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日记的真相
林夏的指尖在日记本的纸页上划过,指腹蹭过那些她曾反复描摹的字迹——“邻里互助抗规则”“营养剂让体重稳步上涨”“16岁生日收到增重蛋糕”……每一个字都曾带着她对未来的期待,此刻却像淬了冰,凉得刺骨。
小陈日记的最后一页就摊在旁边,字迹潦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与她日记本上的字迹重叠在一起时,竟连那个被她涂掉又重写的“饼”字(原本写成了“并”)都分毫不差。林夏猛地翻到自己日记的第37页,那里画着她幻想中母亲送来的蛋糕,奶油上的草莓歪歪扭扭,而小陈日记里同样画了这个蛋糕,连草莓上的小黑点位置都一模一样。
“不可能……”她喃喃自语,指尖抖得厉害,不小心碰倒了桌角的墨水瓶,深蓝色的墨水瞬间漫过画着蛋糕的那一页,像极了赵爷爷被带走那天,天边沉下来的阴云。
她想起三个月前得到这本日记本时的情景。那天社区刚贴出“鼓励记录幻想以促进增重”的通知,规则组的人挨家挨户发本子,说“把愿望写下来,更容易实现”。她当时信了,甚至因为本子封面印着“未来可期”四个字而偷偷红了眼眶。
现在想来,从那时起,陷阱就已经布好了。
林夏疯狂地翻着日记,那些她以为源自内心的幻想,其实全是规则组的“命题作文”。第12页写“希望张凯的奶奶能分到特供粮”,而小陈日记里写“规则组给卧底家庭发特供粮,用于引诱他人违规”;第45页写“相信巡逻队里有好人”,小陈日记里则标注“巡逻队全是‘执行豁免者’,负责筛选听话的居民”;最让她浑身冰凉的是第80页,她写“幻想里的增重都是真的,只要坚持就能实现”,旁边被人用红笔批了一句“心理诱导成功,编号734(她的居民编号)已入套”。
“入套……”林夏重复着这两个字,突然想起每次交日记给规则组“盖章认证”时,那些人意味深长的笑。他们根本不是在鼓励幻想,而是在收集每个人的弱点——谁渴望亲情,谁依赖同伴,谁害怕孤独,然后把这些弱点变成控制的枷锁。
窗外传来巡逻车的声音,林夏下意识地想把日记本藏起来,却发现根本无处可藏。这本子的厚度、纸张的材质,甚至装订线的针脚,都和小陈日记完全一致,显然是同一批印刷品。规则组早就设计好了一切,连“幻想”的内容都提前定好了模板,只等着居民们心甘情愿地钻进来。
她摸到日记本最后一页夹层里的东西——那是王奶奶死前塞给她的,半张被血浸透的配给票。王奶奶当时说“这是能换特供粮的凭证”,现在看来,那不过是规则组用来筛选“潜在反抗者”的诱饵。就像她日记里写的“相信善良能对抗规则”,不过是规则组用来判断谁更容易被拿捏的标准。
“所有幻想都是规则组的心理诱导……”小陈日记里的这句话像重锤,一下下砸在林夏的心上。她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幻想总在“接近现实”时破灭——因为那些希望本就是精心设计的海市蜃楼,目的是让她在追逐幻影的过程中,乖乖接受规则的摆布。
比如她幻想“赵爷爷能平安度过严冬”,结果老人因为给她半块馒头被标为“异常”;她幻想“张凯的计划能成功”,却不知计划早已通过日记内容传到了规则组耳朵里;甚至她此刻握着的钢笔,都是规则组发的“幻想专用笔”,笔尖藏着微型扫描仪,把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传了回去。
墨水瓶里的墨水还在蔓延,吞噬着那些歪歪扭扭的草莓,像在嘲笑她的天真。林夏突然抓起日记本,想把它撕得粉碎,却在抬手的瞬间停住了——纸页间飘落一张她夹在里面的小纸条,是上次去社区医院时,医生塞给她的,上面写着“日记本是监控器,别信上面的引导”。
当时她以为是恶作剧,现在才明白,那是有人在绝望中递来的救命稻草。
巡逻车的声音越来越近,林夏迅速将小陈的日记和自己的日记本塞进灶膛,又把那张救命纸条藏进衣领。火焰舔舐着纸页,那些曾让她心生温暖的幻想被烧得蜷曲、变黑,最后化为灰烬,飘在空中时,竟像极了赵爷爷被带走那天,天上飘的雪。
“734号居民,规则组例行检查,开门。”门外传来巡逻队员的声音,带着公式化的冷漠。
林夏深吸一口气,擦掉脸上的泪,将灶膛的火拨得更旺些。灰烬在热浪中升腾,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幻想彻底死了,而真正的反抗,才刚刚开始。她不能让那些被日记困住的人白白牺牲,更不能让规则组以为,几句虚假的幻想就能永远锁住人心。
灶膛里的火光映在她眼里,不再是幻想中温暖的希望,而是带着锋芒的、未熄的火星。
喜欢失去控制的体重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失去控制的体重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