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实验室提出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蓝图宏伟,但通往目标的道路上横亘着技术与工艺的铜墙铁壁。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将性质迥异、熔点、热膨胀系数天差地别的材料,在微观尺度上精确地“编织”在一起,并确保它们在承受极端冲击时,仍能作为一个协同工作的整体。
传统的制造手段对此无能为力。多材料3d打印技术是唯一的希望,但现有的商用设备,无论是基于激光烧结、熔融沉积还是粘结剂喷射,其精度、材料兼容性和成型效率,都远远达不到“活着的铠甲”所需的标准。
就在团队为此一筹莫展,甚至考虑是否要自行研发专用设备——一个耗时数年且成功率未知的庞大工程时,一个偶然的消息,如同黑暗中透出的一缕微光,引起了陈北玄的注意。
消息来源于林雪团队日常监控的学术情报网络。在国内一所顶尖理工大学的内部学术简报中,简短地提到其机械工程学院的一个小团队,在“微纳尺度多相材料动态可控复合沉积”领域取得了“原理性突破”,并展示了一种“基于超声悬浮与激光诱导向前转移的混合工艺”。
简报用语极其晦涩低调,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其中几个关键词——“微纳尺度”、“多相材料”、“动态可控”、“超声悬浮”——却瞬间触动了陈北玄敏锐的神经。
“立刻联系这个团队!不,我亲自去!”陈北玄当机立断,带着苏桐和一名增材制造专家,连夜赶往那座城市。
在大学一间堆满各种自制仪器、看起来有些杂乱的实验室里,他们见到了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一位年仅三十出头、不修边幅却目光炯炯的副教授,崔浩。他正专注于调整一台布满透镜、超声换能器和精密移动平台的复杂装置。
“崔教授,打扰了。我们对您简报中提到的‘混合工艺’非常感兴趣。”陈北玄开门见山,没有丝毫寒暄。
崔浩抬起头,有些诧异地看着这群不速之客,尤其是感受到陈北玄身上那种非同一般的气场。他推了推厚厚的眼镜,语气带着科研人员特有的谨慎:“那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原理验证,距离实际应用还很遥远……”
“我们需要的,正是颠覆性的原理。”陈北玄目光灼灼,“能否为我们演示一下?”
崔浩犹豫了一下,或许是出于对同行交流的尊重,或许是被陈北玄眼中的真诚与急切所打动,他启动了那台被其命名为“灵枢一号”的原型机。
演示过程并不壮观,甚至有些平淡。在计算机的控制下,一个装有金属纳米颗粒悬浮液的供体基板和一个作为接收体的陶瓷基板被精确对位。超声换能器产生特定的驻波场,将微小的液滴“悬浮”并精确定位;紧接着,一束经过调制的纳秒脉冲激光瞬间掠过供体基板表面,被悬浮液滴吸收能量,产生微爆,将极其微量的材料“推射”向接收体。整个过程在显微镜下进行,几乎无声无息。
但当成型的样品被取出,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陈北玄和苏桐都被深深震撼了。
在陶瓷基板的表面,一个由不同材料构成的、结构复杂的微型齿轮图案清晰可见!金属、陶瓷甚至一种高分子材料,以微米级的精度交替排列,界面清晰,过渡区域极小,仿佛是从一个模子里长出来的!
“我们实现了在常温、常压环境下,对不同物态、不同性质的材料进行微纳尺度的三维‘打印’和‘组装’。”崔浩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但更多的是对技术本身的痴迷,“理论上,只要能被制成纳米悬浮液或粉末,并且能找到合适的激光参数和超声场模式,任何材料都可以被‘打印’到一起。我们甚至能控制不同材料在沉积过程中的冷却速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其微观结构,比如……实现非晶化。”
苏桐激动地指着那个微型齿轮:“这种界面结合力如何?能承受动态载荷吗?”
“初步测试表明,由于是微爆冲击结合和可能的局部冶金反应,界面结合强度远高于传统粘结,接近材料本体强度。至于动态载荷……我们还没有条件进行那种级别的测试。”崔浩老实回答。
陈北玄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激动。他仿佛看到,那堵阻挡在“火种”计划面前的工艺之墙,被这道名为“灵枢”的技术,凿开了一道缝隙!
“崔教授,”陈北玄的声音异常郑重,“您的这项技术,对于国家一项至关重要的尖端防御项目,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在价值。我正式邀请您和您的团队,加入我们,共同将这项技术推向工程应用的极限。我们需要它,来制造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
崔浩愣住了,他看着陈北玄,又看了看那台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灵枢一号”,脸上露出挣扎的神色。这项技术是他的心血,是他的梦想,他从未想过如此早地离开象牙塔。
陈北玄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真正的天才,需要被伟大的目标所召唤。
良久,崔浩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锐利光芒:“你们要做的……到底是什么?”
陈北玄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缓缓说道:“我们要创造的,是能让最锋利的矛,也为之叹息的盾。是能改变未来战争形态的……基石。”
崔浩沉默了片刻,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好!我跟你们干!”
喜欢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