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县府办三楼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斜切进来,在林舟的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桌面上摊着一张偌大的苏家村地图,边角被公文包压着,防止被穿堂风刮起。
林舟握着一支黑色水笔,笔尖在地图上细细勾勒,笔记本摊开在一旁,上面已经画满了密密麻麻的草图和标注,最显眼的是“苏家村农业抗灾示范基地”几个加粗的大字。
他的手指落在地图上苏家村果园的位置,沿着之前修复的排水渠画了一条加粗的蓝色线条,旁边标注着“标准化排水系统:宽1.2米,深0.8米,配套沉淀池”。
接着,他又在果园西北角圈出一块区域,写下“应急物资储备库”,后面跟着括号,里面列着沙袋、抽水泵、防水油布、急救箱等物资清单。
最后,在果园东侧画了一片方格,标注“抗灾果树品种培育区”,旁边贴着一张小小的便签,写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荐的几个抗旱抗涝品种。
“林哥,这方案也太细致了吧?连储备库的通风要求都想到了。”对面办公桌的年轻同事探头过来,看到笔记本上的内容,忍不住感叹。
林舟抬了抬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嘴角扬起一抹浅淡的笑:“基层抗灾,差一点都可能出问题。之前暴雨,就是排水渠不够宽,应急物资也没备足,这次得把所有隐患都堵上。”
他拿起笔记本,翻到之前记录灾情的那一页,上面还留着被雨水打湿的痕迹,“你看,这是上次积水最深的区域,足足有半米,要是排水系统能再完善点,损失能少一半。”
正说着,手机响了起来,是苏晓打来的。林舟接起电话,语气瞬间柔和了许多:“喂,晓晓,专家那边联系得怎么样了?”
“已经联系好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王主任说下午就带团队过来,还特意带了抗灾品种的树苗样本。”
苏晓的声音带着雀跃,透过听筒传来,像是带着田埂上的阳光气息,“我刚去果园里转了一圈,村民们听说要建示范基地,都挺兴奋的,就是……有几个大叔大婶有点担心。”
林舟的心沉了一下:“担心什么?”
“担心建基地要占他们的果园,怕土地被占用后,收入会减少。”
苏晓的声音低了些,“尤其是张大叔,他的果园在规划的培育区里,刚才拉着我问了半天,说那片地是他这辈子的指望,不敢随便动。”
林舟皱了皱眉,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的封面,上面还留着苏晓送的杏干碎屑。
他能理解村民的顾虑,经历过暴雨的损失,大家对土地更加珍视,生怕再出什么岔子。
“我知道了,下午我赶回去,亲自跟大家解释。”他顿了顿,补充道,“你先帮我安抚一下张大叔,告诉他土地不会白占,我们会有合理的补偿方式,绝对不会让他吃亏。”
挂了电话,林舟把方案整理好,放进公文包,跟同事打了声招呼,就急匆匆地往苏家村赶。
公务车在乡间小路上行驶,窗外的麦田已经恢复了翠绿,苏家村的果园远远望去,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只是偶尔能看到几棵被暴雨摧残过的果树,提醒着人们不久前的灾难。
下午两点多,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车队准时抵达苏家村果园。
王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一看就是常年扎根田间的专家。
他刚下车,就直奔果园深处,弯腰查看土壤情况,用手抓起一把泥土,放在鼻尖闻了闻,又捻了捻。
“土壤墒情不错,就是灾后有点板结,得松松土。”王主任直起身,对围过来的村民说,“你们这果园基础挺好,就是抗灾设施太薄弱,这次建示范基地,正好补上这块短板。”
苏晓带着几个年轻村民,搬来几张长条凳放在果园的空地上,又泡好了茶水。
林舟赶到的时候,村民们已经围了不少,有好奇的,有期待的,也有像张大叔那样,脸上带着忧虑的。
“大家静一静,我先跟大家介绍一下示范基地的建设方案。”
林舟站在凳子上,打开公文包,拿出那张规划图,用石头压在四角,“这次的示范基地,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标准化排水系统,比我们之前修复的更宽更深,以后再遇到暴雨,积水能快速排出去;二是应急物资储备库,里面会放足抽水泵、沙袋这些东西,再也不用临时到处找;三是抗灾果树培育区,王主任会给我们引进抗旱抗涝的新品种,以后果树的存活率会更高。”
他的手指在规划图上移动,耐心地解释着每一个区域的作用。
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人忍不住提问:“林干部,建这些东西,要占我们多少地啊?占了地,我们的苹果产量不就少了吗?”
说话的是张大叔,他眉头紧锁,眼神里满是担忧。他的果园正好在培育区的规划范围内,足足有半亩地,每年能产上千斤苹果,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林舟早就料到大家会有这个疑问,他从公文包里拿出笔记本,翻到写有“土地入股”方案的那一页:“大家放心,占地不会让大家吃亏。我们打算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大家把土地拿出来建设示范基地,年底可以参与分红,而且在基地干活,还能拿到劳务工资。”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张大叔,你那半亩地,入股后,年底基地盈利了,你能分到相应的股份分红,平时你还可以来基地管理果树,一个月能拿三千多工资,比你自己种苹果的收入还稳定,而且风险更低。”
王主任也在一旁补充:“这些抗灾品种的果树,产量比你们现在种的高,品质也更好,以后卖的价格也会更高,基地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能避免大家各自为战,被收购商压价。”
张大叔还是有些犹豫,低头琢磨着:“分红靠谱吗?万一基地不盈利怎么办?”
“这个大家放心,基地的账目会全程公开,每个月都会在村支部公示,而且我们会申请乡村振兴专项补贴,前期的投入不用大家出钱。”林舟的语气坚定,眼神真诚,“我在这里向大家保证,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基地一定能盈利,大家的收入只会比现在多,不会少。”
阳光洒在果园里,村民们低声议论着,脸上的忧虑渐渐消散了一些。
苏晓走到张大叔身边,轻声说:“张大叔,林干部不会骗我们的,上次暴雨,他为了我们的果园,膝盖都磕流血了,还帮我们争取到了理赔和补贴。这次的示范基地,也是为了让我们以后不再受灾害的苦。”
张大叔看了看林舟,又看了看周围的村民,轻轻点了点头:“我相信林干部,就是心里有点不踏实,听你这么一说,我就放心多了。”
林舟看着村民们的态度渐渐转变,心里松了一口气。
第二幕
村支部的会议室里,长条桌被摆成了U型,村民们陆续赶来,坐得满满当当。
墙上挂着示范基地的规划图和土地入股方案的展板,上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着股权分配、分红方式、劳务工资等关键信息。
林舟提前把笔记本上的计算公式抄在了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今天把大家召集过来,就是想详细跟大家说说土地入股的事,有什么疑问,大家尽管提,我一定给大家讲明白。”林舟站在黑板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村民。
会议室里静悄悄的,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没人先开口。
过了一会儿,坐在前排的李大爷咳嗽了一声,问道:“林干部,你说的入股,是不是就是把地给村里了?以后这地还属于我们吗?”
“当然属于大家。”林舟立刻解释道,“土地的承包权还是你们的,入股只是把土地的经营权交给基地统一管理,合同是签五年,五年后大家可以选择继续入股,也可以把土地收回去自己种,而且合同里会写清楚,要是大家中途想退出,也可以按规定办理。”
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承包权不变,经营权流转”几个字:“简单说,地还是你们的,只是让专业的人来管理,让土地产生更多的价值。”
另一位村民接着问:“分红是怎么分的?年底能分多少钱啊?”
“这个要看基地的盈利情况。”林舟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一份详细的预算表,“我们初步估算,基地建成后,第一年的净利润大概能有五十万,其中百分之六十用于股东分红,百分之三十用于基地扩大再生产,百分之十作为公益基金,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要是你有一亩地入股,按照股份比例,第一年大概能分到三千块钱分红,再加上在基地干活的工资,一年下来能有六七万收入。”
村民们听到这个数字,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低声议论起来。
之前大家自己种苹果,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就三四万,还要承担自然灾害的风险,现在入股后,收入不仅更高,还更稳定,确实很有吸引力。
“我还有个疑问,”张大叔举起手,“要是我把地入股了,平时没事干怎么办?我年纪大了,别的活也干不了。”
“这个大家不用担心,基地建成后,需要很多管理人员,比如浇水、施肥、修剪果树、采摘这些活,都会优先雇佣入股的村民。”林舟笑着说,“张大叔,你种了一辈子苹果,经验丰富,到时候可以当基地的技术顾问,工资比普通工人还高。”
张大叔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不再说话了。
这时,苏晓的父亲苏建国站了起来,他手里拿着一份入股申请表,高声说:“我相信林干部,也相信这个示范基地,我愿意把我家的两亩地全部入股!”
说着,他走到讲台前,在申请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下了手印。
苏建国在村里威望很高,大家都看着他,见他带头入股,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愿意加入。
“我也入股,我家一亩半地!”
“我家也入,希望基地能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村民们的热情被点燃了,纷纷走到讲台前领取申请表,场面十分热闹。
林舟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
会议结束后,村民们都散去了,林舟和苏晓留在会议室整理申请表。
苏晓看着满满一叠签好字的申请表,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林舟,太好了,大家都愿意入股,示范基地终于能顺利开工了。”
林舟点了点头,揉了揉有些疲惫的肩膀:“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施工队招标、材料采购这些,都不能马虎。”
正说着,林舟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号码。他接起电话,里面传来一个油腻的声音:“是林干部吗?我是李曼的舅舅,听说苏家村要建示范基地,我是做建材生意的,想跟你谈谈材料供应的事。”
林舟的眉头瞬间皱了起来,他想起之前建材厂违规占地的事,心里很不舒服:“材料供应我们会公开招标,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按照招标流程报名。”
“招标多麻烦啊,”对方轻笑了一声,“林干部,咱们都是自己人,我给你个优惠价,再给你点好处,这事不就成了吗?以后你在县里办事,我也能帮上忙。”
“不用了,谢谢。”林舟的语气冷了下来,“我们会严格按照规定公开招标,公平公正,不会搞私下交易。”说完,他直接挂了电话。
苏晓看着他阴沉的脸色,问道:“怎么了?”
“是李曼的舅舅,想插手基地的材料供应,还想搞私下交易。”林舟语气坚定,“我已经拒绝了,我们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采购制度,不能让这种人钻了空子。”
第二天,示范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林舟联系了几家有农业设施建设经验的本地施工队,发布了招标公告,明确要求所有投标文件必须详细列明报价、资质、施工方案等信息,并且邀请了村民代表、村两委成员和镇纪检干部组成监督小组,全程监督招标过程。
施工队进场的那天,村民们自发地来到果园,有的帮忙搬运材料,有的给工人递茶水,脸上满是期待。
苏建国带着几个有建筑经验的村民,主动承担起了质量监督的工作,每天都在工地转,查看材料质量和施工进度。
林舟也经常往工地跑,他的公文包里总是装着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天的施工情况、材料消耗、村民反馈等信息。
有一次,他发现施工队用的钢筋规格比招标时承诺的要细,立刻要求施工队停工整改,更换合格的钢筋。
“林干部,这点小事没必要这么较真吧?稍微细一点也不影响使用,还能节省点成本。”施工队负责人有些不耐烦地说。
“这不是小事,是原则问题。”林舟的语气很严肃,“示范基地是为村民们建的,质量必须过关,不能有任何隐患。要是以后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施工队负责人见林舟态度坚决,只好乖乖更换了合格的钢筋。
旁边的村民们看在眼里,都对林舟更加信任了。
施工过程中,村民们也学到了不少技能。
以前大家种苹果都是凭经验,现在看着施工队建设标准化的排水渠、搭建抗灾果棚,都忍不住凑上前学习。
有的村民还拿出手机,拍摄施工过程,打算以后自己也照着建设自家的果园。
林舟看着这一幕,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第三幕
三个月后,苏家村农业抗灾示范基地正式建成。
站在果园入口,一眼就能看到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刻着“扎根土地,韧性生长”八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标准化的排水渠像一条蓝色的绸带,环绕在果园周围,渠壁用水泥加固,底部铺着鹅卵石,水流顺畅,再也不用担心暴雨积水。
应急物资储备库建在果园的西北角,外墙是醒目的黄色,门口挂着物资清单,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抽水泵、沙袋、防水油布等应急物资,还有专门的货架和标签,方便取用。
培育区里,新引进的抗灾果树苗已经扎根成活,嫩绿的枝叶随风摇曳,王主任正在给村民们讲解果树的养护技巧。
旁边的标准化果棚里,之前被暴雨损坏的果树已经被替换成了新品种,架上还安装了自动灌溉和通风设备,显得十分现代化。
林舟陪着周明远在基地里参观,一边走一边汇报建设情况:“周县长,示范基地的排水系统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暴雨,应急物资储备库能满足全村的应急需求,培育区引进了三个抗灾品种,预计明年就能结果,产量比原来能提高三成。”
周明远点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弯腰查看了一下排水渠的深度,又走进储备库翻看了物资清单,最后来到培育区,看着嫩绿的果树苗,转头对林舟说:“做得很好,林舟,你真正做到了笔沾墨、脚沾泥、心沾甜。”
他从口袋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基层工作,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你没有只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需求,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干部。”
林舟接过笔记本,心里很感动。
“周县长,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多亏了村民们的支持和配合,还有苏晓和王主任的帮助。”林舟谦虚地说。
“你不用谦虚,你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周明远拍了拍他的肩膀,“暴雨过后,大家都以为苏家村要消沉一段时间,没想到你不仅带领大家重建了果园,还建成了示范基地,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正说着,林舟的手机响了,是镇纪检干部打来的:“林干部,李曼的舅舅刚才又来打听材料采购的事,还想通过关系让我们把他的公司列入供应商名单,我们已经按照规定拒绝了。”
林舟的眼神冷了一下,然后对电话那头说:“辛苦你们了,按照之前的规定办,不管是谁,都不能搞特殊化。”
挂了电话,周明远问道:“是李曼的舅舅?”
林舟点了点头:“他一直想插手基地的材料供应,之前已经拒绝过一次了,没想到还不死心。”
“这种人不用理会,只要我们坚持原则,公开透明,他就没有可乘之机。”周明远的语气很坚定,“你做得对,基层工作,就是要守住底线,不能被利益诱惑。”
参观结束后,林舟送周明远离开。
回到基地,村民们正在举行简单的庆祝活动,大家围着果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苏晓走到林舟身边,递给她一瓶矿泉水:“累坏了吧?周县长对基地还满意吗?”
“很满意,还夸我们做得好。”林舟接过矿泉水,喝了一口,看着苏晓的眼睛,“晓晓,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也不可能这么顺利。”
苏晓的脸颊微红,低下头,轻声说:“我们是一家人,不用说这些。”
这时,村支部书记拿着一份文件走了过来:“林干部,这是县府办刚发来的通知,让你把苏家村的抗灾经验整理一下,下周在全县农业工作会议上分享,还要在全县推广。”
林舟接过文件,心里既激动又有些压力。他低头看了看笔记本,上面写着“乡村振兴,既要懂政策,更要懂民心”,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苏家村的经验推广好,让更多的乡村受益。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示范基地上,给果树和排水渠镀上了一层金边。
林舟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希望。
他的公文包里,笔记本上的字迹清晰可见,那是他的远方。而田埂上的泥土,还沾在他的裤脚上,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提醒着他,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第八章完)
喜欢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老笔记本裹着半块烤红薯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