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车间工地的不锈钢搅拌罐蒙着层薄灰,未铺完的水泥地边缘还露着几簇杂草——建设到一半的车间像个半拉子工程,杵在苏家村西头荒坡上,看得村民们心里发慌。林舟蹲在地上,手里的预算表被风刮得哗啦响,红笔标注的“超支10万元”格外刺眼,他指尖划过“设备尾款5万、包装材料3万、物流押金2万”的字样,喉结动了动,没说话。
苏晓拎着一篮刚煮好的苹果酱样品走过来,玻璃罐里的酱体泛着琥珀色,还冒着淡淡的热气。她把罐子放在预算表旁,用竹签挑了点酱递到林舟嘴边:“尝尝,按咱上次试的配方做的,少放了糖,更鲜。”林舟咬了口,苹果的清甜混着果肉的颗粒感在嘴里散开,可他没心思品味——村民们的积蓄都投了进来,有的甚至借了亲戚的钱,总不能让车间烂在这儿。
“要不试试预售?”苏晓突然开口,手里的竹签还沾着酱渍,“咱之前电商卖苹果攒了两万多粉丝,现在把车间的进度拍出来,让大家先下单,承诺下个月发货,再送点小赠品,应该有人买。”林舟抬头看她,眼里带着犹豫:“万一没人买怎么办?粉丝都是冲新鲜苹果来的,苹果酱是新东西……”
“不是新东西,是‘有故事的东西’。”苏晓蹲下来,把手机里存的照片翻给他看——有王小丫画的“苹果从树上到罐子”的连环画,有村民们摘苹果、洗苹果的抓拍,还有车间刚打地基时,大家一起扛水泥袋的视频,“咱卖的不是酱,是苏家村的实在劲儿。你看,这画要是印在包装上,多特别?我再联系城里的美术老师,让他们帮着转发,肯定能传开。”
第二幕
风卷着苹果叶吹过工地,林舟看着苏晓眼里的光,又看了看远处正在给搅拌罐盖防雨布的王大爷,心里的犹豫渐渐散了。他抓起预算表,在“预售”两个字上画了个圈:“行!就按你说的来!明天就拍视频、弄链接,赠品就用孩子们的画印成小卡片,每罐都放一张——让买的人知道,这酱里有苏家村的孩子味儿。”
苏晓笑着把剩下的苹果酱递给路过的二柱:“二柱哥,明天帮我们拍视频呗?就拍你洗苹果的镜头,你那手糙,显实在!”二柱接过罐子,舔了舔嘴角:“中!再给我加点镜头,说说咱这苹果是咋长的,让城里人知道咱没糊弄!”林舟看着两人的互动,突然觉得那10万的缺口,好像也没那么难填了——只要大家一起想办法,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直播到第40分钟时,苏晓的嗓子已经有些哑了,可她握着手机的手还在发抖——不是累的,是激动的。屏幕上的订单数还在往上跳,原本定的“预售500罐”目标早就破了,现在已经冲到了1200罐,金额也从最初的1.5万,涨到了15.6万,远超填补10万缺口的需求。
林舟站在她旁边,手里拿着个小本本,正念着刚下单的地址:“北京朝阳区的李女士,订了10罐,备注‘给孩子吃,要无添加’;上海浦东新区的张先生,订了20罐,说‘支持乡村产业’……”念到一半,他突然停住,指着屏幕上的一条弹幕笑出声:“你们看,这位‘爱吃苹果的猫’说‘刚买了苹果,又买酱,苏家村承包我今年的水果了’!”
第三幕
直播间里的弹幕更热闹了,有人问“能不能多订点,送同事”,有人说“包装上的画太可爱了,孩子吵着要”,还有之前帮着澄清“农药谣言”的老粉丝,在评论区刷起了“苏家村靠谱,我先冲20罐”的字样。苏晓赶紧凑到镜头前,声音带着点哽咽:“谢谢大家!咱这酱保证没加防腐剂,用的都是今年的新苹果,下个月发货时,每罐都附质检报告,让大家吃得放心!”
这时,王大爷端着一碟刚切好的苹果块走过来,凑到镜头前:“俺是苏家村种苹果的,这酱里的苹果,都是俺们亲手摘的,没打药,甜得很!你们要是信得过,就多买点,俺们肯定不糊弄!”大爷的方言有点重,可屏幕里的“哈哈哈”和“爷爷实在”的弹幕刷得更快了,订单数又跳了几十单。
直播结束后,林舟把手机放在车间办公室的桌上,看着后台显示的“1582罐,18.98万元”,突然觉得眼睛发热。苏晓递给他一瓶温水,笑着说:“你看,我说吧,实在东西有人认。”林舟接过水,看着窗外正在收拾工具的村民——二柱正跟人说“明天得赶紧摘苹果,不然不够做酱的”,王小丫趴在窗台上,画着“苹果酱罐子飞向全国各地”的画。
“不仅够设备钱了,还能多进点包装材料,把孩子们的画印得更精致点。”林舟翻着订单备注,突然指着一条说,“你看,省城的‘惠民超市’订了500罐,还留了电话,说想长期合作!”苏晓凑过来看,眼里亮闪闪的:“这是要把‘苏家村苹果酱’卖到超市里去啊!老支书要是知道,肯定高兴。”
办公室外的夕阳斜照进来,落在预算表上,之前刺眼的“超支10万”被画了个大大的叉,旁边写着“预售超额完成”。林舟把王小丫刚送进来的画贴在订单表旁,画里的苹果酱罐子上,写着“苏家村的甜”。
(第五章完)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