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缕天光刚刺破云层,左路队伍终于抵达了隐蔽洞——那是个依山凿出的天然岩洞,洞口被藤蔓和树枝伪装得严严实实,远远望去,只像块普通的山壁。张铁柱刚把百姓往洞里引,就见洞口窜出两个熟悉的身影,是中路的通讯兵。
“张班长!你们可来了!”通讯兵跑过来,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团长和王连长都在里面等你们,右路昨天傍晚就到了,没遇到大麻烦,就打了个小伏击,还缴获了20支三八大盖、1500发子弹!”
张铁柱松了口气,跟着通讯兵往洞里走。洞内宽敞,能容下几百人,地上铺着百姓们带来的干草,中路的老弱正靠在草上休息,孩子们睡得正香;王锐带着2营的士兵在洞口警戒,重机枪架在隐蔽处,枪口对着来路;陈砚正蹲在角落里,借着洞口透进来的天光,在地图上标记着什么。
“团长!”张铁柱走过去,声音还有些沙哑。
陈砚抬起头,见他身上沾着血,身后的百姓虽疲惫却还算安全,心里先松了一半:“路上遇到麻烦了?”
张铁柱点点头,把王小二牺牲的事说了,从怀里掏出那枚平安符和没吃完的糖:“这是小二的,他最后还想着帮娃找爹娘。”
陈砚接过平安符,指尖摩挲着上面的针脚——是普通的红布缝的,上面绣着歪歪扭扭的“平安”二字。他沉默了一会儿,把平安符递给身边的周明轩:“收好,以后找到小二的家人,还给他们。”然后对张铁柱说,“小二是好样的,咱们没白带他出来,等合肥汇合,我给二记功。”
这时,王锐走了过来,手里拿着缴获的武器清单:“团长,右路缴获的20支步枪已经分给后勤兵了,现在咱们三路加起来,有1250支步枪、发子弹、5挺重机枪,还有80箱手榴弹,足够护着队伍去合肥了。”
陈砚点点头,又问:“汤山那边的情况怎么样?二团还能撑多久?”
周明轩赶紧递过电台:“刚才收到师部的最后一封电报,二团在青龙山还在守,但日军16师团主力已经突破前沿,李团长让咱们别管他们,赶紧带百姓去安全区,他们会尽量拖延时间。”
“不能再等了。”陈砚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现在就出发去安全区,拉贝先生那边已经联系好了,他们会在指定地点接应。张铁柱,你带左路走在前面探路;王锐,你带右路断后,重机枪架在马车上,遇到鬼子就打;中路跟我走中间,护好老弱。”
队伍很快重新整装,百姓们听说马上到安全区,都来了精神,有的帮着抬行李,有的给士兵递水。小石头攥着王小二的平安符,紧紧跟在张铁柱身边,走得比之前快了不少——他记着王小二的话,要好好活着,找到爹娘。
从隐蔽洞到安全区,要走半天的路,大部分是田间小路,能避开日军的巡逻队。路上很安静,只有脚步声和偶尔的马蹄声,汤山方向的枪炮声越来越远,想来二团还在坚守。陈砚走在中路最前面,时不时停下来等后面的百姓,见张婶抱着孩子走得吃力,就让她把孩子抱到马背上:“别累着娃,咱们快到了。”
临近中午时,前面的张铁柱突然喊了一声:“看到了!安全区的旗帜!”
百姓们赶紧往前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远处果然有一片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区域,上面挂着红十字旗,还有一面外国旗帜——是拉贝先生的旗帜。有的百姓激动得哭了,互相搀扶着往前跑,小孩们也跟着喊:“到了!到了!”
安全区的门口,几个穿着西装的外国人正等着,为首的是个高个子德国人,留着胡子,正是约翰·拉贝。他看到队伍过来,赶紧迎上来,用生硬的中文打招呼:“你们好!我是约翰·拉贝,欢迎来到安全区!”
陈砚走上前,跟他握手:“拉贝先生,辛苦你了,这是523名百姓,还有我们3团的伤兵,麻烦你帮忙安置。”
拉贝笑着点头,指了指身后的志愿者:“都安排好了,百姓们去那边的棚屋,有吃的和水;伤兵去医疗站,有医生等着。你们放心,在这里,日本人不敢进来。”
百姓们跟着志愿者往里走,张婶抱着孩子,路过拉贝身边时,还给他鞠了一躬:“谢谢先生,你是好人。”拉贝赶紧扶起她:“不用谢,我们都是为了和平。”
小石头走到拉贝面前,举起手里的平安符:“先生,你能帮我找爹娘吗?他们也在南京。”
拉贝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放心,我们有百姓名单,我帮你找,一定能找到你的爹娘。”
陈砚看着百姓们陆续走进安全区,心里终于松了口气。他对拉贝说:“拉贝先生,麻烦你多照顾这些百姓,我们还要去合肥跟大部队汇合,等抗战胜利,我再回来谢你。”
拉贝点点头,又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我的联系方式,要是遇到麻烦,可以联系我。你们是勇敢的中国军人,南京百姓不会忘记你们。”
陈砚接过纸条,小心收好,然后对张铁柱和王锐说:“清点人数,咱们准备出发去合肥。”
士兵们开始集合,百姓们听到他们要走,都围了过来,有的递鸡蛋,有的塞干粮,王大爷还把之前陈砚送的子弹壳递回来:“陈团长,这个你带着,就当俺们跟着你杀鬼子了!”
陈砚没收,又把子弹壳递给小石头:“你拿着,记住今天,记住帮过咱们的人,以后要好好活着,建设家乡。”
队伍渐渐离开安全区,陈砚回头望了一眼,百姓们还在门口挥手,拉贝也举着帽子送别。
喜欢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铁血黔军:从抗战到解放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