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画笔,在张书瑶稚嫩的脸庞上细细描摹,褪去婴儿的肥嫩,勾勒出小女孩日渐清晰的轮廓。当她从摇摇晃晃的学步儿,成长为能蹦蹦跳跳、口齿伶俐地表达自己想法的小人儿时,张陆桉和黄亦玫便开始了一项属于他们小家庭的甜蜜传统——充分利用张陆桉作为大学教师所享有的寒暑假,带着书瑶去看外面的世界。对他们而言,旅行并非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家庭情感的黏合剂,是送给女儿最生动的“移动课堂”,是忙碌生活间隙里,专属于三个人的、其乐融融的亲密时光。
书瑶三岁那年的暑假,他们选择了海南。这是书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见到大海。
当那双穿着小凉鞋的脚踏上亚龙湾细软的白沙时,她惊讶地张大了嘴巴,看着眼前那一望无际的、在阳光下闪烁着亿万片金鳞的蔚蓝,发出了“哇——”的一声长叹。她先是有些胆怯地拉着爸爸的裤腿,待张陆桉一把将她抱起,走向扑打过来的温柔浪花时,她又兴奋得咯咯直笑,小手拍打着水面。
“书瑶,看,这就是大海。”张陆桉指着远方海天一线的壮阔,声音温和。
黄亦玫则蹲在一旁,用湿润的沙子堆砌城堡,耐心地回答着女儿层出不穷的问题:“妈妈,为什么海水是咸的?”“海里真的有美人鱼吗?”“那个白色的鸟是什么?”……她的解答简单而充满童趣,偶尔张陆桉也会加入,用历史或文学中的典故加以补充,尽管三岁的书瑶未必能全懂,但那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傍晚,一家三口坐在沙滩边的露天餐厅,看着夕阳将天空和海面染成瑰丽的橘红色。书瑶玩累了,趴在爸爸怀里,小手里还紧紧攥着几个捡来的贝壳,听着远处椰林传来的沙沙声,渐渐眼皮打架。黄亦玫拿起相机,捕捉下丈夫温柔凝视女儿的侧影,以及远处那轮即将沉入海平面的红日,心中充满了宁静的幸福感。那一次旅行,书瑶学会了“蔚蓝”、“浩瀚”这样的词语,并在回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她的小朋友们骄傲地宣称:“我见到真正的大海啦!”
次年寒假,他们去了哈尔滨,感受北国的冰雪奇缘。
对于生长在北京的书瑶来说,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和漫天的白雪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张陆桉和黄亦玫把她裹得像个小粽子,只露出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在冰雪大世界里,书瑶被那些晶莹剔透、巧夺天工的冰雕建筑深深吸引,尤其是那座按比例缩小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冰雕,她在张陆桉的历史图片里见过。
“爸爸,这是你讲过的那个大教堂吗?它是冰做的!”书瑶的声音透过厚厚的围巾传来,闷闷的,却充满了惊奇。
张陆桉耐心地给她讲着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以及冰雕艺术的短暂与珍贵。黄亦玫则带着她坐冰滑梯,母女俩尖叫着滑下,笑声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脆。他们一起在中央大街啃着硬邦邦却甜丝丝的马迭尔冰棍,体验着“越冷越要吃冰”的乐趣;在松花江上坐马拉爬犁,书瑶紧紧靠着妈妈,看着马儿呼出的白气和江面上如镜的冰层,感觉像是进入了童话世界。
夜晚,回到温暖的酒店,书瑶趴在窗前,看着外面依旧纷飞的雪花,小脸兴奋得红扑扑的:“妈妈,雪花真的是六角形的吗?像书里画的那样?”黄亦玫便拉着她的手,在玻璃上哈气,教她画雪花的形状。张陆桉则泡了热茶,看着妻女在窗边亲昵互动的背影,觉得屋外的严寒仿佛都被这室内的温馨融化了。这次旅行,让书瑶直观地理解了什么是“冰雪王国”,也让她懂得了,即使在最寒冷的环境中,家人的陪伴也能创造出最温暖的回忆。
随着书瑶渐渐长大,他们的旅行目的地也开始融入更多人文色彩。在她五岁那年暑假,一家人来到了江南水乡——苏州。
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乌篷船。这一切对书瑶来说,如同走入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她穿着新买的藕荷色小旗袍,坐在摇橹船上,好奇地看着船娘熟练地摇橹,听着那软糯的江南小调,眼睛滴溜溜地转着,观察着两岸古老的民居和偶尔从水边石阶探出头来的阿姨。
“爸爸,为什么这里的房子都挨着水?他们不怕掉下去吗?”她仰头问。
张陆桉便从吴越春秋的历史,讲到运河文化的兴盛,再联系到江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深入浅出,让枯燥的历史在生动的实景中变得鲜活起来。黄亦玫则指着那些精美的雕花窗棂和庭院里的假山绿植,给她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美学意境。
在拙政园,书瑶对蜿蜒的回廊和镂空的花窗产生了浓厚兴趣,像只小蝴蝶般在其中穿梭、探索,玩着光和影的游戏。在平江路,她学着当地人的样子,坐在水边,安静地看着过往的船只,那一刻的沉静,竟让她有了几分小淑女的模样。张陆桉和黄亦玫相视一笑,并不打扰,只是远远地用镜头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这次旅行,没有大海的壮阔,没有冰雪的奇幻,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美,悄然浸润到书瑶的心田。
这些寒暑假的旅行,成了张书瑶成长岁月中最斑斓的记忆碎片。无论是在西北戈壁滩上看璀璨星河,张陆桉指着星空给她讲牛郎织女和宇宙的奥秘;还是在西南竹海里体验采茶制茶,黄亦玫教她品味第一口清茶的苦涩与回甘;亦或是在某个不知名的古镇里,一家三口骑着双人自行车,穿梭在青石板路上,洒下一串串清脆的铃声和欢笑……每一次出发,都是一次家庭的共同探险;每一次归来,都让三个人的心贴得更近。
在旅途中,他们共同面对过突降的大雨,一起分享过唯一的一块巧克力,也曾因为书瑶闹脾气而手忙脚乱……但这些小插曲,事后回想起来,都成了旅途中最真实、最珍贵的点缀。张陆桉用他学者的视角和父亲的耐心,为书瑶解读着世界的广阔与深邃;黄亦玫用她科研者的细致和母亲的温柔,呵护着女儿对万物好奇的嫩芽。
而书瑶,就像一株吸收着阳光雨露的小苗,在这些“行走的课堂”中,眼界变得开阔,性格变得开朗,知识以最生动的方式积累着。她会指着地图,准确地说出他们去过的地方;她会看着照片,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趣事;她甚至会在幼儿园的分享会上,落落大方地向小朋友们描述她在旅行中的见闻。
家的概念,对书瑶而言,不仅仅是北京那个温馨的公寓,更是有爸爸妈妈陪伴在侧的、任何他们一起去往的地方。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是父亲宽厚手掌传来的温度,是母亲温柔话语里的关怀,是三人围坐分享美食时的满足,是彼此眼中映出的、同样对世界充满探索欲的光芒。
这些贯穿了书瑶童年的旅行,如同一条金色的丝线,将那些美好的时光、成长的瞬间和深厚的亲情,牢牢地串联起来,编织成她人生最初、也最温暖的底色。而在每一次旅途的终点,当他们拖着略带疲惫却满心欢喜的身体回到家中,看着彼此被阳光晒得微黑的脸庞,都知道,下一段属于他们三个人的、其乐融融的旅程,又在不远的将来,等待着他们。
喜欢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请大家收藏:(m.bokandushu.com)玫瑰的故事的幸福生活博看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