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覆着一层薄雪,在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光。富察尔康踩着积雪走向养心殿,心中盘算着即将面圣的要务。
缅甸边境虽已平定,但战后重建、边贸重开等事宜千头万绪,都需要他这兵部尚书一一过问。
“富察大人留步。”一个小太监匆匆赶来,压低声音,“皇上今早心情不佳,大人说话还需谨慎些。”
尔康会意,塞过一锭银子:“多谢公公提醒。”
踏入养心殿,一股暖意扑面而来。乾隆正批阅奏折,眉头紧锁,见尔康进来,只是略一颔首,示意他稍候。
尔康垂手静立,目光快速扫过御案。几份摊开的奏折上,赫然有云南巡抚的印信——想必又是边境事宜。
良久,乾隆放下朱笔,揉了揉眉心:“尔康啊,你来看看这个。”他将一份奏折推过来。
尔康双手接过,快速浏览。奏折是云南巡抚所上,禀报边境贸易重开后,缅甸商人大量涌入,其中混有不少可疑分子,恐生事端。
“臣以为,边境开贸利大于弊。”尔康谨慎道,“至于可疑分子,可加强稽查,但不能因噎废食。”
乾隆颔首:“朕也是此意。但和珅等人极力反对,说这是养虎为患。”他冷哼一声,“朕看他们是另有所图。”
尔康心知乾隆指的是和珅一党担心边境和平会削弱他们在军需采购中的油水。但这话不能明说,只道:“和中堂也是为国担忧。不如由臣亲自前往边境巡视,确保万无一失。”
乾隆眼睛一亮:“好!就由你代朕巡视云南边境,全权处理相关事宜。若有宵小作乱,先斩后奏!”
“臣遵旨。”尔康躬身领命。这正是他想要的——远离京城是非之地,巩固在边境的影响力。
离京前,尔康特意拜访傅恒。
“你这次去云南,务必小心。”傅恒叮嘱道,“和珅可不会坐视不理。你在边境的一举一动,都会有人盯着。”
尔康点头:“晚辈明白。此次前往,明为巡视,实则是要彻底清除和珅在边境的势力。”
傅恒满意地捋须:“你有此心,甚好。记住,边境安宁,则国家安宁。你在那里站稳脚跟,将来朝中才有更多话语权。”
离开傅府,尔康又去了上书房。东儿——如今已正式改名绵德——正在习字,见父亲来了,忙起身行礼。
尔康检查了儿子的功课,满意地点头:“绵德,阿玛要离京一段时间。你在宫中要好生读书,听师傅的话,照顾好额娘。”
绵德虽然年幼,却已显露出超乎年龄的沉稳:“阿玛放心,儿子一定勤勉用功,不让阿玛失望。”
看着儿子稚嫩却坚定的脸庞,尔康心中欣慰。绵德入上书房后,不仅学业进步神速,与皇子们的关系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卑不亢,又知进退,深得乾隆喜爱。
三日后,尔康启程前往云南。紫薇带着绵德到城外送行。
“边境艰苦,你要多加小心。”紫薇为尔康整理披风,眼中满是不舍。
尔康握住她的手:“放心,我会尽快回来。你在家中要好生照顾自己,若有难处,可去找傅恒大人或太后。”
他又蹲下身,对绵德道:“记住阿玛的话,不仅要读圣贤书,更要明事理、知进退。”
绵德郑重答应:“儿子记住了。”
望着妻儿的身影消失在官道尽头,尔康深吸一口气,扬鞭策马。前方等待他的,是新的挑战与机遇。
云南边境的情形比尔康预想的还要复杂。和珅在京城的势力虽然大减,但其党羽仍在军中盘根错节,与当地土司、商贾勾结,暗中阻挠边境贸易。更棘手的是,缅甸方面也有不少人对和约不满,时常制造事端。
尔康到任后,没有急于行动,而是先深入边境各地明察暗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
一个月后,他开始了雷厉风行的整顿。
首先,他以“整肃军纪”为名,将几个和珅心腹将领或调离或革职,换上一批自己提拔的年轻将领。这些年轻人大多出身寒门,有才干却无背景,对尔康忠心耿耿。
其次,他重新划分了边境贸易区,设立严格的稽查制度,既保证贸易畅通,又防止可疑分子混入。
最重要的是,他亲自会见缅甸方面的重要人物,包括慕沙公主的弟弟——新任缅甸边境总督梭温。
“富察大人,久仰大名。”梭温汉语流利,态度却不甚友好,“家姐常提起您。”
尔康不卑不亢:“梭温总督年轻有为,尔康也早有耳闻。令姐可好?”
梭温冷哼:“托大人的福,家姐一切安好,只是至今不愿谈婚论嫁。”言语中明显带着怨气。
尔康心中了然。慕沙果然还未放下过去。但他面上不动声色:“公主金枝玉叶,自有良缘。今日尔康前来,是为商讨边境互市细则...”
几次会谈下来,梭温虽然态度冷淡,但不得不承认尔康的方案公平合理,既维护了大清利益,也给了缅甸足够好处。加上慕沙从旁劝说,梭温最终接受了尔康的大部分提议。
边境贸易日趋繁荣,两地百姓受益匪浅。尔康的声望在边境地区日益高涨。
然而,朝中的风波却并未平息。
这日,尔康接到京城密报:和珅联合一些保守派大臣,联名弹劾他“专权跋扈,结交外藩,图谋不轨”。更险恶的是,他们不知从何处得到尔康与慕沙公主在缅甸时期的几封通信——当然是经过篡改的——作为“证据”。
乾隆虽然信任尔康,但面对众多大臣的联名弹劾,也不得不下旨召尔康回京解释。
尔康接到圣旨,并不惊慌。他早有准备。
回京前,他特意去见了梭温一面。
“梭温总督,尔康即将回京。边境事宜,还望总督多多费心。”尔康道。
梭温态度已缓和许多:“富察大人放心,梭温不是不知轻重之人。边境安宁,于两国都有利。”
尔康点头,忽然道:“总督可知,朝中有人正在诬陷尔康与令姐有私?”
梭温一愣,怒道:“何人如此无耻?”
尔康叹息:“些宵小之徒,不足挂齿。只是他们篡改了我与令姐当年的通信,作为所谓。尔康倒无所谓,只怕有损令姐清誉。”
梭温勃然大怒:“岂有此理!家姐与大人清清白白,那些信件都是商讨正事!我这就修书一封,向大清皇帝说明真相!”
尔康要的就是这个。他谦逊道:“怎敢劳烦总督...”
梭温却是个急性子:“大人不必多说!家姐的清誉岂容小人玷污!我这就写信!”
尔康心中暗喜。有梭温这封亲笔信,再加上他手中的真正原件,足以粉碎一切谣言。
回京途中,尔康又接到另一个消息:五阿哥永琪和小燕子决定离开京城,前往大理隐居。
尔康早有预料。永琪志不在江山,与小燕子情深意重,离开是迟早的事。他立即修书一封,派人快马送予永琪。
信中,尔康不仅表示理解和支持,还附上一张银票和一份大理地产契约——这是他早已为永琪准备的退路。
永琪接到信后,感激不已,回信道:“尔康知我!此生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尔康收起信,心中感慨。成全永琪,既是全朋友之义,也是向乾隆表明心迹——他富察尔康不参与任何皇位之争。
回到京城,尔康立即面临一场风暴。
养心殿内,气氛凝重。乾隆面色阴沉,看着跪在下面的尔康:“富察尔康,这些弹劾奏折,你作何解释?”
尔康从容不迫:“皇上明鉴,这些纯属诬陷。臣与慕沙公主清清白白,所有通信都是商讨两国正事。臣这里有其弟梭温总督的亲笔证词,以及所有信件的原件,请皇上过目。”
太监将证物呈上。乾隆仔细翻阅,面色渐缓。
这时,和珅党中的一人急道:“皇上,富察尔康与缅甸公主通信是实,纵无私情,也有专权之嫌!边境事务当由地方官员处理,何须兵部尚书亲自与外国总督通信?”
尔康不慌不忙:“回皇上,边境事务关乎国家安危,臣不敢怠慢。所有重要决定,臣都已奏报皇上批准。与梭温总督通信,是为更快更好地落实皇上旨意。若这是专权,臣甘愿受罚。”
乾隆终于露出笑容:“尔康用心国事,何罪之有?倒是你们...”他冷冷扫过那些弹劾的大臣,“捕风捉影,诬陷忠良,该当何罪?”
众臣吓得跪地求饶。
乾隆冷哼一声:“念你们初犯,革职罚俸,以观后效。若再敢生事,严惩不贷!”
风波平息,尔康再次化险为夷。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朝中敌视他的势力仍在,必须尽快巩固自己的地位。
机会很快来了。这年秋天,乾隆决定举行规模空前的木兰秋狝,所有皇子、重臣都要随行。尔康明白,这是展示实力、巩固圣眷的绝佳机会。
秋狝场上,旌旗招展,骏马奔腾。尔康虽为文臣,但骑射功夫毫不逊色,屡屡射中猎物,引得乾隆连连称赞。
更令人惊讶的是,年仅十岁的绵德也表现出色,小小年纪就能骑射,甚至猎到了一只鹿。乾隆大喜,当场赏赐黄马褂。
“尔康教子有方啊!”乾隆对傅恒称赞道,“绵德年纪虽小,已有大将之风!”
傅恒笑道:“皇上过奖了。都是尔康严格要求的结果。”
这时,一阵骚动传来。原来是一只猛虎突然出现,惊了马队,直冲向皇子们的区域。
侍卫们慌忙护驾,乱作一团。眼看猛虎就要扑向十五阿哥,千钧一发之际,尔康策马冲来,一箭射中虎眼。
猛虎负痛狂吼,转向尔康扑来。尔康临危不乱,又是一箭,正中虎喉。猛虎踉跄几步,轰然倒地。
全场寂静片刻,随即爆发出欢呼声。
乾隆亲自下马,扶起跪地请罪的尔康:“何罪之有?你救驾有功,当赏!”他解下随身玉佩赐予尔康,“此玉佩随朕多年,今日赐你,见玉佩如见朕面!”
“臣谢主隆恩!”尔康叩首。心中明白,这不仅仅是赏赐,更是一种无声的承诺——乾隆在向他保证未来的地位。
“阿玛,您看到了吗?”他轻声自语,“儿子没有辜负您的期望。”
就在这时,慕沙公主来京,朝堂上,慕沙叩见皇帝后,目光复杂地看了眼尔康,接着转向乾隆,“陛下,慕沙此次前来,还为带来父王的另一个请求。”
乾隆挑眉:“哦?但说无妨。”
慕沙正色道:“缅甸愿与大清永结盟好,为表诚意,父王愿将缅甸公主下嫁大清宗室。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全场哗然。尔康心中一震,突然明白慕沙的真正来意——她要以自己的婚姻,彻底终结过去的感情,为两国缔结新的纽带。
乾隆沉吟片刻,目光扫过在场宗室子弟,最后落在尔康身上:“尔康,你以为如何?”
尔康深吸一口气,郑重道:“臣以为,此乃两国之幸。但联姻人选需慎重,既要门当户对,又要两情相悦,方能长久。”
乾隆颔首:“说得有理。朕会慎重考虑。”
慕沙看向尔康,眼中闪过一丝释然的笑意。她知道,尔康这是在委婉地表达对她的关心——不希望她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宴会结束后,尔康找到慕沙,真诚道:“公主何必如此?婚姻大事,关乎一生幸福...”
慕沙打断他:“尔康,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既然不能嫁与心爱之人,不如嫁与对国家有益之人。”她微笑,“你放心,我会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不会委屈自己。”
尔康心中感慨,终是躬身一礼:“祝公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慕沙看着他,轻声道:“你也一样。要永远幸福下去。”
望着慕沙远去的背影,尔康心中百感交集。这个曾经让他险些迷失的女子,最终以这种决绝的方式,为他们的过往画上了句号。
回到府中,紫薇迎上来,眼中带着担忧:“尔康,慕沙公主她...”
尔康握住她的手:“放心,一切都过去了。她来是为了两国邦交,也是为了彻底告别过去。”
紫薇依偎在他怀中:“尔康,我们要永远在一起,再也不分开。”
“好,永远在一起。”尔康轻声答应。
窗外,月光如水。尔康望着满天星斗,心中平静而坚定。
乾隆三十五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十一月,乾隆突然病倒,虽经太医精心调理,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立储之事再也拖延不得。
腊月初一,乾隆召所有重臣和皇子到养心殿。病榻上的皇帝虽然虚弱,但目光依然锐利。
“朕年事已高,立储之事不能再拖。”乾隆声音低沉却清晰,“朕决定立十五阿哥永琰为皇太子。”
殿内一片寂静,随即响起一片“皇上圣明”之声。
乾隆继续道:“太子年轻,需得力辅佐。朕特命富察尔康为太子太师,与傅恒、刘墉等共同辅政。”
尔康叩首:“臣遵旨。必当竭尽全力,辅佐太子。”
乾隆满意地点头,又对永琰道:“永琰,尔康是国之栋梁,你要多向他请教,不可怠慢。”
永琰恭敬答应:“儿臣谨遵皇阿玛教诲。”
退出养心殿时,尔康感受到各方投来的复杂目光——有羡慕,有嫉妒,更有警惕。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真正站到了权力的巅峰,也站到了风口浪尖。
傅恒与他同行,低声道:“尔康,辅政大臣不好当。你要格外小心。”
尔康郑重道:“晚辈明白。必当谨言慎行,不负皇上重托。”
乾隆三十六年的春天,皇上病情加重,已不能理政。太子永琰监国,尔康等辅政大臣实际执掌朝政。
这日,尔康正在批阅奏折,绵德匆匆进来:“阿玛,太子召您即刻进宫。”
尔康心中一凛。近来太子对他似乎有所疏远,反而亲近一些保守派老臣。恐怕又有变故。
养心殿内,太子永琰面色凝重:“富察大人,近日有御史弹劾你专权跋扈,结党营私。你可有话说?”
尔康从容道:“殿下明鉴。臣执掌朝政,难免得罪一些人。但臣所作所为,皆为国家社稷,问心无愧。”
永琰沉吟片刻,忽然道:“朕听说你与缅甸公主仍有书信往来?”
尔康心中一震,知道这是有人又在拿旧事做文章。他正色道:“殿下,臣与慕沙公主确有书信往来,但都是商讨两国事务,绝无私情。所有信件都有存档,殿下可随时查阅。”
永琰盯着他看了良久,忽然笑道:“太师多虑了。朕自然信得过你。只是朝中流言纷纷,朕不得不问一句。”
尔康叩首:“臣明白。殿下能直言相问,正是明君之风。”
退出养心殿,尔康心中雪亮:太子这是在敲打他。年轻皇帝即将登基,首先要做的就是巩固权力,防范权臣。他富察尔康位高权重,自然首当其冲。
回到府中,尔康立即召来永璂:“绵德,阿玛要你去做一件事。”
绵德恭敬道:“阿玛请讲。”
尔康压低声音:“太子即将登基,必会重用自己亲信。我要你主动请缨,前往边境历练。”
绵德惊讶:“阿玛,这个时候我怎能离开京城?”
尔康意味深长道:“正是这个时候才要离开。记住,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你在边境建立功业,将来才有更大作为。”
绵德似懂非懂,但素来信任父亲:“儿子遵命。”
三日后,绵德上奏,自愿前往云南边境历练。太子准奏,还特意赏赐鞍马兵器,以示恩宠。
尔康又做出一系列安排:逐步交出手中的部分权力,推荐太子亲信接任;让紫薇多进宫陪伴太后和太妃,巩固内廷关系;自己则称病在家,减少参与朝政。
这些举动果然让太子放心不少,对尔康的态度重新转为尊重。
乾隆三十六年冬,乾隆驾崩,太子永琰即位,改元嘉庆。尔康作为辅政大臣,主持丧仪,扶柩安葬,一切井井有条。
新帝登基后,论功行赏。出人意料的是,尔康上表请辞所有实职,只保留虚衔。
嘉庆帝再三挽留,尔康坚持请辞:“臣年事已高,恐难胜任。愿陛下另择贤能,臣愿以余生教导皇子,报效皇恩。”
嘉庆最终准奏,加封尔康为一等公,赐金鞭一把,可随时入宫觐见。尔康的儿子绵德因在边境立功,被擢升为云南巡抚,成为最年轻的封疆大吏。
朝中众人看不懂尔康的急流勇退,只有傅恒等少数人明白他的深意——在新帝登基之初主动让权,既是表明忠心,也是为子孙铺路。
果然,嘉庆亲政后,清洗了不少前朝老臣,但尔康一家因早早退让,反而备受礼遇。绵德在云南政绩卓着,深得嘉庆赏识。
嘉庆五年的春天,尔康已是花甲之年。这日,他正在府中教导孙子读书,突然接到宫中急召:嘉庆帝病重,召他即刻入宫。
养心殿内,嘉庆面色苍白,握住尔康的手:“太师,朕...朕恐怕不行了。皇子年幼,朕要托付给你了...”
尔康老泪纵横:“陛下放心,老臣必当竭尽全力,辅佐新君。”
嘉庆驾崩后,六岁的皇长子继位,改元道光。尔康作为四朝元老,再次被任命为辅政大臣。
这一次,尔康没有再推辞。他知道,大清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需要他这棵老树再撑一段时间。
道光三年的冬天,尔康病逝于府中,享年七十二岁。临终前,他将绵德叫到床前,留下最后遗言:“忠君爱国,谨言慎行,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道光帝追赠尔康为太师,谥号“文忠”,配享太庙。绵德继承父志,成为新一代朝廷重臣。
富察尔康的一生,从额驸到权臣,从福尔康到富察尔康,历经四朝风雨,始终屹立不倒。他改变了个人命运,影响了朝廷格局,最终成为大清王朝的一段传奇。
紫禁城的红墙依旧,只是换了人间。但富察尔康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青史之中。
喜欢渣男从良记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渣男从良记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