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的瞬间,飞云县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旋即又爆发出巨大的、混杂着解脱、狂喜、茫然与空虚的声浪。凌空走出考场,夏日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刺得他微微眯起眼。耳边的喧嚣似乎隔着一层薄膜,他感到一种奇异的抽离感。十二年的奔跑,在交卷铃响的那一刻骤然刹停,巨大的惯性让他整个人都有些发飘。
“‘后高考真空’与‘系统待机状态’”
预期的狂喜并未立刻涌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巨大的、无所适从的空旷感。
不需要早起晨读,不需要熬夜刷题,不需要规划每一分钟的效率。那些曾经填满生活每一个缝隙的“任务”瞬间清零。凌空的【时间管理:熟练】模块失去了目标,陷入了一种空转状态。
第一天,他睡到日上三竿,醒来时看着透过窗帘的光斑,竟有些恍惚。
第二天,他下意识地坐到书桌前,手伸向习题册的方向,才猛然意识到已经不需要了。那种感觉,就像肌肉记忆失去了依附的对象。
第三天,他打开电脑,看着项目文件夹,却提不起丝毫兴致。那个曾经让他废寝忘食的原型机,此刻仿佛失去了魔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后高考真空”状态。所有的精力、所有的专注、所有的目标感,都被那场考试极度地压缩后又骤然释放,留下了一片需要时间填补的空白。
凌爸爸凌妈妈似乎很理解这种状态,没有过多打扰他,只是默默变着花样做好吃的,家里总是弥漫着令人安心的食物香气。这种无言的包容,成了凌空在这段“系统待机”期里最稳定的支撑环境。
他偶尔会骑着自行车在县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看着熟悉的街道、河流、广场上嬉闹的孩子、树下乘凉的老人。世界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运转,并未因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而有丝毫改变。这种认知,带来一种奇特的安慰,也带来一丝微妙的失落。
“‘答案核对的拉锯战’与‘概率的折磨’”
尽管官方一再强调考后不要对答案,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班级群里,各种来源不明、真假难辨的“参考答案”开始流传,引发一阵阵或哀嚎或庆幸的浪潮。
凌空一开始是拒绝的。他的【理性判断:精通】告诉他,这毫无意义,只会徒增焦虑,且错误答案的误导性极强。
但赵强一个接一个的电话轰炸,苏晓晓在群里@所有人惊呼“那道题我果然错了!”,甚至林雪都私发了他一道有争议的物理题求解过程……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
他终于还是没忍住,点开了那些文档。
过程如同一场精神上的拉锯战。看到与自己答案一致的,心中稍安;看到不一致的,心脏便会猛地一沉,随即【逻辑推理】和【知识库】全速启动,疯狂回溯解题过程,试图证明自己的正确,或者,无奈地承认失误。
每一道不确定的题,都是一次概率的折磨。他会下意识地计算因此可能丢失的分数区间,以及这对最终排名可能产生的影响。【概率论:熟练】在此刻变成了一种痛苦的源泉,因为它清晰地展示了各种可能性的分布,却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在一次和苏暮雨的线上聊天中,他忍不住提起了某道争议很大的数学大题。
暮雨沉默了几秒,回复道:“我也不能确定。但当时我的思路是……你觉得呢?”
他们没有试图说服对方,只是各自陈述着自己的推理逻辑。这种交流,不像核对,更像是一种分享和分担。最终,两人都同意“等待最终结果是最好的选择”。和她聊完,凌空心中的焦躁似乎平复了不少。她的冷静和包容,像一种温和的缓冲剂。
“‘散伙饭’与‘情感数据流的峰值’”
成绩公布前,班级组织了“散伙饭”。这个词带着一丝故作洒脱的伤感,但无法掩盖其下奔涌的情绪。
餐厅里吵吵嚷嚷,气氛热烈得近乎悲壮。平时严肃的老师们也放下了架子,挨桌接受着学生的敬酒(以饮料代酒)。回忆、感谢、祝福、甚至过往的小摩擦,都在这一刻被融解,化作杯中的饮料和有些哽咽的话语。
凌空不是善于煽情的人,但身处其中,仍被这种集体的情绪洪流深深裹挟。【情感感知:熟练】持续接收到超负荷的信号:欢笑下的不舍,闹腾背后的珍惜,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
赵强抱着凌空,嗓门巨大:“空哥!以后去了大学,有人欺负你报我名字!虽然可能不管用……但兄弟心意到了!”
苏晓晓眼睛红红的,挨个给大家发她手绘的、画着每个人q版头像和祝福语的小卡片。
林雪也难得地没有分析菜品热量,而是很认真地对凌空说:“保持联系。你的项目数据,我很感兴趣后续进展。”
轮到苏暮雨时,她只是举起杯子,微笑着看着凌空,眼神清澈而温暖,轻声说:“凌空,祝你前程似锦。”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凌空心湖中漾开层层叠叠的波纹。他举起杯,与之轻轻一碰,千言万语在喉咙口滚动,最终只化为一句:“你也是。”
这一刻,所有能用数据衡量的东西——成绩、排名、学校录取线——都暂时褪色。占据绝对主导的,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浓烈而真挚的情感连接。凌空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这三年,他收获的远不止是知识和高效率的学习技能,更是这些鲜活的人,以及与他们共度的、无可替代的时光。【友谊:???】、【青春:???】这些无法被技能面板定义的维度,正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放榜日’与‘尘埃落定的轰鸣’”
终于到了成绩公布的日子。凌晨时分,网络拥堵不堪。凌空坐在电脑前,心跳平稳,但握着鼠标的手指微微有些发凉。凌爸爸凌妈妈坐在客厅沙发上,看似在看电视,但注意力完全不在屏幕上。
时间一到,凌空输入信息,点击查询。
页面缓慢加载,旋转的进度条仿佛一个世纪那么长。
然后,数字跳了出来。
一个非常高的分数。和他自己预估的区间上限基本吻合。
没有预想中的狂喜尖叫,也没有激动的跳跃。凌空只是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将积压在胸腔里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的那口气,彻底吐了出来。一种巨大的、尘埃落定的平静感,混合着淡淡的欣慰和疲惫,笼罩了他。
【目标达成度:极高】。面板给出了冰冷的评估。
但内心的感受远比这复杂。那是无数个日夜的伏案疾书,是无数次与难题的死磕,是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教诲、朋友的鼓励……所有这一切,最终凝结成了屏幕上的这一个数字。
客厅里传来父母压抑着的、喜悦的低语声。凌空走出去,对上他们激动而湿润的目光,点了点头。
“好!好!”凌爸爸用力拍着他的肩膀,声音有些哽咽。
凌妈妈则直接抹起了眼泪:“我就知道我儿子行!”
家庭的喜悦是温暖而实在的。很快,手机开始疯狂震动,班级群、朋友圈瞬间被各种分数和情绪刷屏。狂喜的、遗憾的、超常发挥的、发挥失常的……人间百态,在这一刻集中上演。
凌空收到了无数祝贺,也看到了赵强发来的一个哭脸表情(分数不够理想,但体育特长加分后仍有希望),苏晓晓兴奋的语音尖叫(艺术分和文化分都过线了),林雪简洁的分数报告(一如既往的顶尖),以及苏暮雨发来的一个简单的“:)”——她的分数,同样璀璨夺目。
喜悦是真实的,但凌空心中也有一丝淡淡的惘然。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这个分数,为他们的高中时代,画上了一个清晰无比的句点。
“‘志愿博弈’与‘人生的多维优化’”
分数公布后,真正的博弈——填报志愿——才开始。这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的选择。
凌空的分数给了他极大的选择权,但也带来了“幸福的烦恼”。顶尖高校的王牌专业向他敞开大门,但各个学校、不同城市、各异的发展方向,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多维优化问题。
他再次启动强大的【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能力,收集比对各校的专业排名、师资力量、实验室条件、毕业生深造率及就业去向、地理位置、甚至校园环境和宿舍条件。
他制作了复杂的对比表格,给不同维度赋予权重,试图计算出一个“最优解”。
但很快他发现,这个“最优解”难以定义。是纯粹追求学术声誉?还是考虑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是选择生活成本高昂但机会众多的一线城市?还是环境更舒适宜居的新一线城市?甚至,那个城市里,是否有他想见到的人?
最后一个念头闪过时,凌空自己都愣了一下。他迅速将其归类为“非理性变量”,试图从优化模型中剔除。
但有些变量,一旦出现,就无法忽视。
在和苏暮雨的一次通话中,他们很自然地聊起了志愿选择。暮雨的分数同样优异,她倾向于一所南方名校的人文社科专业,那所学校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由的学术氛围着称。
“我记得你之前提过对那所学校的工科也很感兴趣?”暮雨状似无意地问了一句。
凌空的心跳漏了一拍。他的数据库里,那所南方名校的工科实力同样顶尖,只是之前在他的权重体系里,被另一个北方名校的星光稍稍掩盖。
“嗯,”他回答,声音保持着一贯的平稳,“正在考虑。它的几个实验室方向和我项目很契合。”
通话结束后,凌空再次打开他的对比表格。他沉默了很久,然后移动鼠标,悄悄调整了几个权重参数。那个南方名校的综合评分,悄然上升了一位。
他告诉自己,这是基于更全面的考量:气候、生活成本、学术氛围的兼容性……但内心深处,他明白,有一个极其私人化的、无法量化的变量,已经悄然入侵了他引以为豪的理性决策系统。
人生不是数学题,没有一个唯一的最优解。填报志愿,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用理性分析为框架,却不得不融入感性选择,为自己的人生导航。这个过程,远比解任何难题都更复杂,也更意味深长。高考的尘埃已然落定,但人生的选择,才刚刚开始。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