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工程”取得突破的消息,被严格控制在极小的知情范围内。陈北玄深知,在“灰烬”威胁高悬、“瓦尔基里”虎视眈眈的当下,任何关键进展都必须作为战略底牌,深藏不露。然而,内部的振奋是掩藏不住的,实验室里那无声却充满力量的干劲,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说明问题。
这份突破带来的信心,也悄然影响着其他战线。
与“金刚石-安泰”的联合工作组,在经历了初期的相互试探和条件拉锯后,终于进入了实质性的“有限合作”阶段。按照陈北玄设定的框架,双方在719厂严格控制的联合实验室内,就“特定陶瓷材料体系在极端低温环境下的力学性能表征”这一相对狭窄的课题,开始了数据共享和联合测试。
俄方提供了他们在西伯利亚试验场获取的部分低温(-50°c至-70°c)环境下的材料性能数据,虽然关键参数有所保留,但其数据质量和测试条件的严苛性,依然对完善“后羿”材料的全环境模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为对等交换,赵磊团队则按照事先精心准备的“剧本”,向俄方专家“展示”了他们在碳化硅陶瓷烧结过程中,关于“晶粒异常长大与杂质偏聚关联性”的部分研究数据和“失败”案例。这些数据真实(属于早期探索)、分析深入,完美地印证了之前技术交流时提到的“理论瓶颈”,进一步强化了俄方对于719厂主要技术路线仍陷于困境的判断。
联合实验室里,中俄专家围绕着一台经过特殊改装、用于低温测试的材料试验机进行着交流,气氛表面融洽。但林雪布设的监控网络,正以最高的灵敏度,捕捉着俄方人员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次不经意的提问、甚至是对某些非核心设备的多余一瞥。
“他们在试图反向推导我们的烧结工艺细节,尤其是对气氛控制的精确度非常感兴趣。”林雪在每日简报中汇报,“根据微表情分析,他们对赵工团队展示的‘困境’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同情’和‘理解’,这符合他们自身可能也遇到类似难题的预设。”
陈北玄微微颔首。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既利用合作获取了宝贵数据,又成功释放了烟雾弹,将对手的注意力引导至错误的方向。
与此同时,“镜渊”行动也在悄然发挥作用。通过精心控制的渠道释放出去的几个关于“非晶合金快速成型技术瓶颈”和“新型热电材料量子效应不稳定性”的“诱饵”文件,如同投入深水的小石子,虽然没有激起滔天巨浪,但林雪的网络监测到,“瓦尔基里”关联的几个Ip地址对这些信息进行了频繁的访问和下载,其内部的技术评估团队似乎正在对这些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进行研判。
“他们上钩了,至少是部分上钩了。”林雪分析,“这至少能牵制他们一部分精力。而且,根据我们截获的零星通信片段分析,他们似乎对我们在非晶合金领域‘遭遇重大挫折’的消息颇为满意。”
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进行。没有硝烟,没有宣言,只有实验室里数据的涓涓细流,和网络上比特的无声交锋。
然而,真正的惊雷,往往孕育于最深沉的寂静。
这天深夜,陈北玄接到了一条来自林雪的、等级最高的加密信息。信息内容极其简短,却让陈北玄瞬间睡意全无:
“‘灰烬’原型,据信已完成首次平台搭载适配测试。评估:威胁等级,极高。‘野火’已呈蔓延之势。”
平台搭载测试!这意味着“灰烬”不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一个弹头,而是已经与某种发射平台(可能是坦克、战机甚至是舰艇)进行了结合,向着实战化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其形成的战斗力和威胁,将是指数级的增长。
压力,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刚刚因“界面工程”突破而带来的一丝暖意。
陈北玄独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深蓝实验室依旧不灭的灯火。那灯火下,是苏桐和联合小组正在为提升那百分之四十的界面强度而继续奋斗;是崔浩团队在为“灵枢”技术的下一次提速和精度提升而绞尽脑汁;是path A和path c在各自的道路上,向着更高的性能巅峰发起冲击。
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真实不虚的。但在“灰烬”那已然成型的、即将燎原的“野火”面前,这些进步,还远远不够快!不够强!
他拿起内部通讯器,接通了深蓝实验室的值班室,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通知各项目组负责人,明早七点,紧急会议。”
他没有透露具体内容,但所有人都从这反常的时间点和陈北玄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一种山雨欲来的凝重。
无声的惊雷,已然在远方炸响。留给“后羿”的时间,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流逝。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是与死神的赛跑,与国运的共舞。深蓝实验室里的灯火,注定要燃烧得更加炽烈,直到将那名为“灰烬”的野火,彻底扑灭,或者……被其吞噬。
喜欢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