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京城四少”那短暂而光怪陆离的交集,如同投入燕园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涟漪过后,湖水复归深邃。
陈默非常清楚,那些权与色的浮华表象,不过是这个波澜壮阔大时代的边角料,真正的硬核,始终是知识、是思想、是能把握时代脉搏的真本事。
于是,他像一块被狠狠扔回知识海洋的海绵,以更凶猛的速度和贪婪,重新投入到他的“魔鬼计划表”中。
宿舍、图书馆、教室、食堂…四点一线的生活轨迹精确得如同瑞士钟表。
室友们尚未归来,406宿舍成了他一个人的绝对领域,墙上那张色彩斑斓的计划表,就是他的行军图。
书桌上,堆垒的书籍高度再创新高。
左边是砖头般的《法学原理》、《合同法详解》、《公司法案例汇编》,右边是能砸晕人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计量经济学模型》、《博弈论导论》,中间还夹杂着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各种颜色的笔记和标签从书页中探出头,像一片片饥渴的思维触角。
“啊啊啊!这个效用函数和边际替代率的关系到底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脑子要烧掉了!”
陈默抓着一头利落的短发,对着满纸的数学推导符号发出哀嚎,眼神却兴奋得发亮,“但是…解出来的这一刻…好爽!”
内心oS:“这就是知识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吗?被虐得死去活来,最后还会爱上这种感觉?社畜之魂,果然对‘攻克难关’有着变态的执着!”
他时而埋首于复杂的法学案例,分析法官判决背后的法理逻辑和社会效应(内心oS:“这个判例明显受到了当时政策的影响,法治的独立性任重道远啊…”);
时而沉浸在抽象的经济学模型中,用数学工具推演市场行为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内心oS:“这个模型假设太理想化了,得把制度摩擦和人性变量加进去才好…”);
时而又跳脱出来,思考管理学中如何激励组织、分配资源。
更奇妙的变化,在他脑海中悄然发生。
那些原本分散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开始不再安分守己,而是相互碰撞、勾连、融合。
当他分析一个国有企业改制的案例时,经济学的效率原则会自动跳出来评估改制方案的优劣(“产权明晰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法学的公平程序和产权保护理念会立刻跟进(“但程序必须合法,职工安置必须依法保障”);
管理学的组织变革理论则会提供具体操作层面的思路(“需要新的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重塑”);
而所有这些,又会立刻被放置到政治学那个“改革、发展、稳定”的宏大框架下进行审视(“必须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但不能引发社会震荡”)。
他甚至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在“梦巴黎”看到的消费现象(“这是经济开放带来的消费主义萌芽”),联想到王栋刘鑫的行为(“这是权力寻租和阶层固化的微观体现”),联想到吴厂长的遭遇(“这是法治不彰背景下个体在权力面前的脆弱”)…
各种学科的知识点,如同他大脑中一支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被一个统一的指挥官(他那拥有未来视野和社畜经验的灵魂)调动起来,进行联合作战,从不同角度剖析同一个问题,形成立体而深刻的认知。
这种融会贯通的感觉,让他时常陷入一种“心流”状态,忘记时间,忘记疲惫。
内心oS:“我好像…有点悟了?这就是跨学科思维的魅力?前世那种碎片化、工具化的学习,跟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弱爆了!果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得自己学会做广播体操才能看得更远!”
在这种高强度、高浓度的思维淬炼中,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开始在他脑海中孕育、成形。
某天深夜,他合上最后一本专着,宿舍里只剩下台灯昏黄的光晕和窗外隐约的虫鸣。他摊开一本全新的笔记本,拿起笔,在扉页上郑重地写下一行字:
《转型期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与法治建设的互动关系初探——基于效率、公平与稳定三维框架的分析》
这个题目,在90年代初的中国学术界,显得格外超前甚至大胆。
当时的主流讨论还更多地集中在“计划还是市场”、“姓社还是姓资”的层面,而他已经开始试图将“法治”这一更具根本性的变量,与火热的经济改革进行深度捆绑,并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他开始奋笔疾书,勾勒提纲:
“一、引言:改革进入深水区,单纯的经济政策调整已不足以应对系统性风险…”
“二、效率维度:产权制度改革与市场经济法治基础的构建(经济学+法学)…”
“三、公平维度:社会保障、反垄断与法律救济途径(法学+政治学+经济学)…”
“四、稳定维度:渐进式改革、社会矛盾化解与法治秩序(政治学+社会学+法学)…”
“五、互动模型:构建改革与法治建设的正向循环机制…”
“六、案例初步分析:以乡镇企业崛起、国企改制困境、金融市场乱象为例(结合观察)…”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写着写着,他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豁然开朗,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与无数先贤和未来的趋势进行对话。
他知道这篇论文以他现在的积累和身份,可能还无法发表在最顶级的刊物上,但其思想的锋芒和跨学科的视角,足以作为他对自己现阶段学习成果的一次总结和升华,也更像是一份提交给未来的自己的“战略规划书”。
内心oS:“这玩意儿写出来,估计能吓秦教授一跳吧?不过…好像有点过于锋芒毕露了?不管了,先写出来再说!憋不住了啊!”
在这个万籁俱寂的夏夜,燕园一角,一个重生的灵魂,正以一种超越时代的速度和深度,完成着一次关键的思维升华与学术攻坚。
窗外的北京城在沉睡,而思想的火花,却在此刻剧烈地燃烧。
喜欢重生之从高考状元到权力巅峰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之从高考状元到权力巅峰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