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言满半岁后,成长速度惊人,如同一台硬件快速迭代、软件需求日益复杂的微型终端,对“林-陆系统”的资源调度和能力适配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开始熟练翻身,尝试匍匐前进,对周围一切充满探索欲,同时也带来了更明确的情感需求和“小脾气”。与此同时,林夕和陆景深各自被搁置的职业引擎,也开始发出需要重新启动的低频轰鸣。
陆景深所在的医院心外科,一个由他主导前期设计的微创心脏瓣膜修复技术临床研究项目,进入了关键的二期数据总结与论文撰写阶段。这是他能在国内平台争取到的、最具前沿性的研究方向,关系到团队乃至科室未来的学术影响力。项目需要他投入大量连续、不受干扰的整块时间,进行复杂的数据分析和严谨的文稿修订。
而林夕,在经历了孕产期和哺乳期的创作停滞後,也感受到了强烈的职业焦虑。她的动画《心术绘语》系列口碑持续发酵,带来了新的合作邀约和更高的市场期待。编辑频繁沟通,希望她能尽快启动第三季的创作,并暗示有大型平台表达了独家合作的意向。创作需要沉浸式的灵感迸发和持续的心流状态,这与育儿琐碎的、不断被打断的特性天然冲突。
系统资源(时间、精力、注意力)的稀缺性矛盾,骤然尖锐起来。
陆景深尝试将工作时间压缩到嘉言入睡后的深夜。书房灯光常亮至凌晨,键盘敲击声轻微而持续。但高强度脑力劳动后的疲惫,难免影响白天的育儿状态。一次,他在给嘉言读绘本时,竟抱着书靠在沙发上睡着了,直到儿子用小手拍打他的脸才惊醒。他看着怀中咿咿呀呀的儿子,又看看摊在膝上写了一半的论文草稿,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里,第一次出现了清晰可见的、混杂着疲惫与焦虑的挣扎。
林夕则尝试“碎片化创作”。她在嘉言小睡间隙争分夺秒地画分镜,在喂奶时用语音备忘录记录灵感,在游戏围栏边铺开速写本捕捉儿子的动作。但灵感的火花常被啼哭或需求打断,重新接续需要耗费更多心力。她开始失眠,夜深人静时,大脑却异常活跃,充斥着未完成的画稿和追赶进度的焦灼。白天面对儿子的依赖和陆景深的沉默,耐心阈值明显下降,偶尔会因为辅食洒了或玩具收拾不及时而情绪失控。
摩擦不可避免地增多。
“你能不能把看完的文献及时收好?嘉言现在什么都往嘴里放!”林夕对着茶几上散落的几份论文打印稿皱眉。
“我需要保持阅读材料的可见性和可及性,以维持思维连续性。婴幼儿安全防护是你的主要职责范围。”陆景深头也不抬,盯着电脑屏幕回应,语气因疲惫而显得有些生硬。
“我的‘职责范围’还包括创作!不是只有你的论文才叫工作!”林夕的火气被点燃。
“现阶段,保障家庭经济基础与长期职业发展路径清晰度,是优先级更高的任务。你的创作项目弹性更大,可适当延后。”陆景深基于他的理性模型给出“最优解”。
“弹性大?延后?陆景深,你永远这么理性!我的事业在你眼里就是可以随意‘延后’的‘弹性项目’吗?”感性的委屈和职业价值的被轻视感,让林夕口不择言。
争吵往往以冷战告终。公寓里弥漫着低气压,只有懵懂无知的嘉言,依旧用他纯真的笑声和咿呀学语,试图打破凝固的空气。两人都深感疲惫,都觉得自己在孤军奋战,都为对方的不理解而委屈。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末的清晨。陆景深罕见地没有早起工作,而是抱着嘉言在阳台看日出。林夕因前晚熬夜赶稿起晚了,走出卧室时,看到晨光中,陆景深背对着她,身影挺拔却透着一丝孤寂。嘉言安静地趴在他肩头,小手抓着他的衣领,父子俩的背影构成一幅奇异和谐又令人心酸的画面。
林夕悄悄走近,听到陆景深用极低的声音,像是在对儿子说,又像是自言自语:“……数据模型显示,父亲在婴幼儿早期的深度参与,对共情能力与社会性发展有显着正向影响……但论文提交截止日期是下月末……时间资源分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他的声音里,没有了平日的绝对确信,充满了罕见的迷茫和权衡的痛苦。林夕的心猛地被刺痛了。她忽然意识到,陆景深并非冷漠,他只是被困在了他自己的逻辑困境里——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同时实现职业理想和父亲责任的最优解?他的“系统”正在过载,而他找不到升级补丁。
那天下午,林夕没有像往常一样躲进画室,而是泡了两杯咖啡,走到书房门口,敲了敲门。陆景深从电脑前抬起头,眼下带着疲惫的青黑,眼神带着询问。
“我们谈谈。”林夕把咖啡递过去,语气平静,“不开辩论会,不做最优解分析,就说说,各自到底需要什么,怕什么。”
陆景深愣了一下,推了推眼镜,接过咖啡。长时间的沉默后,他开口,不再是冷静的分析,而是带着一丝沙哑的坦诚:“我需要……连续、不受干扰的四小时,完成最关键的数据分析部分。否则,项目可能延迟,影响团队进度和……后续的基金申请。”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我怕……因为我的缺席,错过嘉言重要的成长节点。也怕……你一个人太累。”
林夕看着他,心中的怨气消散了大半。“我需要……每周有固定、可预期的、不低于十小时的完整创作时间,保持手感,推进项目。我怕……被行业遗忘,怕失去创作的灵感和动力。也怕……我们之间,只剩下孩子和疲惫,忘了我们自己是为什么在一起的。”
这次对话,没有解决问题,但打开了沟通的通道。他们意识到,彼此并非对立面,而是被同一套资源约束困住的盟友。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去情绪化”的“资源重组谈判”。他们不再争论对错,而是像合作项目的合伙人,客观评估各自任务的“cpU占用率”和“截止日期”。
陆景深拿出平板,绘制了一张“家庭资源协同调度甘特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任务(论文、创作、育儿、家务、休息)。他们一起分析任务的可并行性、可中断性、对连续性的要求。林夕发现,陆景深的论文数据分析确实需要大块连续时间,但文献阅读和部分文稿撰写可以碎片化进行。陆景深也承认,林夕的创作灵感产生难以计划,但分镜细化、上色等执行环节,可以安排在可预期的时间段内。
他们达成了一个初步的“负载均衡协议”:
1.核心时间块交换:每周六上午,陆景深带嘉言去公园或早教中心,给予林夕连续4小时的“创作保护区”。每周三晚上,林夕负责育儿和家务,给予陆景深连续的“论文攻坚区”。
2.碎片化协作:日常育儿家务,按各自效率和状态灵活分工,不再严格划分“责任田”。陆景深负责清晨喂养和洗漱(他起得早且流程化),林夕负责睡前故事和抚触(她更擅长情感互动)。家务谁有空谁做,启用“降低标准,完成优先”原则。
3.外部资源引入:聘请一位靠谱的钟点工,每周两次协助打扫和准备食材,解放基础家务时间。
4.情感维护机制:每周必须有一个晚上,在嘉言睡后,完全放下工作,一起看部电影或只是聊聊天,不谈孩子和工作。
协议试运行的第一周,磕磕绊绊。陆景深在“创作保护区”忍不住查看了两次工作邮件,林夕在“论文攻坚区”中途进去问了次奶粉温度。但他们都在努力遵守规则。
周六上午,林夕坐在久违的、无人打扰的画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数位板上,她深吸一口气,感觉创作的血液重新在体内流动。而陆景深,抱着儿子在儿童乐园,看着嘉言在海洋球池里笨拙地扑腾,第一次没有思考论文数据,而是纯粹地感受着儿子咯咯笑声带来的、无法用任何模型量化的愉悦。
晚上,两人疲惫但放松地靠在沙发上,嘉言在旁边的游戏垫上安静地玩着积木。
“今天画得怎么样?”陆景深问,声音里带着真正的关切,而非例行询问。
“卡壳了两次,但最后找到感觉了。”林夕揉着发酸的手腕,语气轻快,“你呢?带娃比做手术累吧?”
“能耗模式不同。但……用户体验反馈,正向。”陆景深嘴角微扬。
他们没有解决所有问题,资源依然紧张。但他们不再是对手,而是学会了如何为彼此的“核心进程”让渡资源,如何在“并行运行”中保持系统的整体稳定。这场关于时间与精力的战役,没有赢家,但他们找到了共同存活的战略。系统的核心算法,在冲突与谈判中,悄然完成了一次重要的重新编译——从追求个体任务最优,转向了系统整体韧性与成员幸福感的最大化。终点线的曙光已现,而他们,正携手跑在正确的轨道上。
《心动预警:医生的漫画指南》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心动预警:医生的漫画指南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心动预警:医生的漫画指南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