两个分蘖,叶尖像枯了的草。王村长急得直搓手:“俺们按老法子追了尿素,咋越追越差?” 陆承泽用测土仪一测,土壤氮含量超标,钾含量却低:“分蘖期不能单施氮肥,会让苗徒长,抢了分蘖的养分!” 小吴爹赶紧拿出定量追肥勺,教东河村的人混肥:“一斤草木灰混二两羊粪,按每株一勺追,三天就能缓过来!” 晚秋则在田埂上画 “分蘖期禁忌图”,用炭笔写 “忌单施氮肥、忌浇水太勤”,贴在东河村的农具棚上,谁都能看明白。
巡诊组刚忙完东河村,西河村的求助信又到了 —— 他们村缺草木灰,追肥眼看要断档。老周当即给雁归村捎信,让周妻组织妇女们筛草木灰,邻村的李村长也主动说:“俺们村还剩二十袋,先调给西河村,秋收后他们再还!” 五村很快形成了 “物资互助网”:雁归村有多余的草木灰,东河村有储备的羊粪,南村有新做的追肥勺,按 “缺啥调啥、秋收兑粮” 的规矩,小车在五村之间跑个不停,周娃跟着送肥的车去西河村,还带了袋五谷种:“陈爷爷说,撒点五谷在田埂,能保苗壮!”
雁归村的谷田也没闲着。周妻带着妇女们中耕培土,小吴娘手里的小锄下得准,只松表土,不碰分蘖根:“俺们练了好几天,培土半寸正好,能护分蘖,还能防杂草!” 老陈则在田埂上插 “分蘖监测牌”,每天记录每株的分蘖数、叶色,用红笔标壮苗,蓝笔标弱苗:“弱苗得重点补肥,三天查一次,不能让一棵苗掉队!” 傍晚收工时,老陈的记录本上满是红勾:“九成以上是壮苗,比去年强多了!”
春旱的隐忧渐渐浮上来 —— 连续十天没下雨,渠水水位降了半尺,土块一捏就碎。老村长召集五村村长开紧急会,在雁归村的打谷场摆开 “春旱应对预案”:“第一,加固渠坝,把山坳泉眼的水引到主渠;第二,各村挖‘蓄水坑’,下雨时存水;第三,流动站教大伙做‘保墒膜’(用玉米皮编织的简易膜),盖在垄间保水!” 李村长当即拍板:“俺们村出十个劳力修渠坝,再派木匠帮各村编保墒膜!” 王村长也说:“俺们村有口老井,能抽水上渠,缺水时能支援!”
夜里的技术流动站亮着灯。陆承泽和老周整理五村的分蘖数据:雁归村壮苗率 92%,东河村 85%(追肥后提升),西河村 88%,南村 90%,邻村 87%,整体比去年单干时高了近二十个百分点。“规模化农耕的优势就在这,” 陆承泽指着数据,“一村有经验,五村都能用;一村有困难,五村都能帮,抗灾能力强多了!” 小吴爹则在修 “提水工具”—— 给木桶加了个木轱辘,能顺着渠坝推,提水效率能提一倍,晚秋在旁边画 “保墒膜编织图”,标着玉米皮的编织密度:“每寸编三股,才能挡住蒸发!”
二月十六的晨光刚照进谷田,五村的春旱应对就动起来了 —— 雁归村的劳力在加固渠坝,东河村的人在挖蓄水坑,西河村的木匠在编保墒膜,南村的人在清理老井,邻村的人在练习提水。周娃和五村的孩子们一起,在田埂上撒五谷,挂红绸:“陈爷爷说,撒五谷能求雨,挂红绸能保水!” 老周牵着黄牛,和五村的村长一起在渠边走,看着加固好的渠坝,心里满是踏实:“只要五村拧成一股绳,别说春旱,再大的灾也能扛过去!”
晚秋站在渠坝上,看着五村人一起忙碌的场景,手里的测土仪还带着泥土的温度 —— 分蘖期追肥稳了,多村难题解了,春旱预案备了,这就是农耕规模化的真正样子:不是一个村的单打独斗,是五村的同频共振;不是一时的应急协作,是长效的互助机制;不是靠天吃饭,是靠技术和协作抢饭吃。
夕阳西下时,五村的春旱应对准备基本完成 —— 渠坝加固好了,蓄水坑挖好了,保墒膜编了一半,老井也清理干净了。大伙聚在雁归村的打谷场,分着张婶蒸的荞麦馍,喝着周妻熬的小米粥,李村长咬着馍说:“今年有这互助网,有这流动站,俺们肯定能收满仓!” 老周点头,望着远处齐整的谷田:“等灌浆期,咱们再一起防鸟害;等收割时,咱们再一起调打谷机,五村一起干,年年都是丰收年!”
渠沟里的水映着夕阳,泛着粼粼的光,流向五村的谷田 —— 那里,分蘖枝在肥土里壮实起来,保墒膜在田埂上铺开,老井的水在渠里奔涌,而五村的互助网,正像这渠水一样,把规模化农耕的希望,送到每一寸需要的土地里。
喜欢饥荒年代种田忙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饥荒年代种田忙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