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改革

GX2500

首页 >> 明末改革 >> 明末改革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掀翻满清,华夏大航海时代帝国皇太子,老子不干了!春回大明朝我的姑父叫朱棣调教大宋医妃惊世(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水浒:梁山新寨主,好汉绝不招安女帝太监最风流天命靡常三国之召唤梁山好汉
明末改革 GX2500 - 明末改革全文阅读 - 明末改革txt下载 - 明末改革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75章 牛逼的张知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还真有人给女子批了条子,准了这千古未有的科举报名。

是谁?

是哪位县太爷如此胆大包天,其魄力竟牛逼到让当今圣上朱由检听闻后,都想把他请上龙椅磕一个响头,以示敬意的程度?

不是别人,正是那位终日游走在“弥留之际”与“回光返照”之间的上海知县——张致亨。

他是突然转性了?还是圣贤附体,骤然开窍了?

都不是。

事情的转折,源于陈圆圆改变了策略。既然张知县一见她就“病危”,那她便让自己成为他无法回避的“病灶”。

你不是一见到我就犯病吗?

好,那我就让你病个彻底,病个习惯。

从那天起,陈圆圆开始了她无声的“坐班”。

每日县衙鼓响,她第一个到,不言不语,只寻个不挡路的角落安静站立,手中捧着一卷书,如同等待衙门受理任何一桩普通讼案。张知县若在内堂“抱恙不出”,她便在门外静立等候,直到日落闭衙。

这还只是开始。

后来,她干脆在县衙大门斜对面,支起了一个小小的帐篷。日出而来,日落而不息,帐篷前挂起一盏写着“陈”字的灯笼,灯下依旧是她苦读的身影。

她不再试图闯堂,不再高声争辩,只是存在。

像一个无声的符号,一个挥之不去的问号,钉在了上海县衙的门前。

起初,张致亨还能在后衙安稳“养病”。

但几天过去,他发现自己成了全县最大的笑话。

所有前来办事的百姓、士绅,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明镜高悬”的牌匾,而是那个小小的帐篷和那个沉静的身影。

“老爷,她又在那儿……”

“知道了!滚!”

“老爷,外面都在传,说您这病……是专门针对陈姑娘得的……”

“混账!”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放在文火上慢煎的活鳖,逃不掉,又死不了。

陈圆圆用她惊人的耐心,将一场法律与权力的对抗,熬成了一场意志与脸皮的较量。

终于,在某个清晨,张致亨透过轿帘,看着那个在晨露中收起帐篷,整理衣冠,准备开始新一天“守望”的身影时,他彻底崩溃了。

他召来师爷,有气无力地指了指外面。

“去……去把那张条子……给她批了……”

“老爷!您……您可想清楚了?这……”

张致亨瘫在太师椅上,面如死灰,仿佛被抽走了脊梁骨。

“批了吧……再让她这么‘陪’下去……本官没病,也要被她逼出真病了……这官,没法做了!”

当陈圆圆从师爷手中接过那张盖着鲜红官印、准予报名的批条时,她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

她抬起头,望向那深不见底的县衙大门,深深一揖。

不是胜利的炫耀,而是对一场意志之战终结的确认。

张致亨,这位以“无赖”对抗“法理”的知县,最终被一种更强大的力量——极致的执着,逼到了他官僚生涯的墙角,不得不亲手撬动了历史的一角。

那为何咱们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听闻此事后,恨不得给张知县磕一个响头?

原因简单得令人发指:张致亨不止批了陈圆圆一个人的条子。他批出去了好多,多到无法收拾!

就在他万念俱灰,批准了陈圆圆的申请后,仿佛堤坝被掘开了最关键的一个口子,积蓄已久的洪水瞬间汹涌而至。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南直隶:

“上海县的张青天,准了女子科举了!”

“快去上海县!只有那里能给女子批条!”

一时间,从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乃至更远地方,所有心怀此志、却又在各处碰壁的女子,如同百川归海,纷纷涌向了上海县衙。

张致亨的衙门,从未如此“热闹”过。他的“病”彻底不治而愈,因为已经没有了“装”的必要——衙门外,不再是陈圆圆一个人的孤单身影,而是成百上千双殷切而坚定的眼睛。她们安静地排着长队,手中捧着同样的报名文书,无声地诉说着同一个诉求。

面对这片沉默而浩瀚的人海,任何“装病”、“拖延”、“甩锅”的伎俩都显得无比可笑和苍白。张致亨坐在堂上,看着门外蜿蜒的队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架在历史火堆上烤的鹿。

他颓然地对师爷挥了挥手,脸上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麻木:“批,批,批!都批!她们敢来,本官就敢批!要死,就死个痛快!”

他亲手,将上海县变成了大明王朝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子科举的“特区”。

张致亨他难道不怕那些暴怒的士子砸了他的县衙,掀了他的官轿?

怕?他现在屁都不怕!

因为,就在他批完最后一张条子,将那颗沾满红印泥的知县大印重重按在案上的那一刻,他已经不再是上海知县张致亨了。

他是一个即将“人间蒸发”的跑路者。

计划早已在暗中执行。

当全城的目光都聚焦在县衙前那越来越长的女子队伍时,张家的细软早已打包妥当,祖宅田产已通过不同渠道悄然变卖,甚至连祖坟里的先人遗骸,都已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被悄悄起出,准备一同北上。

“老爷,最后一条船,申时三刻,泊在第三码头。”师爷,这位他最信任的心腹,低声禀报。

张致亨面无表情地点点头,脱下官袍,换上一身寻常商贾的棉布直身。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间让他耗尽心神、也让他“名垂青史”的县衙正堂,眼中没有留恋,只有一种近乎疯狂的决绝。

当第一批得知消息的士子们愤怒地聚集起来,手持棍棒、石块,呼喝着冲向县衙,准备找张致亨“算账”时,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座空空如也的衙门。

大门洞开,里面除了必要的公家具,值钱的、私人的物件一扫而空。

人去楼空!

张致亨带着他的全部家当、祖宗牌位,甚至祖宗的骸骨,登上了北上的民用客船。

他站在船头,望着逐渐远去的上海县城墙,非但没有恐惧,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砸吧!尽情地砸!”

他对着上海县的方向,“衙门是朝廷的,命和祖宗是我自己的!老子把根都刨了,还怕你们砸几扇破门板?!”

他这一跑,堪称大明官场行为艺术的巅峰。

他不仅物理上逃离了风暴中心,更是在精神上斩断了一切可以被威胁、被报复的根源。他把自己变成了一颗无根的浮萍,也让所有想找他麻烦的人,瞬间失去了目标。

这已不是简单的弃官,这是一次彻底的、斩草除根式的叛逃!

而他的目的地,正是这场风暴的源头,也是唯一可能给他提供一线生机的所在——北京城,紫禁城,那位“装病”的皇帝脚下。他要亲自去问问那位陛下:这口您甩出来的锅,臣,给您背回来了!您,接是不接?

暖阁内,

朱由检有些手足无措地看着眼前这位前上海知县。张致亨毫无形象地踞坐在锦墩上,正捧着一只御膳房刚端上来的烧鹅,吃得满手油光,腮帮子鼓胀,仿佛饿了三天三夜。

那风尘仆仆、胡子拉碴的模样,与这精雅温暖的御前暖阁格格不入。

空气中弥漫着烧鹅的香气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尴尬。

朱由检清了清嗓子,试图打破沉默,声音里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敬佩与心虚:“多……多吃点。张爱卿……这一路,舟车劳顿,挺……挺难的吧?”

张致亨闻言,奋力将嘴里一大块肉咽下,又灌了一口温酒,然后用袖子胡乱擦了擦嘴。

他抬起头,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直勾勾地看向当今天子,里面没有臣子的敬畏,只有一种光棍般的坦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

“难?呵……”

他哑着嗓子,像是自嘲,又像是说给皇帝听,“启禀陛下,难的不是路程,是心路。臣离开上海县时,身后跟着的,不是仆从,是骂名。住的不是客栈,是随时准备遗身沟渠的觉悟。”

他拍了拍自己依旧鼓囊的胸口:“臣把祖宗的骨头都背在身上了,就等着到了京城,陛下您一声令下,将臣推出午门,和这些骨头一起砍了,也好让我张家列祖列宗看看,他们这不肖子孙,最后是怎么为君分忧的!”

朱由检抬手,制止了身旁脸色铁青、正要上前呵斥张致亨失仪之举的曹化淳。他长长叹了口气,那叹息里混杂着无奈、钦佩,还有一丝如释重负。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

他像是在对曹化淳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目光重新落回狼吞虎咽的张致亨身上,眼神复杂,“唉……这大明万里江山,衮衮诸公,到头来,敢把事情做绝,把退路斩尽的,竟只有你张爱卿一人啊……”

他顿了顿,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语气变得平和,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招揽之意:“说说吧。你这官……上海县是肯定回不去了。告诉朕,想去何处任职?六部?都察院?或是……外放个富庶州府?”

“臣也不知道,反正去哪都一样,都是个‘死’字……”

张致亨说完这句心灰意冷的话,便不再看自己的陛下,重新埋下头,专心致志地对付起眼前的饭食,仿佛那才是他此刻唯一的寄托。

朱由检摩挲着下巴,看着眼前这个“官心”已死,只剩下一副疲惫躯壳的臣子,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他需要一个地方安置这个“功臣”兼“麻烦”,一个足够远、足够重要,又能让各方势力都暂时闭嘴的地方。

“嗯……”他沉吟片刻,仿佛福至心灵,轻轻一拍御案,“有了。去辽西吧。”

“辽西?”张致亨咀嚼的动作慢了下来,抬起头,脸上是真实的茫然,“陛下……恕臣愚钝,辽东有阎应元阎巡抚,辽南有杨廷麟杨巡抚,这……辽西在哪儿?”

朱由检脸上露出一丝近乎无赖的、创造历史的笑容,他伸手在虚空中随意地划拉了一下,仿佛在划分疆土:“朕现封的!辽东巡抚是阎应元,辽南巡抚是杨廷麟,朕现在再设一个辽西巡抚,由你张致亨担任,有何不可?”

他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却充满了帝王随心造设的霸道。所谓“辽西”,可能只是他地图上临时起意画出的一条线,一个为了安置眼前这个特殊人物而诞生的、前所未有的官职。

三日后,一道旨意震动朝野:前上海知县张致亨,擢升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兼任辽西巡抚,即刻前往辽东耀州城履职,暂归蓟辽督师袁崇焕节制。

那么,为何最终是辽东?

辽东军民历经战火,深知太平来之不易,对带来这一切的皇帝朱由检有着近乎盲目的忠诚。

在这里,关内士林那套“礼法”、“清议”的影响力降至最低。谁敢在辽东的地界上动皇帝亲自安排、名义上是来“抚慰地方”的巡抚,愤怒的辽东军民第一个不答应。

同时,辽东是前线,军法如山,一切以稳定和战力为优先。没有哪个关内的士子会蠢到,或者说有胆量,冒着被建虏游骑抓走的风险,穿越千里烽火线,跑到耀州城来跟张致亨“理论”科举旧账。这里,刀剑比笔墨更有说服力。

最后,张致亨在上海县展现出的,是一种为了达成目的敢于打破一切常规的“狠劲”和“无赖”。

这种特质在承平之地是灾难,但在危机四伏、需要灵活变通的辽东前线,或许能起到奇效。

朱由检此举,颇有几分“以毒攻毒”,将“麻烦”扔到“麻烦之地”的意味。

朱由检最终自然是拉不下脸,真给张致亨磕一个。但天高皇帝远,在辽东那片崇尚实力、敬重狠人的地界上,自有一帮人愿意真心实意地给这位新上任的辽西巡抚“磕一个”。

无他,唯牛逼二字!

当张致亨的仪仗抵达耀州城时,他想象中的冷遇并未出现,反而受到了近乎英雄般的欢迎。

以吴三桂为首的一干辽东将门子弟,早已翘首以盼。

他们敬佩的,不是他那凭空而来的“太子少保”虚衔,也不是他那可笑的“辽西巡抚”名头,而是他在上海县干的那件石破天惊的壮举——敢把天下士绅的脸面按在地上摩擦,还擦出了火星子!

在这些刀头舔血的汉子看来,什么礼法规矩,都是扯淡。

敢想敢干,能把事情做绝,才是真豪杰!

吴三桂大步上前,抱拳行礼,脸上满是发自内心的叹服,憋了半晌,这位平日里也算熟读兵书的将领,却发现任何文绉绉的词汇都不足以表达此刻的心情,最终只能重重一拍大腿,吼出那句至高赞誉:“张巡抚!您可真是……!牛逼!”

他身后那群骄兵悍将也纷纷附和,一时间,“牛逼”、“卧槽”之声此起彼伏,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他们用最质朴、最直白的语言,表达着对这位“官场狠人”最崇高的敬意。

在这片信仰强者的土地上,张致亨用他惊世骇俗的“摆烂”与“狠辣”,意外地,赢得了他仕途中最真诚、最热烈的拥戴。

《明末改革》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博看读书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博看读书!

喜欢明末改革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明末改革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覆手纯情校医我的神通有技术最强农女之首辅夫人快穿之盈满小鲜肉从军记一世之尊十龙夺嫡我的姑父叫朱棣生子当如孙仲谋水浒:梁山新寨主,好汉绝不招安平行世界之重塑人生离婚女人图鉴朝阳警事浴火焚神七零位面小军嫂斗破后宫,废后凶猛剑道至尊剑无双英雄联盟:我的时代大唐日不落,从造反开始
经典收藏吕布有扇穿越门穿越乱世,我开创了盛世王朝蜀汉我做主(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总有大小姐想对我图谋不轨白话历史兴衰演义极品妖孽兵王六国派我当间谍,接头人是秦始皇特种兵之万界军火商银河武装:带颗卫星到大明重生从三皇五帝开始大唐:李承乾撞柱,血溅太极殿!人在三国也修真全军出击:从小山村到百万雄师大宋说书人三国纵横之凉州辞枌榆草木长大宋祖王爷绝对荣誉大明匹夫如何帮助女主在异世界建立势力?
最近更新大明工业导师我长生不死愁啊青金志崇祯元年,开局逆转亡国局穿越明末争霸大海铁血使节:一人灭一国寒甲御天穿越水浒:郓哥称帝录在大唐苟活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大秦帝国:铁血文明开局大秦小兵,我为始皇炼不死军摊牌了,我是藩王,也是军火商别家皇帝追求长生,朕只求速死三国:谋划董卓遗产后,称霸北方大明:系统太毒舌,陛下受不了寒门小神童于府钱庄穿越三国,系统却让我当反贼三国:开局种田,捡的白毛丫头竟
明末改革 GX2500 - 明末改革txt下载 - 明末改革最新章节 - 明末改革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