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晚春,空气中弥漫着丁香和菩提树的混合香气,阳光和煦,天空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蓝。凌空的博士后生涯,在这片宁静而富有学术气息的氛围中,缓缓走向尾声。两年的时光,如同多瑙河的流水,既承载了独在异乡的沉思与磨砺,也映照了学术上的突破与成长,更见证了他与苏暮雨之间那份跨越山海的感情,如何在一封封书信、一次次视频、一场场深度共读中,沉淀得愈发坚韧而明亮。
、“‘归期’将至:整理、告别与收获的沉淀”
随着回国的日期确定,凌空的生活进入了另一种节奏。他开始有条不紊地整理这两年在异国他乡积累的一切。厚厚的笔记、打印的论文、实验数据备份被仔细分类收纳进硬盘和行李箱。那些在跳蚤市场淘来的小物件、记录着旅途风景的明信片、以及苏暮雨寄来的、被他反复阅读的信件,都被他小心地包裹好,准备带回万里之外的家乡。
告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与导师施密特教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最终汇报。教授一如既往地言简意赅,但最后却难得地多说了几句:“凌,你的工作为实验室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活力。你的‘元认知弹性’框架,尤其是在群体协作方向的拓展,很有价值。期待你未来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份来自以严谨和挑剔着称的学者的肯定,让凌空觉得这两年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实验室的同僚们为他举办了一场温馨的送别派对。卢卡带来了他妻子烤的意大利脆饼,维杰克分享了他珍藏的印度香料茶,大家聚在一起,回忆着共同攻克技术难题的日夜,分享着各自的文化趣事,笑声不断。凌空收到了许多小礼物——一支刻着他名字的钢笔、一本慕尼黑风景画册、甚至还有一套精致的啤酒杯。“凌,别忘了慕尼黑的啤酒!”大家笑着和他拥抱,祝福他前程似锦。这份跨越文化的友谊,成为他海外经历中另一笔宝贵的财富。
【技能面板提示:国际科研合作经历圆满结束。‘跨文化沟通’熟练度大幅提升,经验+50。‘独立研究能力’熟练度提升,经验+30。当前等级:跨文化沟通(精通 75\/500),独立研究能力(精通 180\/500)。综合学术素养与全球视野得到显着拓展。】
、“‘接机’的团圆:熟悉的风景与安定的归属”
当飞机终于平稳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凌空透过舷窗看着外面熟悉的汉字标识和机场布局,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感油然而生。两年了,他终于回来了。
取了行李,走出国际到达口,他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在人群中翘首以盼的身影。苏暮雨穿着一袭淡绿色的连衣裙,外面搭着浅色开衫,比两年前更多了几分干练与优雅。她也看到了他,脸上瞬间绽放出比阳光还灿烂的笑容,用力地挥着手。
没有激动的奔跑,也没有夸张的呼喊,他们只是快步走向对方,然后自然而然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个拥抱,比在慕尼黑机场那一次,少了几分激动不安,多了几分尘埃落定的安心与归属。
“欢迎回家。”苏暮雨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将脸埋在他肩头,深深呼吸着属于他的、熟悉又略带旅途风尘的气息。
“嗯,我回来了。”凌空收紧手臂,感受着怀中真实的温度和重量,心中被一种巨大的、平静的幸福所充满。
凌爸爸凌妈妈,以及苏爸爸苏妈妈也都来了,站在稍后一点的地方,看着相拥的两人,脸上洋溢着欣慰和喜悦的笑容。家的温暖,亲人的等候,瞬间驱散了凌空长途飞行的所有疲惫。
、“‘新巢’的营造:选址、规划与共同的期待”
凌空回国后的首要大事,自然是安定下来,并与苏暮雨开始共同规划未来。他没有选择回飞云县,也没有立刻接受北京某个高校的邀请,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苏暮雨工作和发展的城市——上海。这里不仅有她,也有更多与他研究方向契合的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发展前景广阔。
在苏暮雨的帮助下,他们很快在离她公司不远、同时交通便利的一个社区,租下了一套两居室的公寓。房子不算很大,但户型方正,带一个阳光充足的阳台,重要的是,这是他们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拥有的“家”。
接下来的日子,充满了忙碌而甜蜜的“筑巢”气息。他们一起逛家居市场,挑选家具和软装。凌空偏好简洁实用的现代风格,苏暮雨则更倾心于增添一些温馨柔和的元素。
“这个沙发是不是太硬了?我觉得坐着不舒服。”苏暮雨试坐后皱眉。
“但它的支撑性很好,适合我这种经常久坐看书的人。”凌空据理力争。
“那……我们买个厚一点的、舒服的沙发垫好不好?”苏暮雨提出折中方案。
“好。”凌空从善如流。
类似的讨论发生在挑选窗帘颜色、餐桌形状、甚至厨房碗碟的花色上。每一次小小的“协商”和最终达成一致,都让他们对共同生活的细节有了更具体的想象,也感受到了彼此磨合、相互包容的乐趣。他们把那本厚厚的剪贴簿带到了新家,放在了书柜最显眼的位置,里面记录着他们从青涩到成熟的所有足迹,也预示着他们将在这里续写新的篇章。
、“‘烟火’气的日常:三餐四季与磨合的温情”
真正开始同居生活,才算是真正走进了彼此的世界。凌空延续了在德国养成的自己下厨的习惯,但国内的食材和调味品更为丰富,让他有了更多发挥的空间。他负责工作日的晚餐,苏暮雨则承包了周末的早餐和厨房的清洁工作(凌空负责洗碗)。
起初,也闹过一些小笑话。凌空习惯了德国的精准计量,做中餐时也拿着小秤称盐称糖,被苏暮雨笑着制止:“中餐讲究的是‘适量’和‘少许’,靠的是手感!”
还有一次,凌空想给苏暮雨一个惊喜,尝试做她爱吃的糖醋排骨,结果火候没掌握好,差点把厨房变成“灾难现场”,最后还是苏暮雨挽起袖子出手“拯救”,才勉强端出一盘卖相不佳但味道尚可的成品。两人对着那盘黑乎乎的排骨,笑作一团。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日常,构成了他们生活最真实的底色。他们会为了谁去倒垃圾而“石头剪刀布”,会窝在沙发上一起追一部电视剧并讨论剧情,会在周末的清晨一起去附近的菜市场,感受市井的鲜活与热闹。生活不再是隔着屏幕的思念和假期短暂的相聚,而是具体到一蔬一饭、一朝一夕的陪伴与分享。这种平淡而真实的相处,让他们的感情从浪漫的云端,稳稳地落到了坚实的地面上,生根发芽。
、“‘事业’的新起点:择木而栖与双城记的终结”
安顿好生活的同时,凌空也开始积极对接国内的工作机会。凭借他在海外顶尖实验室的扎实研究成果和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他收到了好几所上海知名高校和研究院伸出的橄榄枝。经过慎重考虑,他最终选择加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智能系统与机器人实验室,担任副研究员。这个平台不仅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启动资金,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与工业界紧密的联系,也与凌空未来的发展规划高度契合。
这意味着,持续了数年、跨越南北乃至跨越欧亚的“双城记”,终于彻底落幕。他和苏暮雨,真正在了同一座城市,拥有了共同的生活圈和未来规划。
入职前一天晚上,苏暮雨特意做了一桌好菜庆祝。
“祝贺凌博士,学成归国,成功入职理想平台!”她举起果汁杯,笑意盈盈。
凌空与她碰杯,目光温柔:“也祝贺我们,终于结束了异地长征,开启了生活新篇章。”
“为我们共同的未来,”苏暮雨补充道,眼神里充满了对明天的期待,“干杯!”
窗外,是上海璀璨的万家灯火。窗内,是温馨的灯光和相依的两人。归途如虹,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最终连接起了梦想与家园。所有的等待、分离和努力,在这一刻,都化为了眼前这触手可及的、平淡而珍贵的幸福。新的故事,正在这烟火人间,悄然展开它的第一页。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