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初至安隆
七月的安隆县,群山环抱中的小城笼罩在蒸腾的暑气中。林风乘坐的越野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整整四个小时,窗外连绵的青山如一道天然的屏障,将这片土地与外面的世界隔开。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渐渐变得稀薄,林风能明显感觉到呼吸变得有些急促。
他揉了揉太阳穴,目光落在窗外那些依山而建的吊脚楼上。木质结构的房屋已经有些年头,黑瓦白墙在阳光下显得古朴而沧桑。偶尔能看到几个老人坐在门槛上抽着旱烟,孩子们在泥地上追逐打闹,这一切都提醒着他,这里的生活节奏与榆林截然不同。
林县长,前面就是县城了。司机老张指着远处山坳里的一片建筑说道。
林风顺着方向望去,只见几排低矮的楼房散落在山谷中,最高的一栋不过五层。县政府大院更是显得陈旧,铁门上的油漆已经斑驳脱落,院里的老槐树下,几个工作人员正摇着蒲扇乘凉。
车子驶进大院时,林风注意到办公楼墙面上还残留着去年洪灾的水渍印记。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杂着泥土和草木的气息,还隐约有一丝霉味。这里的一切都在诉说着贫困与艰难。
县委办主任李建国早已等在办公楼前,他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见到林风下车,急忙迎上来握手:林县长,一路辛苦了!郭书记正在办公室等您。
林风跟着李建国走上楼梯,木质楼梯发出吱呀的声响。走廊里光线昏暗,墙上的荣誉榜已经泛黄,最新的一张还是三年前的。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偏远小县的困境。
县委书记郭达康的办公室在二楼最里面。推开门,一股烟味扑面而来。郭达康正坐在一张老式办公桌后批阅文件,见到林风进来,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林风同志,欢迎来到安隆。郭达康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他示意林风坐下,自己却依旧保持着审视的姿态。
林风注意到办公室的简陋:一张掉漆的办公桌,几个文件柜,墙上挂着一幅安隆县地图,上面用红蓝笔标注着各种记号。最引人注目的是窗台上摆着的一排药瓶,暗示着主人不太乐观的健康状况。
安隆是穷县,条件比不了榆林。郭达康点燃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的表情显得更加严肃,去年洪灾后,很多工作都停滞了。你来得正是时候,也是挑战最大的时候。
林风端正坐姿,诚恳地说:郭书记,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享福的。安隆的困难就是我的工作方向。
郭达康微微颔首,但眼神中的审视并未减少:年轻人有干劲是好事,但安隆的情况复杂,不是光有干劲就能解决的。他掐灭烟头,明天的干部大会,你先和大家见个面。具体工作,慢慢来。
从书记办公室出来,林风的心情有些沉重。他能感觉到郭达康的戒备和疏离,这让他意识到未来的工作不会轻松。走在走廊上,几个经过的工作人员都投来好奇而谨慎的目光,没有人主动打招呼。
干部大会在县委礼堂举行。台下坐着全县科级以上干部,林风能感觉到无数道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他在发言中尽量放低姿态:我是来学习的,来干事的,来服务的。希望在郭书记带领下,和大家一起为安隆的发展努力...
话虽如此,他还是敏锐地捕捉到台下不同的反应:有人认真记录,有人交头接耳,还有人面露不屑。特别是常务副县长马国强,始终保持着意味深长的微笑。
散会后,马国强主动走过来:林县长从富裕县来,可要多给我们传经送宝啊。话虽客气,但语气中的试探意味明显。
林风谦和回应:马县长客气了,我还要向你们这些老安隆学习。
安顿在县长宿舍,条件比预想的还要简陋。房间只有十几平米,墙皮有些脱落,家具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款式。最让林风不适应的是公用卫生间和洗澡间,这对于习惯了独立生活空间的他不啻为一种考验。
夜幕降临,林风站在窗前望着安隆的夜景。这里没有榆林的灯火辉煌,只有零星几点光亮在黑暗中闪烁。远处传来狗吠声,更添几分寂寥。
他打开手机,看到夏晚晴发来的信息:到了吗?环境怎么样?
林风拍了一张窗外夜景发过去:到了,一切都好。
照片上只有零星灯火和漆黑的山影。
夏晚晴很快回复:看起来好安静,你要照顾好自己。记得胃药在行李箱外侧口袋。
这条信息让林风心中一暖。他打开行李箱,果然在指定位置找到了胃药。这种被人在远方牵挂的感觉,在这陌生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珍贵。
这一夜,林风睡得并不踏实。床板很硬,窗外不时传来各种声响,让浅眠的他几次醒来。凌晨时分,他索性起床,开始翻阅带来的安隆县资料。越看心情越沉重:财政收入不足榆林的三分之一,贫困发生率高达28%,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但当他看到资料中那些贫困村民的照片时,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这些期待的眼神,正是他来到这里的意义。
(第七十三章完)
喜欢寒门政道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寒门政道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