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秋帆落崖与籽记航程
秋分的阳光把断星崖的海面染成金箔,南洋船队的最后一艘船正收起风帆,船员们扛着空木箱往岸上走,箱底残留的粉苏花瓣被风吹起,像群粉色的蝶在崖边飞舞。林婉儿蹲在药圃边,看着“海心苏”的籽在竹篮里滚动,半透明的壳上印着淡淡的海浪纹,像把大海的记忆封进了籽里。
“‘海心苏’的籽能在盐水里发芽呢!”小芽儿举着个玻璃罐跑过来,罐里的海水正泡着几颗籽,芽尖已顶破壳,嫩白的根须在水里舒展,像在临摹船帆的形状。她的画册新页画着“航程图”:每颗“海心苏”籽上都标着经纬度,从南洋到断星崖的航线被画成条紫苏藤,藤上结满了船员们写的便签,有的记着遇到的风浪,有的画着看见的星空。“阿椰姐姐的妹妹说,这些籽要分成两份,份留在这里,份跟着船继续走,让每个靠岸的港口都知道断星崖的秋。”
小石头正在把船员们带来的珊瑚盆景搬进“紫苏堂”,盆景里的“海心苏”苗已长出带金边的新叶,与断星崖的“承信苏”放在一起,叶片竟朝着彼此的方向倾斜。“城里西医院的《藤叶声》唱片做好了,”他擦着盆景上的盐粒,“他们说把‘海心苏’的海浪声混进去,病人听着就像躺在崖边的暖炉旁,连做梦都带着药香。”堂屋的长桌上,摆着各地寄来的秋礼:敦煌的“飞天苏”籽饼、西域的沙枣紫苏酱、黑风岭的“韧苏”根雕,最中间是个巨大的海螺,螺口对着“牵星藤”,仿佛在收集藤叶的私语。
药魂木的石座旁,新砌了个圆形的晒籽台,台面用南洋的贝壳拼出“航”字。阿芷和老船娘坐在台边,用“海心苏”的籽串项链,每颗籽间都夹着片干燥的紫苏叶。“你太爷爷当年总说,海上的路再远,有籽记着就不算远,”老人把串好的项链挂在药魂木上,“现在这些籽串着叶,就像把两地的秋串在了一起,风一吹就响。”
西域的少年从沙漠带来个铜制的罗盘,盘面刻着紫苏叶的纹路,指针永远指着断星崖的方向。“爷爷说这罗盘能帮籽认路,”他把罗盘放在晒籽台上,“让‘海心苏’的籽知道,不管漂到哪里,根都在这里。”
寒露那天,“紫苏堂”的孩子们在晒籽台举办“籽说航程”会。每个孩子都拿起颗“海心苏”的籽,讲一段听来的航海故事。老画师的孙女捧着颗最大的籽,说这籽里藏着老画师的画稿——去年秋天,老人临终前让船家把画稿封进籽里,说要让画跟着船走,再跟着籽回到断星崖。
林婉儿看着孩子们把故事写在纸条上,塞进掏空的“海心苏”籽里,再把籽系在信鸽脚上。忽然觉得这些籽不是籽,是会漂流的信笺,是能生长的记忆,是南洋的浪与断星崖的土,在秋天达成的和解,被阳光晒得温润,被海风磨得透亮。
傍晚的潮声渐渐退去,信鸽们带着籽信飞向天际,翅尖的粉苏花粉在暮色里像条淡粉色的路。孩子们坐在药魂木下,唱着新编的《航籽谣》:“籽儿漂,叶儿摇,海是路,崖是巢,秋风吹,回家了。”
林婉儿知道,这些“海心苏”的籽会跟着船继续远航,会在陌生的港口发芽,会把断星崖的秋声,说成他乡的春语。而断星崖的晒籽台会永远在这里,等着下一季的籽归来,等着新的航程被讲述,等着那些被海浪浸泡的记忆,顺着根须钻进土里,在来年的新苗上,开出带着海味的花。
风穿过药魂木上的籽串项链,发出细碎的响,像在应和着远方的船笛。林婉儿望着渐暗的海面,仿佛看见无数颗“海心苏”的籽正从浪里升起,顺着月光的路往崖上飘,要把大海的故事,卸在断星崖的秋夜里。
喜欢迷案追缉:灵踪异事簿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迷案追缉:灵踪异事簿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