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郡,圉县。琰堡(原蔡家老宅及周边扩建的坞堡)在腊月的寒风中巍然矗立。
去岁至今,十岁的蔡琰(文姬)凭借重生而来的灵魂与知识,已将这片祖产经营得初具规模,但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这点根基仍显薄弱。
山神庙一役与内奸张老匠的清除,证实了威胁的真实性与严峻性。
强敌环伺,开春在即,蔡琰深知,必须将前世的见识与此世的条件深度融合,方能搏得一线生机。
议事堂内,炭火盆驱散着寒意。蔡琰、毛玠、蔡谷,以及被特邀的单福,围在新制作的琰堡及周边地形沙盘前。
这沙盘本身,就是蔡琰借鉴后世军事理念的产物,比传统的地图更为直观。
“敌军若自北来,黑山军惯于山地,或分兵迂回。”蔡谷指着沙盘,面露忧色,“我军兵力不足,分守则力弱。”
蔡琰凝视沙盘,脑海中浮现的是后世成熟的纵深防御理念。
她伸出稚嫩却沉稳的手,将几面小旗插在外围关键节点:“被动守城,乃下策。我等需‘前伸触角,梯次防御’。”
她解释其构想:在堡外险要处设立小型烽燧哨垒,驻守少量精悍斥候,配备烽火、响箭。
敌至则预警、迟滞、侦察,摸清敌主力动向后再撤回主堡。这不仅能争取预警时间,更能消耗敌军锐气,误导其判断。
单福眼中闪过激赏:“堡主此议,深得‘致人而不致于人’之妙。然哨垒之士,需骁勇机敏,且需配强弓硬弩,兼以陷阱障物。”
“先生所言极是。”蔡琰点头,随即提出更具体的战术,“可大量制作‘铁蒺藜’撒布要道,伤敌马足;设‘拒马’、‘绊索’阻敌行进;甚至可效仿……古法,制作简易‘狼牙拍’于险隘处。”
她巧妙地将后世所知的一些障碍器械归于“古法”,避免惊世骇俗。这些措施旨在最大化利用地形,以物理和心理障碍削弱敌军。
毛玠补充道:“还可辅以疑兵,多设旌旗于林间,夜间举火分散,使敌疑我伏兵重重。”
军事策略初定,内政安抚更为关键。张老匠事件后,人心浮动。蔡琰深知,仅靠严控不足以凝聚全力。她采取了组合措施:由毛玠出面稳定人心,强调清除内奸是为保境安民。
同时,她借鉴后世保甲制度的合理内核(强调互助与连带责任,而非单纯连坐),以十户为一“甲”,设“甲长”,负责日常互助与治安联防,这既加强了管理,又在无形中增强了共同体意识。
更重要的是,她开始系统性地塑造“琰堡”认同。利用年关,她以父亲蔡邕(虽远在吴地,但名义犹存)和自己的名义,举行“岁末慰劳”,虽物资不丰,却务求公平,并大力表彰对堡寨有贡献者。
她甚至亲自撰写朗朗上口的《保堡歌》,由孩童传唱,内容涉及忠勇、互助、守土,潜移默化地强化归属感与责任感。
这些举措,在毛玠等人看来是出色的安民之术,实则蕴含了蔡琰对组织凝聚力的深刻理解。
对外,单福提出的“伐交”之策被高度重视。尽管琰堡势弱,但黑山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蔡琰与毛玠精心挑选熟知河北情况的韩冲,携重金秘密北上,尝试游说与孙轻(黑山军孙大帅)有隙的其他头领,如王当,力求分化瓦解。
与此同时,蔡琰并未忘记自身的根本。她深知父亲蔡邕的名望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尽管蔡邕因得罪宦官被流放吴地,但其天下大儒的地位、门生故吏遍布朝野的影响力仍在。
此前因她年幼及局势未明,未便动用。如今生死存亡之际,她必须尝试争取这份来自家族的支持。
她亲笔修书一封,遣一心腹家仆,携密信星夜兼程前往吴地,向父亲陈明利害,虽不直接求兵(远水难解近渴),但恳请父亲运用其影响力,或向荆州、兖州官方施压调停,或联络故旧给予声援,哪怕只是制造舆论压力,也能牵制敌人。
腊月二十三,小年。韩冲冒险带回消息:王当应允牵制孙轻,延缓其出兵!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为琰堡赢得了宝贵时间。
几乎同时,荆州刺史徐璆的嘉勉文书也送至,虽只给了个“琰堡督”的虚名和口头支持,但蔡琰立刻借此大做文章,在堡内外宣扬“已得州府认可”,提升正统性与士气。
然而,坏消息接踵而至。哨探确认,孙轻前锋已近百里,并州方向确有不明武装南下汇合!大战迫在眉睫。
琰堡全力运转:城墙加固,器械赶制,壮丁编练,妇孺内迁。蔡琰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处,以远超年龄的沉稳指挥若定。
她甚至根据前世记忆,对医护准备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如开水煮烫包扎布、配置简易消毒草药汤等,力求减少非战斗减员。
这个冬天,琰堡如同一块璞玉,在蔡琰的精心雕琢和巨大压力下,快速砺炼成锋。剑已利,但能否斩断来袭的荆棘,犹未可知。
所有人都在等待,那决定命运的东风——或是北来的暴雪。
喜欢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重生三国,请叫我蔡文帝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