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儿,一九八二年的除夕,终于在万众期盼中到来了。靠山屯仿佛一个忙碌了许久终于梳洗停当的姑娘,换上了崭新的衣裳,处处透着喜庆和洁净。连续几天的大扫除,让家家户户窗明几净,连房檐下挂着的冰溜子都显得格外晶莹剔透。
赵家的新砖房更是气象一新。一大早,赵卫国就领着兴奋得吱哇乱叫的小卫东开始贴春联、挂挂钱(剪纸)、贴福字。红纸是早就买好的,墨汁是现成的,春联是请屯里一位读过私塾的老先生写的,笔力遒劲,内容吉祥——“和睦家庭春常在,勤劳门第福永存”,横批“富贵平安”。赵卫国踩着凳子,小心翼翼地刷着浆糊,小卫东在下面仰着头,紧张地指挥着:“哥,左边高点!再高点!歪了歪了!” 那认真的小模样,仿佛在指挥一场重大的战役。鲜红的对联贴在崭新的青砖门框上,色彩对比鲜明,喜气立刻扑面而来。
窗户上贴满了王淑芬、张小梅和赵卫红巧手剪出的窗花,有“喜鹊登梅”、“连年有鱼(余)”,还有复杂的“龙凤呈祥”,玲珑剔透,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在屋内炕上投下细碎的光影。门楣上、仓房门上,都贴上了倒着的“福”字,寓意“福到了”。连黑豹的狗窝门口,都被小卫东强行贴上了一张小福字,惹得黑豹好奇地嗅了半天。
王淑芬和张小梅在厨房里忙得脚不沾地,这是准备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厨房里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昨天杀年猪留下的上好五花肉,被切成了大方块,做成了油光红亮的红烧肉;肥嫩的母鸡和秋天晒的榛蘑一起炖了,便是东北名菜小鸡炖蘑菇,那香味能飘出二里地去;新灌的血肠切片蒸熟,配着蒜泥;大鲤鱼用农村的大酱烧了,寓意年年有余;还有炒木耳、炒黄花菜、皮冻、炸丸子……林林总总,摆满了临时拼起来的大桌子。许多菜都是双份,寓意好事成双。这丰盛的程度,是赵家往年想都不敢想的。赵永贵拄着拐,在屋里慢慢踱步,看着这满桌的菜肴,看着崭新的房子,眼眶有些湿润,是被这热气熏的,更是心里感慨万千。
傍晚时分,天色渐暗,屯子里零零星星开始响起了鞭炮声,像是在催促着年夜饭的开席。赵家也准备开饭了!堂屋的大炕上,摆上了炕桌,所有的菜肴都被端了上来,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赵卫国打开那瓶珍贵的“西凤”酒,给父亲赵永贵满满斟上一杯,又给自己倒上。王淑芬、张小梅、卫东、卫红则喝着橘子味儿的汽水,这是赵卫国特意从公社买回来的稀罕物。
“爹,妈,这一年辛苦了!我敬您二老!”赵卫国端起酒杯,郑重地对父母说道。赵永贵激动得手有些抖,端起酒杯,嘴唇哆嗦着,半天才说出一句:“好!好!我儿……出息了!” 说罢,一仰头,将辛辣的白酒一饮而尽,脸上顿时泛起红光。王淑芬也擦着眼角,连声说:“好,都好!咱家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了!”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丰盛年夜饭。小卫东吃得满嘴流油,专挑肉吃;赵卫红则小口吃着菜,眼神里充满了幸福和安宁。张小梅坐在王淑芬身边,不时帮着夹菜,脸上带着羞涩而甜蜜的笑容,俨然已是这个家的一份子。赵卫国看着这一幕,心中无比满足,前世所有的遗憾,在这一刻似乎都被填满了。他不停地给父母夹菜,给弟妹夹菜,也给张小梅夹了一筷子她爱吃的炒黄花菜,惹得张小梅脸颊飞红,头埋得更低了。
黑豹也得到了一份丰盛的年夜饭——一大块带着肉的骨头和一些美味的肉汤泡饭,它趴在炕沿下,吃得津津有味。
吃过年夜饭,撤去碗筷,一家人围着炕桌,开始包除夕夜要吃的饺子。王淑芬和面,张小梅调馅(猪肉酸菜和猪肉白菜两种),赵卫国、赵永贵甚至小卫东和赵卫红都上手帮忙,虽然包的饺子奇形怪状,有的像小老鼠,有的像元宝,但气氛却格外温馨融洽。王淑芬还在几个饺子里包上了洗净的硬币,谁吃到了,寓意着来年财运亨通。
屋外,鞭炮声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响亮。小卫东早就按捺不住了,不停地催促着:“哥,啥时候放炮啊?人家都放老半天了!”
赵卫国看着时间差不多了,笑着拿出早就准备好的一挂五百响的“大地红”鞭炮和几个“二踢脚”。他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挑着那挂红彤彤的鞭炮,带着小卫东来到院子里。小卫东又兴奋又害怕,用手紧紧捂着耳朵,躲在他哥身后,只露出半个脑袋往外瞧。
赵卫国划着火柴,凑近鞭炮的引信。“嗤”的一声,引信点燃,冒着火星迅速缩短。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
震耳欲聋、清脆炸响的鞭炮声瞬间在赵家新院上空炸开!红色的鞭炮纸屑如同天女散花般四处飞溅,带着浓烈的硝烟味,弥漫在寒冷的夜空中。这响声,驱散了旧岁的所有晦气,迎来了新年的红火和希望。
放完鞭炮,赵卫国又拿起一个“二踢脚”,稳稳地立在雪地上,点燃引信。
“咚——啪!”第一声闷响蹿上天空,紧接着在高空中炸开第二声脆响,声音传得老远,仿佛在向整个靠山屯宣告赵家的新生和富足。
回到屋里,一家人继续守岁。吃着年前炒好的瓜子和松子,嚼着冻梨和冻柿子,小卫东和赵卫红试穿着明天要穿的新衣裳,在炕上嬉笑打闹。王淑芬和张小梅接着包饺子。赵卫国则和父亲赵永贵聊着开春后的打算,盖房的具体细节,参地的规划……赵永贵听着儿子条理清晰、眼光长远的谋划,眼中满是赞许和骄傲。
收音机里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注:虽然首届央视春晚是1983年,但时间在除夕夜,且通过电台同步直播,农村可以通过收音机收听),欢快的歌声、相声、戏曲选段,为这个家庭的守岁之夜增添了更多的欢声笑语。
午夜十二点,新的一年,一九八三年来临了!屯子里的鞭炮声达到了顶峰,如同沸腾了一般。赵家也再次点燃了一挂鞭炮,在震天的响声中,辞旧迎新。
坐在崭新的砖房里,听着耳边家人的欢声笑语,看着窗外夜空中偶尔亮起的烟花和弥漫的硝烟,赵卫国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信心。他知道,这红火的日子,才刚刚开始。爆竹声声,辞去的是过去的贫苦,迎来的是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春天。
喜欢重回1982:狩猎兴家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回1982:狩猎兴家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